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小學生家長:先抓習慣,再談成績!這12個習慣早點幫助孩子養成

2020-04-12     JD媽媽

致小學生家長:先抓習慣,再談成績!這12個習慣早點幫助孩子養成

很多父母都信奉一句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所以他們在孩子上小學時就開始狠抓學習成績。殊不知,對孩子而言,小學階段是至關重要的,很多優秀習慣都是在這一時期養成的。

如果家長教育孩子只是關注他們的成績,卻從來不在意孩子的習慣好不好,也不積極培養孩子的正確三觀,這實在是本末倒置,對孩子的長遠發展有弊無利。

北大學者則認為,小學階段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錯過了就很難改變。所以小學生家長一定要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習慣在前,成績在後。

致小學生家長:先抓習慣,再談成績!這12個習慣早點幫助孩子養成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小學階段的孩子到底應該養成哪些好習慣?

1、愛讀書

一個人的一生是否熱愛閱讀,關鍵在於8~14歲這一階段。如果過了這個年齡段,孩子還沒有養成熱愛讀書的習慣,以後很難再培養了。

對小學生來說,大量閱讀是非常有必要,既可以加強他們的語言功底,也可以豐富孩子的知識面。

2、尊重老師

對一個人來說,禮貌就是他最直接的名片。對於小學生來說,在這個階段,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沒有完全定型,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引導。

如果這個孩子從小就不尊重老師,父母還將他們頂撞老師的動作看成孩子有個性,將來一定會更加難管。

3、勤思考、善總結

小學階段的知識點是比較簡單的,一般來說,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上了中學以後,知識點的難度就增加了,死記硬背並不能取得高成績。

所以在孩子的小學階段,家長和老師要培養孩子勤于思考、善於總結的習慣,對孩子將來的學習都大有好處。

4、課前自學、課後反思

這是很多高分學子總結出來的學習經驗,適用於大部分學生。通過自己課前預習,能使這堂課的聽課更有針對性。

5、課上專心

雖然未成年人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不養成專心上課的好習慣,以後想好好聽一堂課都做不到了。

6、認真觀察

觀察外界事物,是一個人獲得知識、開動大腦的最好途徑。每個小學生都應該學會觀察,逐步培養成觀察意識,培養出敏銳的觀察能力。

7、積極提問

在學校,老師經常鼓勵學生積極提問,不要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對小學生而言,千萬不要不懂裝懂,否則會害了他們一生。

8、獨立寫作業

老師之所以要給孩子布置作業,是為了溫習知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生應該知道這一點,不要做作業的時候應付了事,否則這種不良習慣會影響你的學習成績。

9、仔細審題

很多老師都說,一道題能不能做對,和有沒有認真審題是有關係的。如果連問題都沒有看清楚,就算在試卷上寫了一堆,又怎麼能得分呢?

10、整理錯題

很多人在做題的時候都不會舉一反三,一道題錯了又錯,不是因為孩子智商不夠,而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整理錯題。

11、尊重別人

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獲得別人尊重的人,往往是自己先尊重別人的人。作為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的這一習慣,這樣才能讓孩子獲得高人氣。

12、獨立生活

孩子進入小學以後,家長就要開始逐步"放手"了,不要覺得讓他們過優渥的生活就是愛孩子,其實只會害了孩子。

好的習慣能夠成就精彩的人生。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黃金時期,父母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習慣養成。你認為還有哪些習慣需要培養?你家孩子有什麼好習慣?歡迎留言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oYNcHEBnkjnB-0zmeq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