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就要上市交易了,大家有聽過過科創板的綠鞋機制嗎?

2019-07-11     藥師投資學

今天去研究了一下科創板的「綠鞋機制」。最初我接觸這個詞的時候,也跟大家抱著相同的想法。這為什麼叫綠鞋,而不是叫綠衣綠帽...

綠鞋機制是美國、香港新股發行的時候經常用到的一個機制。Green shoe(綠鞋)是一家美國波士頓的造鞋廠,綠鞋公司在1963年IPO的時候首次採用了這個機制,之後用它的名字來命名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科創板新股發行這個賺錢的遊戲一共有四方參與

1、發行新股上市的 某A公司

2、負責承銷新股的 某B券商

3、參與戰略配售新股鎖倉1年以上的 某C機構

4、打新薅羊毛新股開板就砸的 某D散戶

由於科創板的定價方式不同於原本的A股,按照接近市價發行,剔除A股這邊惡炒的風氣,是有一定機率上市破發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引入綠鞋機制。

假設新股50%給戰略配售,50%給散戶打新。A公司與B券商可以與C機構商量,我這邊可以按照發行價再賣15%股票給你。但你先給我錢,等新股上市後股價穩定了,再把股票給你。既然是「戰略配售」,就是長期持有了,遲些早些無所謂,C機構欣然答應。

根據新股上市後30天內不同的表現,有三種不同的情況:

1、新股上市沒有破發。B券商手持股票市值15%的現金毫無作為,最終A公司額外發行15%股票給C機構。這過程中,A公司融到了更多錢,B券商多賺了承銷費,C機構多拿了新股,D散戶打新賺錢。新股不破發,自然是皆大歡喜。


2、新股上市破發了。B券商手持股票市值15%的現金開始分批抄底,但由於跌幅不深,賣的人不多,才買了5%的現金,還剩10%沒打出去股價就反彈回來了。那麼B券商就把這抄底回來的5%股票,外加A公司額外發行10%的股票,交給C機構。

這過程中,A公司融到了更多錢,B券商多賺了承銷費,C機構多拿了新股,但有部分D散戶虧錢了,他們割肉在底部,跟B券商做了對手盤,成了韭菜。


3、新股上市破發了。B券商還是分批抄底,不過砸盤的人太多,賣盤洶湧,15%的現金子彈全打光了。那麼B券商直接把這抄底回來的15%股票交給C機構即可,A公司不用額外發行股票了。

這過程中,A公司沒有額外融到錢,B券商沒有額外賺到承銷費,C機構還是多拿了股票,D散戶還是割肉在地板...


所以,假如科創板新股上市後破發了,我們可以藉助綠鞋機制,一起抄底。在發行價之下分批買入,回到發行價就賣出。

不過有綠鞋機制不代表就是安全的,綠鞋只能保一個月時間。過了一個月安全期,發行價偏離市場定價太高,一樣會破發。所以,合理的發行價才是四方共贏的關鍵。

以之前在港股上市的小米為例:


大家是否還有一個疑問,券商分批抄底股票,買入價肯定比發行價要低。這其中的差價收益是否算作券商自己的利潤,利好券商?不,這差價收益需要上繳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


然而在國外這部分收入是屬於投行券商的。中信、中金、華泰、海通等集體哭暈在廁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t5--2sBmyVoG_1ZUY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