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興盛於宋,千百年來,人們愛橋、頌橋,無數文人墨客留下過關於橋的詩句。中國古代橋樑的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今天,來說說風雨橋。
所謂風雨橋,又稱花橋、福橋,流行於南方部分地區。和普通的橋樑不同,風雨橋整體由橋、塔、亭等部分組成,全用木料築成。兩旁設欄杆、長凳,橋頂蓋瓦,形成一條長廊式走道。
若是遇上陰天,行人過往能躲避風雨,因而叫做風雨橋。
神奇的是,除了橋下的石墩外,橋身全部為木結構,並且不用一釘一鐵,全用榫卯嵌合,支撐起龐大的風雨橋,非常驚人。
什麼是榫卯?
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
古人云:「榫卯萬年牢」。這種特殊的設計,據說由魯班發明,竟然可以不用一釘一鐵、不用膠水粘合,便能使事物牢固成型,具有天然的美感,同時也應和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橋身之上,是層層檐角翹起、雕樑畫棟的廊亭。一眼望過去,橋身莊重巍峨,宛若巨龍橫臥在水面之上,連通兩岸、氣吞山河,尤為壯觀。
這便是侗族特有的風雨橋,也是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樑之一。
曾經有一位英國建築師,對中國的風雨橋情有獨鍾,在國內學習多年,甚至帶著風雨橋的模型回國,還是沒有辦法架起風雨橋!可見侗族先人們的智慧。
眾多風雨橋之中,位於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三江風雨橋,堪稱世界第一風雨橋。
三江這個地方,之前我介紹過。
位於廣西北部的三江,是一個侗族自治縣。並且,三江是廣西唯一的侗族縣,擁有全中國最完好、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築群,侗族人世世代代聚居於此。
三江風雨橋作為三江的標誌之一,橫跨在三江縣城潯江之上。中間行車,兩邊行人,風雨不誤,漂亮而實用。
整座橋長368米,寬16米,橋上建有284間橋廊,7個亭塔。無論長度還是寬度,三江風雨橋都是世界之最,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風雨橋。
在當地人心目中,風雨橋有著特殊的寓意,不僅僅是提供交通便利,而且還有鎮邪和留財之意。
若是從半空中看過去,筆直的風雨橋在澄澈的江面上划下一道粗粗的橫線,中間飛檐翹角的亭塔仿佛是標註好的重點。風雨橋兩側是此起彼伏的侗族建築,錯落有致。
更遠處,則是影影綽綽的群山,被雲霧遮蔽,看得不甚清晰。
再細細看來,三江風雨橋飛檐斗拱,懸柱翹梁,疊彩集翠,彙集了侗族建築的精華。
這座橋最早修建於1916年,後在最原基礎上,由著名侗族木匠師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人楊似玉,及7個木構建築工程隊,共150多人承建。2010年12月底,三江風雨橋完全竣工。這座橋投資5000多萬,方便了三江人的生活。
據介紹,建的時候,風雨橋只有模型,沒有圖紙,完全是玩「積木」一般架起來的。但是你們看,風雨橋上的亭塔頂端有葫蘆串,廊脊上有雙龍搶寶等裝飾物,還是非常精緻的。
那拱起的形狀,恰如一道彩虹。
走在橋上,腳下是堅實的橋面,兩側是排列整整齊齊的木柱。幾乎很難讓人相信,這令人震撼的建築,僅僅是一座橋,而這宏偉的結構,沒有使用一顆鐵釘。
走走停停,微風吹拂,橋下是緩緩流淌的江水。在城市生活久了,難得能看到如此自然的景致。
一對母女正在橋上嬉戲,不過幾歲大的小女孩笑得宛如一朵花兒,十分具有感染力。看著她們,心情也不由自主的好了起來。
白日裡的三江風雨橋已然很美麗了,到了夜晚,亮起燈光,又是另一番景象。
在輪廓燈的掩映下,風雨橋的身姿顯得婀娜而委婉。玲瓏的飛檐、柔美的廊橋,被連綿的燈帶勾勒出來,描繪在深藍色的夜幕上,如夢似幻。
飛檐上的雕飾,仿佛也具有了生命力。兩條栩栩如生的巨龍,彼此相對、吞吐氣息,下一秒就要躍入夜空之中。
行於橋上、抬首仰望,昏黃的光線令橋樓內柱影交織,每一處穿斗柱枋都塗上了一層金色的光暈。本就複雜的結構,越發看得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
此時此刻,每個有幸看到三江風雨橋的人,都被她的絢麗所征服了。這凝集了侗族人們智慧的橋樑,已經不單單只是承擔連接交通的作用,更是無聲的傳達了侗族人們的文化。
它驕傲地矗立著,也守護著一代一代的侗族兒女。
旅遊攻略
地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福橋東路與月亮街交匯處
交通攻略:乘坐三江4路到中醫藥站下
門票:免費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青雲計劃月度優質帳號、百家榜創作者、CFP/攜程簽約攝影師、知名旅遊博主、優質旅遊領域創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微博旅行視頻博主。
新浪微博:@琰棱 https://weibo.com/u/179794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