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70年,揚州94歲老人捐出《新華日報》通訊員證

2020-05-03     新華揚州觀察



編者按 老物件里埋藏著歷史的側面,掀開了塵封的回憶。誕生於1938年的《新華日報》是中國共產黨第一張在全國公開發行的報紙,82年來,《新華日報》承載歷史榮光,勇立時代潮頭,書寫時代華章。隨著《新華日報》因改擴建報史陳列館而徵集相關史料和實物的公告發出,我們收到了社會各界朋友踴躍捐贈的實物或提供的線索。一份份珍貴的史料,開啟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揚州大學退休教授張振康今年94歲,他一直珍藏著一本通訊員證,那是1950年他在南京畜產公司工作時,《新華日報》發給他的。4月23日,張老先生輾轉聯繫到新華日報社報史館,捐獻出保存完好的通訊員證。

一張通訊員證,保存70年的情

據張振康回憶,這張通訊員證是新華日報社1950年12月31日頒發給他的。當時他在省商業廳下屬的畜產公司工作,公司宿舍在南京中山東路51號,離新華日報社很近,常常走路去投稿。那時候,他把稿件直接放進報社傳達室的投稿箱,再由保安統一轉交到編輯手中。那時候正值抗美援朝,公司會出口一些腸衣、羽毛、皮氈、豬鬃到周邊的社會主義國家,光是豬鬃就分十幾個等級,可以用於清洗炮管,屬於軍用物資。在此期間他寫了很多職工自願捐款造飛機大炮和公司出口物資衝破美帝國主義封鎖的報道。

張老先生說,報社組織過他們參加通訊員培訓班,在老南京充滿回憶的工人文化宮裡,一些資深的記者、編輯教給他很多終身受用的寫作秘訣。新聞有兩個要素,一是「真」,一是「快」,這兩點時至今日他都深深地印在腦海里。之後的70年,即使輾轉在多地工作生活,他始終將這本通訊員證珍藏在身邊,如今捐獻出來,希望這段與新華日報的情分可以在報史館裡得到延續。

一架鋼琴,相識八十載的緣

雖然偶爾要用一下拐杖,但94歲的張老先生至今耳聰目明,思路清晰,說話中氣十足。他還即興表演了一段鋼琴演奏,沒有曲譜,卻彈得行雲流水。他和妻子姜述聞相識於中學,直到兩人讀師範學校時,鋼琴課上兩人共用一架鋼琴,才相戀相知走到了一起。上世紀50年代,兩人在南京工作,之後又相繼去盱眙等地工作,最後才定居揚州。結婚後相依相伴了數十載的老夫妻感情深厚,本就是中文專業的姜述聞對張振康的寫作愛好十分支持,對這本通訊員證也是同樣珍視,老夫妻有一個共同的觀點,這本小小的通訊員證,陪伴了他們幾十年的風雨人生,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

一支筆桿,祖孫三代的傳承

張振康夫妻重視文化,把兩個兒子都培養成那個年代比較稀罕的大學生,小兒子多年來在揚州政協從事宣傳工作,靠一桿筆為單位贏得了不少榮譽,在《新華日報》上發表了不少作品。因為這份情感,小兒子退休後家裡還堅持訂閱《新華日報》。正是因為家中訂閱了《新華日報》,老先生才能看到報史館的徵集公告,重憶當年的黨報通訊員身份。1986年,早已加入民盟的張振康,在退休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天他還向記者展示了1988年獲得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獎狀證書。

張振康大兒子的女兒從南師附中保送至北京語言大學學習法語,如今成了中央電視台外語頻道的記者。兜兜轉轉,祖孫兩人竟成了新聞事業的同路人,張振康為孫女自豪,也對她諄諄教誨:既然做了一名記者,就要忠於新聞事業,做一名合格的時代記錄者。

本報記者 傅秋源文/攝

如果您有徵集線索,請撥打電話:

025-58682808 025-58682810

來源 新華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9Ma23EBnkjnB-0zHkz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