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最短的字數,講個笑話?
我的答案就五個字:國產職場劇。
畢竟一想起它,腦海里就自動浮現了成串的聯想詞:
人設浮誇、情節狗血、畫風懸浮。
就算再列個職場劇「七宗罪」,也不是問題——
月薪3K住豪宅,名牌高定隨便穿;
基本常識都沒有,精英氣質全靠裝;
披著職場皮,全程談戀愛;
少到可憐的職場戲要麼懸浮,要麼就是現代版宮心計。
如果真有願意無視以上所有雷區,美滋滋追劇的朋友。
我只能說,敬你是條好漢。
大概是在罵聲和奚落聲中吸取了教訓。
長期處於低谷的職場劇,竟然也有了肉眼可見的改進。
雖然缺少代表作和精品,好歹粗製濫造和懸浮現象得到了些許克制,開始變得耐看。
再形象點說,這塊「國劇窪地」正逐漸被填平。
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說,今天要介紹的這部劇是份絕佳樣本。
透過它,我們能夠檢驗職場劇的改良成果——
《平凡的榮耀》
本劇改編自高分韓劇《未生》。
「未生」,原意是指棋盤上被困住,仍留有希望的棋子。
換句話說,成為棄子or活棋,僅在一線之隔。
如果按照世俗標準, 孫弈秋(白敬亭飾)絕對是枚社會的棄子。
26歲的他,干過代駕、送過快遞和外賣,最後靠打零工過活。
直到家人疏通關係,把他硬塞進金宸資本的項目組。
棄子,總算迎來轉變的契機。
在精英遍地走的金融圈,僅有高中學歷的他就好比是被丟進斗獸場的小白兔,可憐、弱小無助。
身邊每個不起眼的新人,都能在學歷和能力上碾壓他。
要說封他為「史上最慘空降兵」,也不為過。
一踏入公司,男主的表現就處處戳心,讓人回憶起初入職場的窘迫。
身處陌生的環境,既緊張又興奮。
一邊四處張望,一邊連背著的包都忘了放下。
沒經歷過實習培訓、不懂任何規矩,見面就直呼老闆。
更絕的是,他連「入門」都難。
這邊「憨憨」孫弈秋還沒搞清楚狀況。
另一頭, 林宇明(張子賢飾)在得知HR安排了個廢柴萌新之後,懵了。
他趕緊把孫弈秋喊去單獨問話。
讓他老實交代,到底是哪家的富二代跑來體驗生活了。
孫弈秋連連擺手,表示自己跟富二代、獨角獸都扯不上關係,就是個普通人。
或許是出於同情,或是出於對下屬的憐惜。
得知真相的林經理沒有直接勸退,而是一臉複雜地吩咐他好好學。
接著,孫弈秋就被林經理安排參與會議,負責傳達交易的內容。
剛坐下,領導讓他複述重點,他一問三不知,只能低頭狂翻筆記。
1分鐘,2分鐘,3分鐘…
在場所有人的目光有如實質,一股腦地聚焦在他身上,完美詮釋什麼叫「如芒刺背」。
越慌越亂,越亂越慌。
筆記翻不到,耳機又纏成一坨,半天扯不開。
那種身臨其境的羞愧和緊張感,簡直讓人當場自閉。
好不容易熬過第一關,「職場受難記」還得繼續。
身為「關係戶」,男主既要扛下上司的冷眼和不信任,又要應對同事的誤解和排擠。
分配任務,有人暗搓搓地拿他開涮;
就連倒杯咖啡,也被拐著彎兒嘲諷,「不用做報告真好」。
最慘的是,孫弈秋遭遇了真正的「社交隔離」。
順利完成調研任務之後,新來的實習生們決定組團慶祝。
除了陷入失聯狀態的孫弈秋,電話不接、手機關機。
平時對他愛答不理,不拿他當回事兒。
直到此時出了狀況,眾人才發現微信群里壓根沒他。
幸好,有學霸 高思聰(龐涵辰飾)替他出頭。
他及時制止了其他人的嘲笑,一直積極地聯絡孫弈秋,通知他聚會的地點。
和接連翻車的新晉菜鳥不同,高思聰是典型的「三高人士」:
高學歷、高智商、高情商。
孫弈秋不知從何下手的會議記錄,他光速整理完畢,讓領導刮目相看。
複雜的職場人際關係,他如魚得水,應付自如。
