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員明明是高高在上的大老爺,但卻在很多時候被稱為百姓的「父母官」,父母在古代是十分尊重的對象,甚至對於皇帝而言,也需要尊敬父母先人,而古代官員明明是地方官員,與百姓是對立面,為何被稱為「父母官」呢?
父母官,顧名思義,就是把官員比作自己的父母,而官員也將百姓視為自己的孩子,這是理想狀況下的和諧的官民關係,據史料,記載,父母官的稱呼,來自河南南陽。
《漢書·循史傳》載,西漢元帝時,南陽郡太守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壽春人。「其治視民如子」,勸民農桑,去末歸本,為政勤勉有計謀,「好為民興利」,盡力使百姓富起來。他親自指導農耕,常出入于田間,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閒的時候。「百姓歸之,戶口增倍,盜賊獄訟衰止」。「吏民親愛信臣」,尊他為「召父」。
召信臣
說來也巧,時隔不足百年,至東漢武帝劉秀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陽郡百姓又幸運得遇新任太守杜詩。《後漢書·杜詩傳》載,杜詩,字君公,少有才能,擔任郡功曹時,愛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糧豐衣足。百姓拿他與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說「前有召父,後有杜母」。自此「父母官」這一尊稱便廣傳後世"父母官」的由來。
至今,在南陽還保留有有關「召父杜母」的很多遺蹟和故事,例如在南陽保留有若干信臣路,就是紀念召信臣;而在新野境內還保留有召父渠遺址,據說是當年召父修建水利工程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