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個世界對於資源的不公平分配是真實存在的,富人的孩子最終都成為了富人,而窮人的孩子卻可能難以翻身。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耗費63年跟拍了14個孩子63年。這部紀錄片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拍攝每個人物的意義。
以每七年為跨度,跟拍了他們最真實的人生軌跡。
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日本版追蹤的13個孩子。
因為他們大部分出自中間階層那80%的普通家庭,而那些孩子的人生軌跡,或許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孩子更加貼近。
7歲的時候,這13個孩子都在上一年級,那時候,每個孩子都有華麗的夢想。
7年後,14歲,有的人夢想改變了,有的人在執著的堅持。
那麼,他們的人生將走向哪裡呢?
直樹的父母是普通的辦公室職員,父母對孩子管的不多。
7歲的時候,他每天玩兩個小時電子遊戲。
14歲的直樹還是不可避免地去上了補習班,每周三天,晚上十點下課。
支持他學習的信念是:大家都說大學很輕鬆,上了大學之後就可以成天玩了。
直樹說:「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要去大學裡找一項愛好。」
21歲的直樹在東京一所大學念大三,目標是當一名檢察官。
但因為一次考試難度太高,直樹失敗了,他很快放棄了當檢察官的想法,在一家連鎖咖啡店打工。
說起放棄的原因,直樹說,想當檢察官是因為有地位,人們尊重這份職業,但他意識到,這並不是他喜歡的事情。
和直樹不同,由美的家庭非常重視學習。
她父親在一家著名的汽車公司工作,時常出國,經常一個星期都很難和由美吃上一頓飯。
7歲的時候,由美就是一個非常好強的孩子。
14歲,由美更是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好強、主動,成績優異,是一個學霸。
對於未來,她有明確的目標:去出版社工作。
21歲,由美順利完成大學,開始找工作。
然而,給20個出版社遞交了簡歷,卻統統石沉大海,最後在一家企業的自助餐廳當了一名營養師。
一路順風順水的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現實的骨感。
家庭條件最好的,要算貴子,她在東京長大,家庭的教育理念是典型的精英教育。
即使是27年前,她的時間就被課外班填滿了:星期一彈鋼琴、星期二游泳、星期三練書法、星期五上補習班、星期天練劍道。
每周,她要坐兩次火車去上課。
那時她最大的願望,是能變出「另一個我」來幫自己寫作業。
然而,即使是這樣拚命學習,初中、高中、大學,貴子都沒能進入家人希望的首選學校。
貴子一直覺得自己的人生很不成功,直到21歲,她找到了滿意的工作,成為了日本航空的空姐。
她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終於讓父母自豪了。
然而這份工作,並不像表面那樣光鮮:只要稍有疏忽,就會有人指著鼻子罵,有時想打一個盹也不敢,一秒鐘都不行。
貴子說:「我總是很緊張、總是在思考,即使下班了還想著那些事。」
還有那個懷揣遠大理想,從不曾改變信念,想要成為職業棒球運動員的男孩呢?
他叫三重。他很幸運,父母百分百支持他的理想,而三重似乎也頗有天賦。
21歲,他是大學裡的投球手,打出了不少好成績,還上了新聞。
然而,這樣的意氣風發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
幾年後,他放棄了夢想,退出了棒球隊,在父親的印刷廠工作。
說起原因,也只有一句:「有些事是沒有定數的。」
很叫人失望是不是?
然而,從數字上來說,那些理想的「成功人生」,機率就是這麼低。
2018年,絕大多數省份的985大學錄取率低於5%,在河南、江蘇、貴州、山西,只有前1%的孩子,才能考進985大學。
即使退而求其次,211大學,錄取率最高的北京和上海,也僅僅接近14%,排名靠後的廣西、甘肅、安徽、河南,錄取率不到4%。
比如說在北京,聽起來並不是那麼吸引人的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那也已經是全國排名前10%的孩子才能進去的地方了。
2019年,全國高考的報名人數突破了一千萬。
有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在全國,只有前6%的孩子有機會考取一本,能讀985大學的只有0.79%,能讀211大學的只有2.41%,想讀清華北大,你必須進入全國的前0.03%。
這是絕大多數家長不願意面對的事實:你的孩子,仿佛會走的很遠,但有極大的可能,他只是換一個城市、換一份工作,但將來過的生活,和你現在差不多。
台灣著名作家吳念真曾經講述過這樣的事情。他的兒子數學成績很爛,老師在和家長的聯絡簿上寫道:「數學成績要加強!」
兒子回到家裡,母親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臭罵。
吳念真趕緊把老婆拉到廚房,問:「你原來讀書的時候,數學有沒有很好啊?」
老婆回答說:「很爛!」
吳念真說:「我也很爛!大學聯考才考了10分。」
然後吳念真和老婆很認真嚴肅地談了這個問題: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為難孩子了。
為人父母,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道路,很多時候自己也未必是不夠努力,而是真的不擅長。又何苦來為難孩子呢?
李娜,讓中國幾代人為之驕傲的網球女王,頭上的光環照亮了無數絕望人黑暗的心。
她在一次接受採訪談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狀態:無休止的練球。
一天要打爛幾十個球。同一個動作,反覆練習,夜以繼日,無休無止。
這種生活不僅僅是平凡,簡直是枯草乏味。
不僅僅是李娜,幾乎所有的奧運冠軍都有過相同的經歷。
也不僅僅是奧運冠軍,幾乎所有不平凡的人,人生中99%的時間都在經歷平凡和枯燥的煎熬。
網上曾經流傳著中國首富王健林先生一天的日程表,從早到晚也不過是吃飯、開會、簽合同、在路上奔波。從工作本身來看,也平凡而乏味,並沒有多少激情和趣味可言。
其實,所有讓大家驚羨的成就,幾乎都是在平凡中造就的。
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科學家,平日裡一定是做不完的重複而無聊的實驗,看不完的是艱澀而無趣的學術文集。
不平凡,就是在平凡中成就的。
事實上,之所以不平凡,恰恰是因為他們具備過平凡日子的能力。換句話說,不懂得如何在平凡的日子裡堅持,就不會取得非凡的成就。
而一心想要將子女擺脫凡人行列的父母,卻從一開始,就人為地忽略了這種能力。
當然,我們不否認,有個別孩子真的是個天才。
如果真的中獎了,自然不能浪費。
不過一定要先明白另外一個道理,這是小機率事件,基本和被天上掉的餡餅砸中腦袋差不多。
所以,在準備要把孩子培養成精英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看看他是否真的具備某種天賦;同時,也要照照鏡子,如果說自己都是庸庸之輩,就不要對孩子要求太高了。
即使最終確定孩子是天才,也不可忽略了培養他過平凡日子的能力,否則,縱是天才,也會成為庸庸之輩。
作為大多數平凡孩子的平凡家長,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如何快樂地過平凡的生活,首先能夠保證讓我們成為一個快樂而幸福的人,一不留意還可能有意外驚喜,在平凡中成就了不平凡。
作為父母,如果真的抱有萬一的希望,企圖讓孩子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或者至少希望他能過得快樂、幸福,那就不要捨本逐末,還是回歸本源,先教會孩子在平凡中如何獲取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