正因如此,這個角色的觀感才顯得更加微妙。
一方面,他經常替男主解圍,儘可能傳達著暖意。
另一方面,他的精英光環又過於耀眼,愈發襯托出男主的卑微與笨拙。
在職場,人人都有難處。
對於新人,愁的是如何適應環境,學會生存。
對於老人,愁的是如何如何保住位置,升職加薪。
就算是公司的中層領導 吳恪之(趙又廷飾)也不例外。
業績能力突出,性格耿直的他一直沒能得到公司的重用。
反而由於得罪了領導,他被下放到專門負責垃圾項目的綜合四組。
日子久了,他成了公司里的專職背鍋俠。
前途無限的新興項目,其他部門說搶就搶;
不被看好的業務,就想著打包甩給他。
總之,別人吃肉他喝湯,只背鍋不占好處。
菜鳥、精英預備役、職場失意人,構成了劇中的多重視角。
是的,現在你應該反應過來了——本劇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女主。
取而代之的,是職場群像戲。
不搞CP,專注搞事業。
光憑這點,《平凡的榮耀》已經足以讓人心生好感。
只是沒想到,好感度來得快,崩得更快。
「勵志」和「代入感」,是原作《未生》打動人心的招牌。
許多觀眾從男主張克萊身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影子,為之共鳴。
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嫌棄劇中的大段獨白過於拖沓和溫吞。
本劇在改編創作時,並沒有想過該如何處理「情感表達」與「節奏感」之間的矛盾,而是變本加厲。
結果就是,每集必備的雞湯環節,讓人忍不住懷疑男主是不是深受「職場聖經」的荼毒。
但凡遭遇一丁點挫折,就會觸發復讀機制。
洗臉的時候,要以自嘲的口吻給自己打雞血;
在天台和女同事談心時,不忘自我激勵;
就連在江邊散心,還得來段暖心的自我安慰。
熬過前三集的雞湯轟炸,我滿腦子都是綺綺子那句「垮掉!全部垮掉!」
如此密集地拋金句,上價值,自然會導致一系列「後遺症」。
首先, 是擠壓了劇集的思考空間。
不光是《平凡的榮耀》,現在的熱門劇都熱衷於替觀眾做總結。
往往還沒來得及從劇情里琢磨出點滋味兒,旁白就忙不迭地把觀後感甩到你面前。
有時,還會冷不丁地借角色之口,抬高故事的立意。
比如《三十而已》,劇里就無數次提及30+女性該如何應對世俗挑戰、尋找自我價值云云。
講真,編劇這套強行扣題的創作模式,像極了初中時抓耳撓腮,使勁往作文里塞名人名言的我。
實際上呢,片方試圖討好的並非觀眾,而是社交媒體和一批潛在觀眾。
這些碎片化的段子、金句、高光時刻,不過是與物料式營銷相配套的零件。
至於觀眾是否真能從中汲取養分,體悟到生活的無限可能?
抱歉,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何況,作為「點睛之筆」的金句永遠是求精不求多。
劇中輸出的勵志雞湯看似長篇大論,卻毫無咀嚼的意義,只是些片湯兒話。
既不蘊含哲學思辨,也不具備多少啟發性。
就算加在一起,照樣抵不過《四重奏》里那句:
「哭著吃過飯的人,是能夠走下去的。」
再者, 也混淆了人物的內在邏輯。
正所謂,狂拽金句一時爽,人物邏輯甩一邊。
劇里,余經理安排實習生輪流上台講述個人賣點,順便總結上一位的說法。
輪到男主時,他借著複述名義,挨個表揚了平時善待他的同事。
同事們被哄的眉開眼笑,就連余經理也聽得津津有味,露出迷之微笑。
我:???
培訓演講的出發點,難道不是希望新人們能儘快意識到作為集體的一分子,能夠為公司做出的貢獻以及個人定位。
怎麼就變成讓新人上台,藉機討好同事了?
