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區分橘紅痰咳液和橘紅顆粒,避免給孩子用錯藥,反而幫倒忙

2019-11-08     羊爸爸育兒

化橘紅

由化州桔或橘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外層果皮炮製,辛苦性溫,下氣消痰,辛能橫行散結,苦能直行下降,為利氣要藥。蓋治痰須理氣,氣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諸痰藥之上。


橘紅痰咳液和橘紅止咳顆粒都是OTC藥,在藥店隨時可以買到,很多媽媽不一定會用,有時候用錯了很麻煩,反而會幫倒忙,延誤病情,今天來捋一捋這兩個藥的用法,供大家參考。

橘紅痰咳液的說明書是這樣寫的

適用於痰濕咳嗽,其表現為咳嗽反覆發作,咳聲重濁,痰多,因痰而嗽,痰粘稠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每於早晨或食後咳甚痰多,常伴有胸悶,脘痞。舌苔白膩,脈濡滑。風熱咳嗽者忌用,其表現為咳嗽,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黃,喉燥咽痛,咳時汗出,常伴有鼻流黃涕,口渴,頭痛,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看說明書里有一個關鍵詞:風熱咳嗽者忌用。那我們知道,這是一個解決里虛寒,痰濕寒咳的藥物。

我們會用到這個藥物的難點是在於,說明書中提到的,咳嗽反覆發作,痰多,舌苔白膩,是不是就一定是完全的痰濕寒咳呢?不一定的。所以我們就需要綜合的去看孩子的情況。

首先要排除表寒。有清鼻涕鼻塞的,怕冷的,打噴嚏的,熱了也不出汗的,而且手腳比平時涼的,這個是有表寒的,這個藥是處理不了的,或者說,有里虛寒痰濕和表寒合併的情況你還需要再找其他照顧表寒的藥一起用。

舌苔白膩是一個重要里虛寒證據,但是也並不代表說就一定沒熱。那還要看看舌尖紅不紅啊,有沒有紅點點啊。如果鬱熱是局部的還要配合其他的藥一起用。

里虛寒的大便,可能是偏向於正常的,稍微濕一點的大便會黏糊糊的,不成型,味道不會太重,顏色上可能很深,也可能很淡。但是一定不會特別臭,這是一個關鍵。

小便呢,虛寒的小便是又清又長的,或者至少顏色上不會很黃,如果很黃的那個就是有局部的熱了。

喝水情況?虛寒的情況是不喝水,不愛喝水,或者說只愛喝熱的水,喝水比較被動。如果是狂喝水的,要考慮有局部的津液不足。

吃飯?虛寒的情況是不愛吃飯,或者是吃的少,挑食,但不會說猛吃,什麼都吃,吃的很飽都停不下來,那個就是與局部熱的情況了。

出汗?虛寒的孩子出汗可能是正常的,也可能是偏少的。冬天孩子出汗比較少,夏天熱了會出汗,但是都是在一定範圍內的,不會說是一直在出汗的,尤其是睡覺滿頭大汗的持續的很久的,那樣的就是有局部的積滯和熱了。

睡覺呢?虛寒的睡眠會相對安靜一些,可能蜷縮著啊,一直趴著啊,可能會睡的不安穩,但是有熱的睡眠可能就比較狂躁,翻個不停,還會哭鬧,說夢話,說的還很大聲,做情緒非常激烈的夢。

情緒上里虛寒的情緒是偏性內斂的,膽怯的,害羞的,敏感的,粘人的,如果是有局部熱的情緒,他會有攻擊性,會大喊大叫,會暴躁等等。

再看面色和皮膚的溫度,里虛寒的情況可能相對比較白皙,或者比較黃,但不會黑,手心腳心可能涼一點,或者溫熱,但至少不會燙,肚子可能涼,也可能溫,但一定不會燙。

以上證據不一定都要有才能判斷。只要大部分證據是里虛寒的這個方向,那麼就可以考慮是里虛寒的痰濕咳嗽。

橘紅痰咳液的主要成分為:化橘紅、百部(蜜炙)、茯苓、半夏(制)、白前、甘草、苦杏仁、五味子。適合太陰證為主,可以兼有太陽,陽明不能用。

止咳橘紅顆粒,和橘紅痰咳液處理的方向不一樣

橘紅止咳顆粒,有的地方會叫橘紅顆粒,說明書寫的是:清肺,止咳,化痰。用於痰熱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滿氣短,咽干喉癢。

通過成分來看:半夏,陳皮,地黃,茯苓,甘草,瓜蔞皮,化橘紅,桔梗,苦杏仁,款冬花,麥冬,石膏,浙貝母,紫蘇子,紫菀。從成分看,顧太陰為主的藥,兼有太陽陽明藥,也就是有寒有熱。


照顧氣逆為主:苦杏仁
照顧痰飲為主:半夏、陳皮、茯苓、橘紅、桔梗、紫菀、款冬花
照顧陽明為主:地黃、瓜蔞皮、麥冬,石膏、貝母
照顧太陽為主:紫蘇子

止咳橘紅顆粒也是照顧太陰里虛寒的咳嗽為主,但是在橘紅痰咳液的基礎上加了照顧陽明的成分,也就是照顧部分的熱,部分的津液不足的問題。

也就是說,如果在前面提到的吃喝拉撒睡汗情志舌苔體感所有方面孩子表現出來的是以里虛寒為主的情況,但同時出現了一些上焦熱症。而且如果略有鼻塞略有鼻涕也可以同時處理。

很多咳嗽時間久了以後,難免會傷到津液,就需要去用一些麥冬啊,貝母去照顧,這個時候表現出來的情況就是會有一些局部的熱,比如說舌尖有點紅,舌頭上有些地方苔有點少,痰有點濃稠,有時還會有點黃,咽喉干癢,而且這個熱還不能是積食的熱,還是以虛寒的狀態為主,但是也不會說完全就變成一個風熱的咳嗽。要抓住主要的方向。

橘紅止咳顆粒適合太陰陽明證為主,要有陽明證據,可兼有太陽。說的痰熱阻肺為陽明情況,咽干喉癢為陽明津液不足,胸滿氣短因為有太陰痰飲。

PS:如果不會辨證,一定要再醫生指導下使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odTWW4BMH2_cNUgDmK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