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紅色按鈕添加「關注」
鄉村傳統手工業工坊作為鄉村手工業文化的物資載體,具有濃厚的鄉土性與地域性。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手工業工坊再利用研究,是對當代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的重構與探索,有助於傳統手工業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將為振興鄉村發展帶來新的思路。
一、傳統手工作坊特徵
傳統手工作坊是封建社會中手工業生產的基本單位,是生產加工的主要場所。一般傳統手工作坊的規模較小,多為家庭合院式建築,層高為單層或多層。
1.自然性
傳統手工作坊對場地選擇具有一定的要求,常建在運輸通暢的區域,一些產業建築選址於濱水的高地上,從而獲得良好的區位及景觀優勢。
2.人文歷史性
傳統手工技藝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和社會生產有著緊密的關聯,既有現實的經濟價值,又有很高的審美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歷史價值。
3.建築技術性
鄉村傳統建築的營造技藝主要體現在對建築材料使用以及對構造邏輯的演變。在與自然環境長時間的博弈中以及融入地域的文化特徵,傳統的建造技藝日趨成熟,建築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對生產生活的需求。
二、傳統手工業工坊的生存現狀
鄉村傳統手工業如紡織業、製糖業、榨油業等因手工製品的市場競爭力較弱,社會需求逐漸縮減,在現代工業生產衝擊下瀕臨被消失的窘境。在一些竹編、制傘工中,這類手工技藝由於難度大,周期長,也往往面臨藝人流失、後繼無人的困境。地域文化意識的淡薄、手工業經營入不敷出,從根本上阻礙了鄉村手工業工坊的再生,未來亟待轉型。
三、傳統手工作坊改造的基本原則
1.適應鄉村發展和保護更新
鄉村傳統產業以小而精的作坊模式發展而來,同時充分發掘傳統作坊在生產過程中的天然性、手工性等特點,以適應性的改造對建築及場所實施保護更新,為村民提供舒適的服務性空間,營造良好的鄉村文化體驗感。
2.延續鄉村文脈與場所記憶
傳統手工作坊的更新與保護工作應當遵循延續鄉村農業生產文脈及鄉村記憶的原則,起到承接傳統歷史並引領鄉村未來發展的作用。具體到改造中,儘可能保護建築的原本風貌及空間形態,從傳統文化中提取地域設計元素,充分發掘傳統手工作坊的內在生命力,從深層次對傳統手工行業進行復興。
3.兼顧鄉村經濟與生態效益
將綠色建築設計手法利用到傳統手工作坊的更新改造中,提高傳統手工作坊的空間品質,降低建築對能源的損耗同時保證空間一定的舒適性。
四、傳統手工業工坊的轉型模式
1.規模化的活態博物館模式
活態博物館規模化是指將傳統手工業活躍的村落內存留的一定數量和規模的個人傳統手工業工坊集聚並整合,建造成功能復合的新工坊,或在地保護,規劃為大型的傳統手工業活態博物館,統一管理、宣傳並銷售,從而擴大當地手工業工坊的規模與影響力,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01資源集中,改善惡劣生產環境,創造地標性鄉村場所
由政府主導成立生產合作社並建造新工坊,組織村民統一進行手工藝加工。建築一般呈開放式布局,合理布局功能流線,創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線性流動空間。在非生產季節,工坊的生產空間可以轉化為村民活動休憩、傳統手工藝展示場所。
02規模擴大,引入旅遊業,形成完整的特色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個體作坊聚集化模式適合造紙、製糖、制茶這類有一定觀賞價值的特色手工業,且需要村落內個體工坊數量較多,有成熟手工藝業態。這種類型的手工業村落通過工坊的合併重組易於發揮產業聚集的優勢,結合文旅產業可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實現鄉村經濟的增長。
2.多樣化的傳統手工藝休閒體驗模式
多樣化的傳統手工藝休閒體驗模式是將鄉村傳統手工業工坊中的生產體驗或特色構建元素,融入到多功能復合的鄉村休閒活動場所的建造中,提供給遊客及村民豐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生活體驗。
01依託傳統手工業工坊,打造特色民宿
遊客既可以在民宿度假時體驗到鄉土飲食文化,又可以在民宿內購買重新包裝後的特色美食。通過將傳統手工業作坊的元素融入民宿的主題設計中,並將特色手工農產品投入運營,多方面提升了鄉村民宿的鄉土與地域特色。
02以傳統手工藝為媒介,形成功能復合的多元化鄉村公共活動場所
鄉村公共活動空間記錄了鄉土社會的日常活動與集體活動,是鄉村聚落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鄉村手工業工坊作為多元化公共活動場所的組成部分,以鄉村傳統手工藝作為維繫媒介,既傳承了瀕臨消亡的手工藝文化,更增加了鄉村社會的凝聚力與認同感。
多樣化的傳統手工藝休閒體驗模式適用於已經沒有活躍的手工藝業態、只有少量手工藝工坊遺存的偏遠鄉村,在這種村落中針對單個手工作坊進行改造並不能達到有效成果,反而是將手工工坊作為鄉土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鄉村民宿、鄉村手工藝基地、村民公共活動場所的開發中,往往能夠通過深度的鄉村旅遊帶動手工業作坊的再生,展現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3.藝術創意工作室的介入模式
藝術創意工作室的介入也是當下鄉村手工業轉型的一種趨勢。這種模式是指通過藝術家、設計師對話鄉村傳統手工藝人,運用現代創意設計激活瀕臨消失的傳統手工藝,以藝術工作室的形式重新定義傳統手工業工坊。
01創建傳統手工業工坊品牌文化
市場化競爭下,打造具有情懷與溫度的品牌文化更有助於事物的傳播,現代審美情趣與傳統非遺文化的融合,彰顯了一種質樸、溫情的生活方式,這種品牌文化的建立,在通過網際網路的線上宣傳後,提升了傳統手工業工坊的差異性與可識別性。
02吸引大眾參與,傳播傳統手工技藝
以編織、扎染為代表的這類傳統手工藝製品由於做工粗糙、審美差異等原因往往造成其與現代社會的遠離,其傳統的家庭手工經營模式也不利於手工藝的傳播,如何吸引城市人群的參與是傳統手工藝能否傳承的關鍵。
藝術創意工作室介入模式常見於一些手工業工坊建築實體完全消失的地區,現代創意工作室與手工業工坊的融合創造出了充滿創意與活力的傳統手工藝活動的場所,通過設計師或藝術家的介入,藉助網際網路的傳播打造品牌文化,將傳統手工記憶融入當代審美,既能夠傳承傳統技藝,也能激活市場更吸引更多非鄉村人群。
註:本文圖文來源於網絡,如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文章!不落地,不創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歡迎下方留言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r4bm3EBrZ4kL1Vihqm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