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培養孩子的「讀心術」能力,有必要分析「兒童心理理論」

2019-10-05     JD媽媽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通過對其他人的一些行為或者是舉動來推測這個人內心的想法,比如說:「如果我讓老媽看到我這個成績,她一定會打我的」「如果我完成不了這個月的績效,老闆很有可能會炒我的魷魚」「老師剛剛看我一眼,肯定發現我打瞌睡了」等等,好像我們自己都會「讀心術」一般,但其實這種能力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養起來的。

比如《皇帝的新裝》中,只有一個小孩告訴皇帝「你其實沒有穿衣服」,從中就可以引發我們一種思考:這個牌子是真的天真?還是根本就沒有理解大家那樣做的原因?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得讀心術:甚至每個研究心理學的人都想要獲得這種能力:這樣我就可以清楚明了的,知道他人想什麼。

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一定的讀心術。

我們之所以能夠讀懂其他人心中想的什麼,是因為我們可以通過「模擬」來將自己和他人進行一個帶入。從而了解其他人想什麼

比如說我們了解網球的運行軌跡,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在下一秒進行對網球的方向預測。從而判斷自己應該使用怎樣的方法來面對網球。

道理都是相同的,我們通過將自己帶入到其他人的思想當中,從而對他們的思想心裡進行一個判斷,來選取怎樣的方式來面對?如果沒有這種能力的話,那麼我們很有可能在社會當中無法與其他人相處。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當中被稱為「心理理論」。

1.什麼是「心理理論」?

上個世紀Premack和Woodruff通過對黑猩猩進行研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理念「心理理論」。他們認為當人們通過自己對其他人的內心需要進行一個因果邏輯的分析理論時,其實就是在做一個「心理理論」。

兒童心理理論的出現,是心理學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孩子沒有形成正確的心裡理論,很有可能會患孤獨症。孩子的心理發展變化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心理學家通過對孩童的研究來判定「心理理論」是在個人發展過程中什麼時候出現的?也可以通過這項測試,孩子們可以更好的區分出自己和其他人想法的不同。

但是這對於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Wimmer和Perner進行過,有關於兒童心理的研究,首次開創了一種叫做「錯誤信念」的研究,這項研究在日後也被心理學家們稱為經典的實驗。

2.「錯誤信念」測試

wimmer和perner將3~9歲的孩子作為研究對象,向他們講述了一個叫做maxi的小男孩的故事。故事當中maxi看到媽媽從外面帶回了一份巧克力,並且將巧克力放在了藍色的櫥櫃裡面,之後maxi就出去玩耍了,隨後他的媽媽將巧克力用作做巧克力蛋糕的原料,之後將剩餘的巧克力放在了綠色的櫥櫃裡面。

而maxi在外晚上回家之後發現自己肚子很餓,就想要找回原來的巧克力吃。

之後他們向孩子提出三個問題要求孩子從信念、現實、記憶來分析問題

實驗結果顯示,3~4歲的孩子不能通過測試,因為他們會準確的做出現在的巧克力,在哪個位置,而不是maxi以為巧克力在哪裡。他們不能準確的將自己和maxi作出分別。

wimmer和perner認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將自己站在對方的視角上看待問題,也無法創造一個心理模型進行研究,這些兒童不具備心理理論。

在4~5歲年齡段的孩子,大多數能夠正確的指出maxi認為巧克力在哪裡?但是卻不能很好的轉換角色思考問題

在5歲以上的孩子是能夠準確的理解別人的錯誤,但是其中也有個別孩子出現錯誤的理解。

實驗總結

通過這一項實驗,可以得到孩子在4~6歲的時候,逐漸形成有關「錯誤理念」的思考,他們開始認識到其他人的想法不一定是對的,其他人也具備能夠欺騙他們的能力。從一定角度上可以認為,這些孩子已經不復當初的單純,但是從另一個方面,孩子們已經逐漸學會進入社會生活的基礎。

從孩子們4歲的時候就開始明白,我們現任生活中存在的世界,並不是一個絕對的世界,從一定程度上每一個人都具備構建一個思考的模型,這個模型也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但是其他心理學者也對此進行了自己的質疑:

