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的美國極簡史:美蘇冷戰、甘迺迪遇刺、黑人民權運動

2019-11-22     後宮地圖三千

極簡美國當代史(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雖然也有重大損失,傷亡上百萬軍隊,軍費開支龐大,然而總的說來美國不但沒受到損失,反而大有收穫。其原因很明顯:當德國、法國、英國、蘇聯的國土正受著熊熊戰火焚燒蹂躪、損失慘重時,美國本土遠離疆場,安然無事。當歐洲國家的工廠、城市等被敵國的大炮飛機炸成一片廢墟時,美國的城市工廠毫髮無傷。不但如此,戰爭爆發使工廠訂單數量大增,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利潤滾滾而來。這一切的結果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已經成為全世界頭號強國,經濟實力首屈一指。例如1947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竟然占到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60%以上。

杜魯門時代

這時候的總統是杜魯門。杜魯門1884年生於密蘇里州。20世紀30年代杜魯門開始投身政治。1926年,杜魯門當選堪薩斯城首席法官,任內他以絕對的清廉而贏得了選民們的尊敬。

1934年,出於偶然,杜魯門成了密蘇里州民主黨的參議員候選人,更讓人吃驚的是,在政壇還是默默無聞的杜魯門竟然競選成功,當上了聯邦參議員。在參議院,杜魯門全心全意地支持羅斯福的新政,後來他擔任了調查國家防務活動特別委員會的主席,對戰爭期間從國家牟取暴利的公司或個人進行調查,他的調查極為成功,為國庫節省了約150億美元,也為自己贏得了公正無私、一心為國的清譽。

1944年,羅斯福第四度競選總統時,杜魯門又是出人意料地成了民主黨的副總統候選人,這次競選中羅斯福第四次當選總統,60歲的杜魯門成了副總統。

1945年4月12日,才做了幾個月副總統的杜魯門因總統去世而成了美國第三十三任總統。杜魯門接任後立即面臨一大堆重大事務要處理。第一個就是接任幾天後就要在舊金山舉行的聯合國籌建會議,不久後又接受了德國的投降,七月初再到波茨坦與史達林和邱吉爾舉行會晤,在那裡向日本發出了最後通牒。在波茨坦時他接到國內的報告,得知原子彈已經成功試爆,立即決定投放日本以促使其早日投降並在8月14日接受了日本的投降……這一切的重大事宜都是杜魯門在繼任後短短的4個月之內完成的。

此後他又做了許多同樣重大的決定,例如二戰勝利後緊接著與蘇聯打起了冷戰,主持建立聯合國和北約等等。每一事件都是劃時代的,都是由杜魯門作為美國總統領導完成的。

除了上面這些,杜魯門任內還有三件事情也值得一說。一是他的「公平施政」,二是韓戰,三是麥卡錫主義的橫行。「公平施政」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充分就業法。根據此法,聯邦政府必須負責協調和利用切資源,使那些正在尋找工作的人找到適當的就業機會,甚至規定為此國家可以適度干預經濟。杜魯門的這些措施得罪了許多有錢人,但對普通勞工大眾較為有利,因此在1948年的總統競選中獲勝。

韓戰在中國稱抗美援朝,它的經過我們都知道,這裡就不說了。韓戰結束後,在美國國會舉行的聽證會上,當時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這也是美軍的最高軍職——布雷德利對朝鮮作了這樣的總結:

這是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麥卡錫是威斯康星州人,從海軍退役後他代表共和黨參加威斯康星州參議員競選成功。1950年2月9日,他講演時在聽眾面前揮舞著一張紙片,聲稱紙片上有潛入美國國務院的205名共產黨員的名單。麥卡錫在廣大美國公民中激起了巨大的反響,使反共成了時髦的社會潮流人人都要把它掛在口頭上才表明不是共產黨,聯邦調查局的特務在大學校園裡到處遊逛,窺視共產黨的同情者。

