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陝西小縣,探尋家喻戶曉的傳奇皇帝的悲情陵寢

2020-02-20   且行且聽風

在陝西省的蒲城縣,除了大名鼎鼎的橋陵之外,還埋葬了大唐的另一位帝王的陵寢——唐泰陵,而這位帝王,在中國的影響力甚為光大,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因為,這個帝王還有一個民間通俗的稱謂—唐明皇。

唐十八陵分布—泰陵位於最東

這位帝王就是大唐歷史上的著名的帝王—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也是唐朝壽命最長的皇帝,同時也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玄宗

李隆基少年時期可以說是生於憂患,從小生活在祖母武則天的陰影下,而後在大唐亂世之中,先後誅殺了韋氏集團和太平公主集團,從而登上皇位。其從政初期,勤於政事,任用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王朝也是封建歷史上的大盛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後期,寵信奸臣和楊貴妃,重用安祿山,導致了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的衰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單從唐玄宗這傳奇的一生來說,就足夠讓他大名遠播,而真正被大家廣為熟知的卻是他的那段愛情,尤其是白居易的《長恨歌》,更是讓這段愛情成為經典。楊貴妃本是唐玄宗兒媳,後被納入宮中,倍加寵愛,是所以「三千寵愛在一身」;而後安史之亂,馬嵬兵變,唐玄宗迫於無奈,將楊貴妃賜死,而之後「此恨綿綿無絕期」。隨著《長恨歌》的千迴百轉,這段愛情故事也被大家銘記,慨嘆。

楊貴妃

就是這樣一位帝王,他的陵寢就位於陝西省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處五龍山余脈金粟山南,是為唐泰陵。唐泰陵採用了唐朝陵墓的傳統規制,以山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繞陵築牆。

開元十七年,李隆基謁橋陵至金粟山,見此山有龍盤鳳息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也即現在的泰陵是唐玄宗生前就已確定,也有說法是孝道為重的唐玄宗為了死後也可以侍奉自己的父親睿宗李旦。

也許,沒有安史之亂,這座傳奇的皇帝的陵寢也可以像他父親那樣恢弘,但是經歷了安史之亂,唐王朝早已筋疲力盡,國家財力再不能同往日,加上唐玄宗晚年退位太上皇,位於冷宮,備受冷落,而大唐臣民自然而然想到就是這位帝王將大唐推向了戰亂,這些都為這位傳奇帝王陵寢的悲情埋下了伏筆。

唐泰陵與金粟山

這位帝王悲情的陵寢主要在於:其一,唐玄宗去世時,經歷戰亂,國家國立急轉直下,因此,帝王陵寢的規格都得到了大幅降低,這都體現在陵墓的石刻上,其石刻個體變小,深情姿態也不再是倨傲天下,而是深情莊重;其二,是這位帝王不能和自己愛了一生的女人合葬,與其合葬的恰恰是元獻皇后楊氏。相信,唐玄宗晚年已經無法自主選擇自己合葬的女人,這都充滿了悲情,「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兩個人卻要相隔百里,這也給這座陵墓增加了無限的悲情,相對於祖父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曾祖父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合葬,唐玄宗的陵墓卻是如此的悲情。

現在的唐泰陵相比橋陵而言,顯得破敗不堪,這裡絲毫看不出曾經埋葬過這樣一位帝王,從橋陵自駕不久就可以到達泰陵,景區就坐落在村落中,一切很平靜,相對於保護規整的橋陵而言,這裡還保留著原生態的樣子,本想買票進入,缺沒有找到售票之處,這個陵區只有寥寥幾人,景區的石像相比去橋陵而言,做工粗糙,個頭矮小,再也看不到盛唐的氣魄;而石人神情凝重,再也不復大唐盛世的氣概,這裡就是千古傳奇帝王唐玄宗的陵寢,一座充滿悲情的帝王陵寢。

神道與石像

泰陵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