然而,他接下來的台詞才是真·雷點。
「一個人再怎麼努力,但如果不能滿足對方的需求,別人又憑什麼去購買它?」
「所謂的賣點,不就成了自說自話嗎?」
乍一看,他巧妙地反駁了「賣點論」。
不僅打臉其他老老實實挖掘自身賣點的同事,還隱約諷刺了「以學歷論英雄」的價值體系。
可這番言論卻猶如一枚迴旋鏢,最後扇的還是孫弈秋的臉。
因為要真如他所言,他就應該辭職走人。
作為最不符合公司價值和需求的人,他又憑什麼以「我很努力」的理由,厚著臉皮懇求上司和同事包容他的不稱職?
人物言行不一、邏輯無法自洽,無疑從側面折射出《平凡的榮耀》的矛盾之處:
既要貼上「現實主義」標籤,又想給觀眾猛灌雞湯。
和《安家》的編劇六六一樣,本劇的導演呂行也聲稱主創團隊做了紮實的前期準備工作。
不僅做了充分的行業調研,還走訪了大量業內人士。
深入觀察他們真實的工作狀態,了解金融圈的專用術語等等。
說來也怪,明明有翔實的案頭工作,可一旦落實到具體的細節層面,又開始放飛自我。
比如,吳恪之就時常處在人設崩壞的邊緣。
光是前四集,孫弈秋就被吳恪之公開處刑兩次,每次都會引起整個辦公室的圍觀。
眾目睽睽之下呵斥下屬、勸退員工、影響辦公秩序。
如果這就是他一貫的行事作風,那情緒管理失控的他是如何一路做到公司中層的?
放到現實中,想必早就被boss喊去談話了吧。
再比如,孫弈秋平時戰戰兢兢,生怕出錯的「慫樣」,挺符合職場菜鳥的設定。
一到關鍵時刻,該開的金手指,還是一點不帶含糊。
圍棋,是他平庸人生里為數不多的閃光點。
所以我一早就猜到,這個技能肯定會派上用場。
但萬萬沒想到,居然會如此突兀,乃至不合情理。
由於分身乏術,林經理派孫弈秋接待某位遠道而來的外籍投資人,並且強調對方只會說英文。
偏偏負責圓場的孫弈秋又不會英文,口語能力相當捉急。
於是,得知消息的吳恪之瞬間急眼了:
派這麼個廢物去接待客戶,豈不是砸場子嗎?
等他著急忙慌趕到現場時,才發現兩人竟然好端端地坐著,正忙著以棋會友呢。
見狀,吳恪之便答應要給孫弈秋一個實習機會,權當是回報。
從劇情結構上看,這本該是個改變人物命運的轉折點。
我看到這,卻感覺智商受到了挑戰。
既然語言不通,孫弈秋是如何教會對方下棋規則的?
一個抽空前來參與跨國合作的業界精英,碰到不專業的對接人,居然絲毫不動怒。
你可能想說這是主角運氣好,碰上了比較平易近人的客戶,fine。
可對方不僅被這手圍棋技能給唬住了,事後還上趕著要加孫弈秋微信,表示要多多切磋…
其實,倒也不必深究這其中的邏輯。
反正編劇的目的,就是強調主角光環勝過一切。
哪怕一無是處,也會有天降救星來助他一臂之力。
光是人物塑造,就能挑出一堆槽點。
那麼要求更高的職場戲份,可想而知。
就拿劇中投資一碗鮮的案例來說。
有人指出,一碗鮮數據造假和金宸資本的調查方法,恰好與「瑞幸財務造假事件」相吻合。
行,那我們就來看看現實中的調查公司是如何戳穿瑞幸造假騙局。
據悉,渾水公司全程僱傭了92名全職和1400多名兼職調查員,收集了25000多張小票,錄製1W+小時視頻。
為了將這些龐大數據整合到一起,出爐的研究報告甚至長達89頁。
無論是耗時、人力、數據規模,這絕對是項大工程。
那劇里又是怎麼做的呢?