在麥卡錫和他的主義橫行的幾年裡,美國也許處於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它後來被稱為「麥卡錫時代」。在這個時期,美國全國處於恐怖氣氛之中,人們相互猜疑,一聽到共產主義字樣就發抖。成乾的各色人士受到迫害,他們的親戚和朋友遭到株連麥卡錫這股逆流直到1954年才被扼制。這年12月,美國參議院通過項決議,正式譴責了麥卡錫。

麥卡錫的時代就這麼過去了。

這時候美國的政壇已經是艾森豪時代了

艾森豪時代

艾森豪1890年生於美國南部的德克薩斯州,1910年進入著名的西點軍校,1925年又在美軍參謀學院深造,畢業成績名列第一。再被送往美國陸軍學院深造。1930年至1939年,他擔任了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的助理,並隨麥克阿瑟去菲律賓組建軍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艾森豪成為第三集團軍參謀長,1942年2月被任命為美軍參謀部作戰處處長,負責擬訂歐洲盟軍的聯合作戰計劃,次年他成為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

1948年,艾森豪退役,次年受聘擔任了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的校長,再次年又應杜魯門總統之請恢復軍籍,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最高司令。此前他已經幾次拒絕民主黨與共和黨兩黨請他擔任其總統候選人的邀請,直到1952年,他才被溫和派的共和黨人說服,辭去軍職參加於當年舉行的總統大選。選舉結果如人所料,他輕輕鬆鬆便大勝對手,1953年1月宣誓就任美國第34任總統,1956年競選連任成功。

艾森豪就任總統後的情形與杜魯門大相逕庭。那時候,當杜魯門匆匆上任就有許多歷史性的重任壓在他相對脆弱的肩膀上,而到了艾森豪,雖然他的肩膀堅強如鐵,但落到這鐵肩上的擔子卻比杜魯門要輕得多。原因很簡單:那些對戰後的美國甚至世界歷史有重要影響的事情有的已經發生了,由杜魯門作出了決定,有的還沒有發生,要等到艾森豪的後任總統們去作決定。

不過我們也不要輕視艾森豪在8年總統任內所做的工作,它們實際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的工作就像一條紐帶一樣,不但最後完成了一些杜魯門未曾做完的事,而且為他以後的美國總統開啟了多扇大業之門。艾森豪上任後完成了幾件大事:一是完成韓戰的停火協議;二是公開譴責麥卡錫,結束了麥卡錫時代。艾森豪在其任內開始但未完成的歷史性工作也有兩項:一是黑人民權運動,二是開始了美蘇之間的高科技尤其是太空科技的競爭。

1960年,艾森豪完成了第二個任期,他推薦的候選人尼克森在競選中以微弱差距敗北,美國歷史在8年之後又走進了民主黨時代,這次執政的民主黨總統是甘迺迪。

甘迺迪時代

在美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家族,有的以富有聞名,有的則是以政治家輩出聞名,甘迺迪家族就是如此。然而,甘迺迪家族之1962年10月中旬,美國情報官員發現蘇聯正在古巴修建基地,部署飛彈和運載核武器的重型轟炸機,這些基地發射的飛彈將直接威脅美國的每座城市,這等於把整個美國放在了古巴與蘇聯的槍口之下。

甘迺迪作出了強烈的反應,一方面公開向蘇聯發出警告,要求蘇聯從古巴撤出飛彈與核武器,同時宣布三軍進入戰備狀態,強大的海空軍力量在加勒比海廣大海域對古巴設立了海上封鎖線,進行「隔離」,用武力攔截一切前往古巴的船隻。

在危機之初,蘇聯也作出了強硬的反應,蘇聯和華沙條約組織的武裝力量也進入戒備,世界一時間好像走到了核大戰的邊緣。但最後還是赫魯雪夫讓步,從古巴撤出了飛彈,甘迺迪取得了輝煌勝利。

1963年11月22日,甘迺迪總統伉儷來到了屬於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當總統車隊浩浩蕩蕩地開過來時,達拉斯街頭早已是萬人空巷,人們揮舞著星條旗,發出熱情的歡呼,歡迎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也是最瀟洒的總統和他身邊那位美國歷史上最美麗的總統夫人傑奎琳。