在研究過程中孩子很有可能沒有處於專心的狀態。或者孩子因為年齡小的原因,所以很容易忘記之前的事情。亦或者年齡較小的孩子不具備思考的能力。等等……

每一個實驗當中都存在著一定的質疑聲音,這項實驗也存在著。但是心理學家沒有放棄研究孩子是從什麼時候獲得心裡理論能力的。

3.「心理理論」對孩子的意義

心理理論在個體和其他人之間具有著重要的作用。他們在社會生存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具有心裡理論能力就能較好的進行控制和操作心理狀態,並且能夠準確的分析出他人與自己的世界模型存在的怎樣的區別?並且在兩者之間能夠進行更好的協調。

對於兒童的發展而言,擁有良好的心理理論,能夠幫助兒童更好的探索社會,逐漸形成自己對社會的認知,這些能力在兒童現在與未來的發展當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

如果兒童對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心理認知程度有所提高,就能夠準確的理解他人的所思所念,並且能夠對他人的心裡進行自己正確的認知。明白人與人之間是存在著極大的不同的,並且每一個人的觀點都是不一樣的,自己也存在著錯誤信念的可能。

當兒童們意識到錯誤信念和真實的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時,他們就可以將這些錯誤的信念,轉接到正確的認知上面。例如「他們看起來好像很努力學習的樣子,其實心裏面很有可能想著趕緊下課」

而且心理理論能力,在兒童語言表達上也具有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在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很多閱讀的課本中都存在著眾多的角色。

例如童話故事《小紅帽》,裡面小紅帽就有一個錯誤的理念,那就是他教狼當成了自己的外婆。但是比如這本童話故事的朋友們一定都知道,狼是在假裝外婆來欺騙小紅帽。

這個故事當中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具有自己正確的信念,打破孩子已知的事實。

4.影響兒童心理理論的主要因素

同伴關係

心理學家認為在兒童與同伴進行交往當中,如果雙方是在進行積極的相處,那麼其心理理論能力是成正相關的。並且在研究中發現,比較受歡迎的兒童會比不受歡迎的兒童更能夠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

根據同伴關係可以得到,同伴關係是否發展良好,對於兒童的心理理論能力影響是很大的。父母應該您的孩子發展良好的同伴關係。

家庭規模

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兒童所擁有的家庭成員父母與其錯誤信念上產生很大的相關性。

如果兒童擁有的家庭成員很多,那么兒童就會擁有更多和其他人進行交流的機會。而且你這個也做不了,兄弟姐妹眾多的兒童得分要比其他人要高一點。

語言交流技能

有關心理專家通過研究發現,家庭成員之中,母親更容易和孩子建立早期交流。

通過研究指出,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更多的運用有關於心理方面的術語。家長們在和兒童進行交流時,使用更多的心理狀態術語有助於孩子理解「錯誤信念」。而語言技術水平在兒童發展過程中具有著很大的作用。

假裝遊戲

一些研究者發現假裝遊戲有利於孩子對社會進行理解。家長在和孩子玩一些有關於扮演角色的遊戲,更能夠幫助孩子將自己和其他人做一個很好的分辨。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孩子再40個月的時候差不多已經建立心裡理論的意識,所以在40個月之前培養孩子建立正確的心裡理論更能在之後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5.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理論的能力?

和孩子玩假裝遊戲,讓孩子多參與一些關於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能夠設身處地的思考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產生代入感

與孩子討論過去發生的事情,有助於形成兒童心理理論能力。因為像生活中存在的很多的表現和兒童的認知有很大的不同,這些都是值得和孩子進行討論的。

生活中存在著很多與心理理論相關的問題,然後過去發生的事情,能夠更好的建立孩子的思維模式。通過讓孩子回憶過去發生的事件,讓孩子從中表達出自己思考,另外還能夠提高還是表達心理問題的語言,奠定心理理論的基礎。

對於兒童而言,語言是人們與社會關係建立的基礎,所以家長們要著重的培養孩子有關語言仿麥呢的發展,更找建立孩子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每一個人都具備了一定的「讀心術」,這與每個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經歷有關,而家長能夠在小時候對兒童建立一個心理理論的模式,將會更有利於兒童對於自己未來的發展。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zTNmW0BMH2_cNUgpZ3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