吳恪之事先派了大約10名實習生前往一碗鮮,而且僅用1天時間來收集數據,象徵性地做出了幾張PPT。
然後,就以此推測出一碗鮮門店的全年銷售額,並要求對方做出讓步。
數據樣本小、數據來源有限、調查時間倉促、推演方式不夠精確。
最後得出的調查結果,本身就難以服眾。
更加詭異的是,談判方居然沒有意識到數據的不合理,反而表現出了心虛……
當一場正經的商業談判也變得錯漏百出,處處透露著隨意,這不禁讓人懷疑導演的誠意。
拋開存疑的現實底色, 《平凡的榮耀》也未能突破現有職場劇的桎梏。
揭露業界內幕,或反映社會癥結。
豆瓣上的高分職場劇,至少二者占其一。
比如,精準踩中加班和996等社會痛點的《我,到點下班》。
《重版出來!》《校對女孩河野悅子》則從不同角度,對日本出版業進行了細緻的生態特寫。
凡事也有例外。
比如,以「復仇」為賣點的《半澤直樹》,大家深知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出現如此浮誇的人物和情節。
憑藉酸爽強勁的故事線,它照樣俘獲了觀眾的心。
尷尬的是,這些職場劇的精髓,《平凡的榮耀》里統統沒有。
有的, 只是不痛不癢的社會批判:
性別歧視、職場霸凌,還有抱團現象。
落腳點看似深刻,實際只是浮皮潦草,一筆掠過。
以及, 落入俗套的創作模式。
對大多數職場劇進行濃縮和提煉之後,無外乎幾個關鍵詞:
「奮鬥」、「逆襲」、「成長」,以及「自我關照」。
於是,有人總結出一套創作公式:
「主角____心懷夢想,歷經磨練_____,最終成長為一個_______的_____。」
總之,就是職場小白入局,然後一路闖關升級,最後愛情和事業雙豐收。
《平凡的榮耀》也是如此。
截至目前,故事規規矩矩,沒有值得驚喜之處。
後續的發展,也完全在預料之中——
廢柴男主逐漸適應職場節奏,成為合格的投資人;
當初排擠男主的同事們,選擇慢慢接納他;
吳恪之與孫弈秋的關係越來越融洽,決定攜手闖蕩職場。
最後,即便不提「宣揚走後門」的價值批判,我也有點想不明白。
為啥非得讓一無學歷,二無資源的門外漢擠進投行,不能換個門檻更低的行業?
從男主的簡歷來看,他曾經做過代駕、外賣、快遞,工作經驗豐富。
那麼更貼合實際的成長曲線,應當是從基層做起,然後爭取做到站長、片區經理。
難道就為了遵循套路,給男主安排一條先抑後揚、觸底反彈的成長曲線?
恐怕,這只是原因之一。
另一層原因, 是國產職場劇始終不願捨棄精英視角。
律師、醫生、白領,合稱職場三劍客。
在此前提下,但凡提起職場劇,腦海里最先蹦出的必定是一堆西裝革履、光鮮亮麗的業界精英。
說到底,還是編劇認為體力勞動者的生活不夠體面。
否則,就不需要借角色之口,強調只有大公司的白領才是正兒八經的工作。
往淺了說,這是迎合市場環境和受眾預期。
往深了說,這是種「隱形歧視」,它默認底層階級不具備關注和書寫的價值。
根據這份職場劇關鍵詞詞雲圖顯示,「工人」處於最邊緣的地帶,而「白領」則穩居C位。
難道聚焦底層,就意味著挖掘不到好的故事嗎?也不盡然。
台劇《做工的人》就把視角轉向民工群體,講述他們是如何在暴富夢中日漸迷失。
故事畫風,也是一如既往的荒誕又不失溫情。
本劇豆瓣評分9.0
遠的不說。
內地也有部高分老劇《生存之民工》,它以更加貼近現實的筆觸描述了民工的生存狀態。
劇中涉及的討薪話題,在當下看來甚至顯得有些敏感。
我們必須承認國產職場劇的進步,但同時也不該忽視那道「 玻璃天花板」。
缺乏故事的多樣性和深入社會肌理的魄力,只是一味地展現職場日常。
再加上模式化的創作手法,最終成品也只能是些包裝精美的行活兒,沒的靈魂。
你覺得《平凡的榮耀》怎麼樣?
國產職場劇沖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uL9yXQBURTf-Dn59Os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