12時30分,當車隊駛進中央大道豪斯頓大街與埃爾姆大街的交叉口時,在西北角的德克薩斯教科書倉庫大樓六層的一扇臨街的窗戶打開了,出現了一名拿著槍的男子。車隊向西南方急轉彎,駛上了埃爾姆大街,甘迺迪仍在愉快地微笑著,揮著手。傳來沉悶的槍聲。

只見肯尼迫總統的身體突然抖了一下,臉上顯出一種奇怪的神色,他舉起右手顫抖著似乎想抓住後腦勺,但很快就無力地落了下來。瞬間,鮮血噴涌而出,濺到傑奎琳的臉上、身上,濺到康納利夫婦和前面開車的特工身上。一會兒,甘迺迪上身的西服已經浸透了鮮血這一切太突然了,誰都沒有反應過來,傑奎琳先是手足無措,然後本能地俯到甘迺迪身上,她突然喊出聲來:

「我的天吶,這是怎麼回事?我的天吶,他們殺死了傑克,他們殺死了我的丈夫。傑克!傑克!」她拚命搖晃著總統已經僵直的屍體。

這個瞬間像電影鏡頭被定格一樣,剎那間成為了永恆。

不久,一個消息像狂風暴雨一樣傳遍了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了!」頓時,達拉斯、整個美國,甚至整個西方世界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很多人都流下熱淚,許多婦女和兒童失聲痛哭……甘迺迪死時僅46歲,留下了34歲的年輕妻子和6歲的女兒、3歲的兒子,還有許多,包括未完的總統任期。

甘迺迪的屍體被空運回華盛頓,同機的有傑奎琳和副總統林登·詹森。在飛機上,由一位聯邦檢察官薩拉·休斯主持,經過一個簡短、嚴肅而悲愴的儀式,詹森宣誓就任美國第三十六任總統。在這種充滿悲傷的氣氛中。

美國當代史默默地走進了詹森時代。

詹森時代

在美國諸位總統中,詹森不是一個我們常常能聽到的名字,這也許是因為甘迺迪就像太陽,他的光輝將身後的詹森這顆星星掩蓋了。不過,對於美國當代史而言,詹森仍是一位重要人物,在他的任內,通過了許多重要法案,做了許多重要事情,而他所在的時代也是美國現代史上一個相當特別的年代,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革命的年代」或者說「反抗的年代」。

詹森生於1908年8月,德克薩斯州人,他們家有從政的傳統,他的祖父、外祖父與父親都是德克薩斯的州議員,但在美國當官不意味著發財,所以他家裡還是十分貧窮。

他的小學和中學都是在最普通的公立學校就讀,大學期間就完全靠自己養活自己,1930年大學畢業後當了中學老師。

大約兩年後,一個眾議員請他到華盛頓去當了秘書,他從此步入了政壇。1937年詹森當選眾議員,1948年詹森當選參議員,1952年他成為參議院民主黨的領袖,時年44歲,是參議院歷史上最年輕的領袖。

當上民主黨的領袖後,他鮮明地主張「黨派政治應當對人民負責」,因此,對於總統的提案,他完全根據人民與國家當時的需要來贊同或反對。於是出現了這樣有趣的局面,在參議院,當共和黨總統艾森豪的許多政策在共和黨參議員中遭到反對時,民主黨參議員卻起來支持他。

作為政治家,詹森最大的特點是有出色的政治斡旋能力,他有句著名的口頭禪:「讓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好嗎?」1960年,詹森當了甘迺迪的搭檔競選副總統,並且取得了勝利。三年後,1963年11月,當甘迺迪被刺時,詹森成為了總統,時年55歲。

1964年5月22日,詹森就在密西根大學發表演說時宣布:

美國不僅有機會走向一個富裕的社會和強大的社會,而且有機會走向個偉大的社會。

這「偉大社會」可以看做是詹森的治國綱領,具體而言包括五大方面:一是消除貧困,二是為所有人提供適當的教育,三是為所有老年人提供醫療照顧,四是為美國人民建設一個更加優美的人居環境,五是民權立法。

