恕我直言,上海美食還得看老虹口

2019-07-10     美味來了

上海有十六個區,現代、繁華、國際化,卻似乎唯有「老虹口」三個字,綴滿說不盡的情懷。

剛來上海的人,只當虹口是上海的某個區,但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的人,口裡心裡的都是「老虹口」,這三個字似有一面隱形的屏障,與外面的世界有一牆之隔。牆內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熱鬧。

說起漫長時光里的那些老黃曆,大抵就是民國三十四年有了虹口區的稱呼,新中國成立之後,又與北四川路區、提籃橋區合併,這便是初初老虹口的模樣。

一邊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一邊是老上海的巷弄深深,一邊是行色匆忙的上班族,一邊是閒逛菜場的老人家。

老房子,舊小區,時光在這裡似乎慢了下來,上海的夏天在這裡熠熠生輝。

而對愛吃的人們來說,老虹口盛滿的是濃濃的味覺回憶,曾遠赴盛名的乍浦路,

煙火氣息化不開的提籃橋

綿長千里的四川北路

····這裡是必打卡的美食地標。

我們走過聞名遐邇的四川北路和提籃橋,但是滄海遺珠,總是藏在那些不經意的小角落。

聞名遐邇的小籠包

盤點上海小籠包,幾乎都少了不了萬壽齋的名字,開了70多年老店,和別的老字號比,它似乎有一股子自個的倔脾氣,多少年來,不開分店、不擴大店面、不裝修環境,大家也都慣著它,千里迢迢來覓一口美食。

門面樸實,一不留意就錯過了。下午兩點不到,已經過了飯點,但依然坐的滿滿當當,店內實在說不上大,區區五六張桌子,沒什麼裝修,很古樸的飲食店,一如90年代的樣子。

在這裡,大家都默契的乖乖拼桌等著,赫赫有名的小籠自然少不了,7塊錢有8個,個頭小小,咬開一小口,皮很薄,湯汁清亮,肉餡拌的也是咸鮮十足,一口一個,倒是很適合上海人的胃口。

作為小籠的搭配,小編點了份牛肉湯,說實話,些許比不上同一條路上的「光頭」,口感偏重,在舌尖,有微微沙沙的質感。

和別的老字號不同,這裡來去之間有很多年輕人,打開評分網站看看評論,十有八九都是帶著回憶去的,多年來都未曾有過改變老店,有時候就是現實版的時光機,回去走一遭,就是去舊時光里躲個懶。

香香脆脆,25年的味道

說起老上海的排骨年糕,有鮮得來這樣大名鼎鼎的,也有阿姐這樣被一撮人牢牢記住的。開了25個年頭,幾經周轉,搬家多回,卻依然有熟客們追隨,自然有它的魅力。

這家店如今在乍浦路的葡兒飛美食廣場裡,如果你剛認識它,總會覺得落腳在這樣整齊劃一的美食廣場多少缺了點情愫,但講起它的歷史,絮絮叨叨能講上許久。

04年便在嘉興路上出攤,09年的時候來到乍浦路,那時候的乍浦路美食街如日中天,後來虹口區集中整治,阿姐家就搬到了只有兩三張桌子的邢家橋北路,誰知兜兜轉轉,如今又回到了乍浦路。

排骨年糕和傳統的那一款很不一樣,年糕和排骨都是油炸,豬排厚厚的,咬下去能明顯看到其中肉的肌理,一口外酥里嫩,炸年糕是小編的心頭好,只有薄薄的一層外皮香脆,內里綿軟,又糯又有勁兒!

我們還點了一份羅宋湯,和西餐的不同,這口湯汁入口酸甜濃郁,是很地道的上海改良版羅宋湯。

經營這家小店是一對中年夫妻,阿姐人極熱情,愛笑,整個人看上去有股子朝氣,閒了就和我們聊上幾句口感,我們說一聲好吃,便一瞬間笑開了花。雖是以「排骨年糕」命名,但實際上它是家實打實的炸串小店,據說天一黑,多的都是來覓食的熬夜黨們。

一碗濃郁的麵湯稱霸山陰路

原來在山陰路上的小麵館子,7月初才搬到東寶興路上,大叔老闆嗓門超大,一口川味普通話,一開始還不小心被唬住,結果聊著聊著便發現實在是個有趣又爽朗的人,從天氣聊到小孩暑假作業,有時候我們竟插不上嘴,頗有幾分單口相聲的利落。

