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學上來說,半島是指陸地一部分延伸至海洋(或者湖泊)中。除與陸地相連的那一部分外,其他三面都被水所環繞,如同半個島的形狀,因此被叫做「半島」。
我國有三大半島,分別是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今天來說說雷州半島的故事。
位居祖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形狀猶如一條巨龍沖向南海,氣勢磅礴、令人震撼。背靠厚重大陸,面朝蔚藍大海,雷州半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之成為了古越文化、俚僚文化、閩南文化、中原漢文化的匯聚地。
但很少人知道,歷史上的雷州半島十年九旱。那裡的人民祖祖輩輩生活極端貧困,他們以草結舍、以薯充飢。一旦遇上大旱災,只能啃草根樹皮來充飢,甚至要賣兒賣女。可即便如此,也是餓殍載道、哀鴻遍野。
乾旱給雷州人們造成了歷史性的災難,一代又一代為水發愁。據說,連雷州的姑娘選婆家,也要看看水缸里有沒有水。
這樣的情況,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有所改變。
1958年,為了讓「苦旱」的雷州半島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中共湛江地委決定興建鶴地水庫-青年運河工程。
這個工程的意義有多大呢?今天來回看,僅僅是那些數字就已經足夠震撼。
工程分為兩大部分,建設蓄水量10.3億立方米的鶴地水庫;開鑿174公里的青年運河。因為攔截九洲江,築壩建水庫在廉江市河唇鎮鶴地村,所以叫做鶴地水庫;運河工程重任交由青年一代擔負完成,因而命名青年運河。
在湛江地委的動員下,黨政軍民學共幾十萬人,自帶工具和生活用品,夜以繼日奮戰,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修築了鶴地水庫和青年運河。
在那個困難的年代,真的難以想像,幾十萬人是靠著什麼樣的信念,才一直堅持。並且,這些人里男女老少都有,從十幾歲的學生,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是自發參與。
庫區淹沒了耕地8.07萬畝,移民4.12萬人。這些人,都是無名英雄。
1960年,總乾渠建成通水,清澈的甘泉終於流進了千年沉睡的雷州大地。運河不僅保證了雷州半島近200萬畝農田的灌溉用水,還解決了九洲江下游20多萬人民、16萬畝耕地的洪澇災害,為湛江、雷州等城鎮提供工業和生活用水,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可以說,這個水利工程的奇蹟,徹底改寫了雷州半島乾旱苦難的歷史,足以被稱為雷州的母親河。
如果直接說明,還不足以表現這個工程的偉大,那麼這樣比較看看。
舉世聞名的蘇伊士運河,總長173公里,是數十萬人花了整整10年時間建成;巴拿馬運河,總長81公里,花了近40年。而雷州人民,僅用了不到兩年時間,愣是靠著人力和土辦法,就建成了中國十大水庫之一的鶴地水庫和規模巨大的運河主幹渠。
運河建設者們用雙手完成的土方多達6583.4萬立方米,石方(含漿砌、混凝土、水泥)70.4萬立方米。用這些土石,鋪一條1米寬10厘米高的路,可以繞地球16.6圈。
1960年2月,鄧小平聽取了雷州青年運河興建情況後,為之題詞。這也是鄧小平一生唯一一次為水利戰線題詞,甚至他還夸雷州人是「當代愚公」!
到今天,鶴地水庫已經成為了廣東省內最大的「人造海」,風景亦是一絕。
來到這裡,你會切實感受到當初那些青年不惜奉獻自己,也要將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
隨意走走,一座栩栩如生的塑像,是雷州青年運河群英像。
只見群英們,手拿簡陋到極點的工具,卻人人帶著堅毅的表情。從他們響應號召開始,這些英雄們大概就已經知道他們即將面對什麼,但他們沒有逃避、沒有退縮,他們想要用自己的雙手改變雷州的歷史、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兩塊大石磙,俗稱大石牛。這是建庫時,用於壓實土壩的工具,重三千多公斤。而這個重量,在當時竟然是靠人力來拉動,非常艱難。滄桑的石磙,無聲地記敘了過去的故事。
鶴地水庫旁,還有一座青年運河展覽館,珍藏了很多當初工程建設的時代記憶。
比如這幅彩繪,畫面上是黨政軍民一起,建設鶴地水庫和青年運河的場景。他們配合默契,挖土、擔運……在他們的努力下,雷州半島一點一點改變了。
這是他們吃飯的碗筷,至今保存完整。
已經有些銹跡的煤油燈和手電筒。那時的人們自帶工具和生活用品,這就是紀念。
這是他們的工具,非常簡陋。而且很多工具都是根據工程需要,自己設計、製作的。
一一看過來,才能體會到當時的艱辛。
看完鶴地水庫和青年運河,了解了風景背後的故事,深深感動於那一代青年們的堅韌。時代在變幻、生活也在變好,但總有一些精神,永遠不滅。
旅遊攻略
地址:廣東省湛江市廉江市河唇鎮
開放時間:
8:00-18:00 (4月1日-10月31日)
8:30-17:3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門票:免費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青雲計劃月度優質帳號、百家榜創作者、CFP/攜程簽約攝影師、知名旅遊博主、優質旅遊領域創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微博旅行視頻博主。
新浪微博:@琰棱 https://weibo.com/u/179794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