這五點詹森都做了不少工作。例如消除貧困,詹森認為,一個偉大社會首先應當儘量消除貧困,而消除貧困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貧困的人們能夠找到工作,要他們能夠找到工作的最好辦法就是為貧困的人們提供適當的就業培訓,讓他們能夠擁有一技之長。因此詹森把職業訓練和就業後的再訓練計劃從青年擴大到所有成人,從失業者擴大到在職工人,經過他的努力,有近40萬長期失業者因此找到了工作。

黑人民權運動

偉大社會的五大方面里最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當代社會的是民權運動。民權運動的含義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一些團體與個人為替一直以來受到歧視的黑人爭取選舉權、公共設施使用權及更好的教育與工作機會而發起的一系列運動。

雖然美國是民主國家,但黑人一直沒有足夠的公民權,甚至受到社會公開的歧視,於是黑人們及同情他們的白人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措施來反對種族歧視,如示威遊行、靜坐抗議等。

在黑人的民權運動中有兩個傑出的象徵性人物,一個是女黑人羅莎·帕克斯,另一個是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1955年12月1日,在美國南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一家百貨公司工作了一天的黑人女裁縫羅莎·帕克斯登上了回家的公交車。那時阿拉巴馬州的公共汽車實行嚴格的種族隔離制,也就是說,在車廂里白人要坐前半部分,黑人只能坐在後排。可是那一天黃昏正值下班高峰,上車的人越來越多,黑人這半區的座位已經坐滿了,而白人那半區卻還有許多空座,羅莎·帕克斯便坐在了屬於白人區的座位上。當白人駕駛員命令她離開時,她拒絕了。她旋即被逮捕,理由是蔑視蒙哥馬利市關於公共汽車上實行種族隔離的法令。

這個消息傳開後,當地一位年輕的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憤怒了。他站出來告訴大家:「美國民主的偉大之處是為權利而抗議的權利」,號召黑人弟兄拒乘公共汽車。蒙哥馬利市數千名黑人扶老攜幼互幫互助,或乘小車或步行,決不乘公共汽車。不久,一場由拒乘事件引發的波瀾壯闊的民權運動開始了。

黑人們的行動一開始遭到了迫害,許多人因此被白人老闆解僱。羅莎·帕克斯在多次接到白人種族主義者的暗殺恐嚇後,不得不遷往北方的密西根州,但黑人們反種族歧視的腳步並沒有因此停頓。在蒙哥馬利,黑人拒乘公共汽車381天後,沒有生意、面臨破產的公共汽車公司被迫取消公共汽車上的種族隔離。

這一結果鼓舞了其他許多地區,使這些地方的學校與公共汽車等公共場合的種族隔離也遭到了抵制,有的也被追取消,反種族歧視行動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至於馬丁·路德·金,他從此成為了黑人民權運動的領袖與象徵領導美國人民採取非力的方式反對種族歧視,贏得了越來越廣泛的支持。特別是1963年8月,他領導了約25萬黑人與同情黑人的白人向首都華盛頓進軍,要求廢除種族隔離制度,使民權運動達到了高潮。

而詹森一直以來都堅定地支持黑人的民權運動,他採取的辦法是督促國會通過反對種族歧視、給予黑人平等權利的法案。例如1965年3月15日,他在國會發表了《他們的事業就是我們的事業》的著名演說,要求國會通過保障黑人選舉權的立法。

通過詹森的努力,從法律上摧毀了美國種族隔離制度,在事實上也解除了美國社會曾經廣泛存在的種族隔離制度。

上述政策使詹森贏得了廣大選民普遍的支持,他在1964年的總統選舉中羸得了空前的勝利:在50個州中他贏得了44個州的支持。

誠然有如上的功績,詹森通常並不被認為是一個偉大的總統,這同他在對外政策上的失敗有關。他最大的失敗是全面投人越南戰爭,使美國陷入了這個可怕的泥潭。1968年,新的總統選舉又開始了詹森宣布他將不競選連任,他推舉自己的副總統漢弗萊為總統候選人,但漢弗萊失敗了,擊敗他的是曾經被甘迺迪擊敗的另一個副總統——艾森豪的副總統尼克森。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evXkm4BMH2_cNUgMau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