對自家面極有自信,從不擔心沒客人,說起來,還讓我們少寫點宣傳,到時候人一多,湯頭煮不到那麼長時間,味道不夠,反而砸了我的招牌,可是一副傲嬌臉。

曾經的山陰路門店

說到搬店,大叔說我們年後還是要回山陰路的,本來4月份想休息一陣,結果問的人實在太多了,沒辦法就休整休整重新開業了,那邊還在裝修,乾脆就先在東寶興路吧。

來過他們家,必然忘不了店裡那些花花綠綠的標語,大叔的審美很奇特,結果這個特色也原汁原味的搬到這裡,四五平的小店、兩張桌子,卻被這些可愛又直白的標語占滿。

老闆一句「隨便點,沒有不好吃的」,一下子讓小編更糾結了,最後,來這一碗鹹肉骨頭面。鹹肉、大骨頭、滷蛋,食材幾乎溢出來,很難相信,這樣一碗面,在上海不過17元。

乳白色的湯汁一口勾魂,實在是鮮香無比,便一下子理解了大叔老闆的那股自信,鹹肉入味,絲絲鹹味還點綴了湯水,足足兩個大骨頭,啃起來形象全沒,但遇到好吃的,大快朵頤才是對食物的尊重。

20年,從移動炸串攤到窗明几淨的小館

如果說有哪一家店能帶上學生黨們的回憶,那孫記炸串必然當仁不讓!同去的小夥伴戲稱它為「虹口移動炸串攤」,幾乎在虹口許多學校周邊都出過攤,那時候的零花錢或多或少都在他們家買串兒了,20多年了,老孫家的這家炸串幾乎是跟著我們這一輩人一起走過來的。

從小攤頭吃到四平路的小鋪子,如今終於有了乾淨寬敞的店面,20年足以讓很多事情逐漸消弭,但卻有這樣一家小店一直都在,時而搬家,卻沒有消失,一點點的變得更好,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親切感。

當初四平路的小破店

如今的店大了許多,其實也不過8張桌子,但比起以前要好上太多了,簡單而有別致的裝修少不了老孫兒女的功勞,至於這位喂飽了我們青春的師傅,自然還操著老本行,在全透明的廚房裡,神情嚴肅的烤著每一份小串兒!

依然坐鎮的老孫

香酥雞是必點的,還在四平路的時候,炸串小館直接就是「孫記香酥雞」為名的,可見分量之重。10塊錢3兩,一上桌是滿滿的一盤,沒有別家金黃的色澤,吃到嘴巴里毫不油膩,外皮的麵粉裹得恰到好處,一口紮實,口口到肉,聊天的間隙就光碟了。

小肉有點像縮小版的裡脊肉,一口一個,烤的極嫩,撒點孜然就很完美。5元/15串實在是很走心的價格,小肉很走俏,幾乎往來的客人沒有不點的,老孫的女兒說,一天3000串幾乎是肯定的。

小編還點了炸雞皮、小年糕等等,左右不過三十幾塊錢,就算胃口再大一些,40塊也足夠把你喂的飽鼓鼓。

永遠都在排隊的老燒臘店

乍浦路的一家人氣頗旺的燒臘餐廳,門口的透明檔口,無論何時都在排著來買燒臘的爺叔阿姨們,和一些大店不同,永祥這樣的街邊小店,一般都是廚師師傅一個人選、切、裝,有時候人一多,就可能要等上一個鐘頭。

永祥其實已經紮根這裡快20年了,乍浦路幾經改造,所幸都沒有波及到它,周邊的不少白領居民都默默把它當成了日常食堂。

作為午餐,一份雙拼的燒臘飯再合宜不過,小編選擇了燒鴨和油雞,油潤光滑,閃著迷人的光澤感。燒鴨是漂亮的紅棕色,表皮酥脆,肉質嫩而入味,每嚼一口,都有肉汁隱隱飈出,實在美妙。

油雞也是入味十足,不過倒不如燒鴨來的經驗。有些可惜的是,米飯略硬,幸而有湯汁輔佐,中和了這個缺點。

說起乍浦路,往來間多少惋惜和遺憾,那些因為整治而搬走的美食,四散在偌大的上海,有些就因此消失了。

我們常常說服自己說這是為了讓城市變得更好,所以只能在在翻山越嶺尋找那些美食的路上,嘆息消失的煙火氣,而這些還留下來的,就顯得彌足珍貴。

不如吃一份今年的涼皮

依然是乍浦路上的小店子,店面不過一米見寬,有幾分夾縫中求生的意境。

師傅略有些木訥,不善言辭,只是靜靜的專注於手裡的那份涼皮,加調料,拌涼皮看起來簡單的步驟,卻透著無比的認真,當我們一說到涼皮,師傅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這不是麵皮而是米皮」;

「從來不是從批發市場買的,都是自己家一道道工序做出來的皮子」;

「黑色的是黑米的,還有玉米的,種類多著呢」;

做了幾十年涼皮了,老闆早已對這一切了熟於胸,哪有什麼簡單的活計,不過是別人做久了,給你的錯覺罷了。

涼皮吃起來非常的Q,黑色的其實是添加了黑米,那些顆粒都是黑米的末末,吃到嘴裡感覺不出來,只覺得清爽又爽滑。

配菜給的極足,味道也調的不錯,無論吃了怎樣的大魚大肉,似乎都能靠著這一碗解膩。

四川北路上的「湯糰大王

位於四川北路上的四新食苑,深受居住在虹口的老一輩們所愛。這是一家典型的國營餐飲店,走上二樓,依然是80年代的裝修風格,阿姨們也是白衣白帽,像極了那時候的老照片里的裝束。

這家店雖然其貌不揚,但斬獲了不少響噹噹的名頭,「湯糰大王」、「中華名小吃」、「中國名點」等等。

出名的湯糰自然要嘗一嘗,有咸甜兩種口味,16元四個,可以搭配兩種口感,只是當天鹹味湯圓賣完了,所以只能把遺憾留給下一回來彌補了。

四隻湯糰的個頭都超級大,胃口小的感覺兩個就飽了,為了區分口味,圓形的是鹹味,尖尖角的是黑芝麻餡的,上海本地人愛說「黑洋酥」,做的時候要混著豬油一起,味道才會更好。

一口咬下去,皮子相當厚實,又糯又粘,芝麻餡湧入嘴巴里,甜的竟有一絲齁人,實在不是小編的口味。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說,老虹口變了,變得整齊劃一,變得不特別了。

曾經和某個店老闆聊天,五十多歲的老闆語帶遺憾,說如今什麼都要搞成一樣,門頭、招牌,實在太沒意思;說到以前,顧客都是住附近的那批「老」人,閒話聊天,如今都淡了,言談間皆是對老虹口的懷念。

這份美好,我們還是可以從那些深深紮根的建築們中一窺真容。

民謠聽多了的人,一說到山陰路都想到南京,論起那份文藝強調,上海的山陰路也不遑多讓。651米各式建築鱗次櫛比,石庫門、老洋樓、新式里弄···靜靜的鋪陳出一份淡然的味道。

恆豐里、四達里是頗具代表的早期石庫門建築,至今仍住著人家

走過近百年歲月的魯迅公園如今是爺叔阿姨們散步的絕佳場所,蔥蔥鬱郁的樹木依然枝繁正茂,從清晨開始,這裡迎來一批晨練的老人。

到了九十點,公園越發的熱鬧起來,買完菜的爺叔阿姨乘著空閒打一會羽毛球,下午的時候,陸陸續續就有老人帶著自家還在蹣跚學步的小孫子來玩了···要是逢到周末,這裡便多得是一家幾口散步的人們。

山陰路上的魯迅紀念館是先生度過人生最後光陰的地方,周一閉館,除此以外,總能遇見那些帶著敬意目光,認真的讀著紀念館裡每一處註解的人們。

和魯迅先生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內山書店自然也在這兒。

550米的多倫路薈萃了中國近代史百年的文學精粹,魯迅、瞿秋白、丁玲、郭沫若等等那些享譽全國的大文豪們,都在這裡刻下足跡,印證了那句「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

離開那些舊時光的歷史,濃情蜜意的甜愛路是如今上海的愛情地標,那些牽手來打卡的情侶們,願幸福一如你們臉上的笑容。

每一年都想在虹口體育館裡揮舞螢光棒,和唱歌的人們一起搭上諾亞方舟。

北外灘的濱江綠地在如今這樣的好天氣,一到傍晚,就隨處可見夜跑的人們。

(圖片來源於網絡)

修整後的1933老場坊彙集了上海文藝的那一批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會說話的事物是不會爭辯的,總有人說這個地方變了,它便默默承受著這份「妄名」,因為人們總是貪婪的,想念它的煙火氣,為越來越少的市井感到惋惜與無奈,但也希冀它發展的更快一點,更好一點。

我們無法從中間找到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於是就說它變了,在老記憶找它的美好。其實所有人都會在一路飛奔的路上,停下來想念舊時光。但是,那份想念只是生命里的一瞬,之後我們依然會努力向前,變成更好的自己。

那,老虹口也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OKWCGwBmyVoG_1ZaT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