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期:口罩的選擇及相關問題應對

2020-03-01     306醫院醫學科普


才可新,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306醫院),藥劑科

醫研部醫學科普中心 編輯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特殊時期,口罩成為居民的明星產品,佩戴口罩成為我們防控疫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我們接觸最多的防護工具。

1.口罩的分類與選擇

按照國家衛健委2月5日發布的《一圖讀懂:不同人群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口罩選擇與使用技術指引》,按照人群和場景做了5大風險等級劃分,不同等級可選擇對應推薦的口罩進行防護。

(1)普通口罩。非醫用口罩,如棉紗、活性炭和海綿等,具有一定防護效果,也有降低咳嗽、噴嚏和說話等產生的飛沫播散的作用,可視情選用。場景:居家活動,散居居民,戶外活動者包括空曠場所/場地的兒童和學生等,通風良好場所的工作者。

(2)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場景:人員密集區的公眾(如超市、商場、交通工具、電梯等),在室內辦公的工作人員,前往醫療機構就診的患者,集中學習和活動的托幼機構兒童和在校學生等。

(3)醫用外科口罩。場景:普通門診、病房工作醫護人員等,人員密集區的工作人員,從事與疫情相關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遞等從業人員,居家隔離及與其共同生活人員。

(4)符合N95/KN95及以上標準的顆粒物防護口罩。場景:急診工作醫護人員、對密切接觸人員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人員,疫情相關的環境和生物樣品檢測人員。

(5)醫用防護口罩和防護面具。場景:在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確診、疑似)的病房、ICU和留觀察室的所有工作人員,疫區發熱門診工作者,對確診、疑似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的公共衛生醫師。

從防微生物角度來說,最佳選擇是合規的、無呼吸閥的防顆粒物口罩,但這種口罩佩戴時較為悶熱。如果僅僅是日常使用,不去醫院等病原感染風險高的地方,則可以選擇醫用外科口罩。醫用外科口罩的標準中,對細菌過濾效率和顆粒過濾效率進行了明確的要求,雖然無法高效阻擋氣溶膠,但能有效阻隔飛沫傳播,作為日常防護已經足夠了。口罩除了要選對,還要用對。仔細閱讀包裝上的佩戴方式,戴好後確認氣密性。

2.口罩的保存、清洗和消毒

(1)如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懸掛在潔凈、乾燥通風處,或將其放置在清潔透氣的紙袋中。口罩需單獨存放,避免彼此接觸。

(2)醫用標準防護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用消毒劑、加熱的方法進行消毒。

(3)自吸過濾式呼吸器和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的清洗參照說明書進行。

(4) 面紗口罩可清洗消毒,其他非醫用口罩按說明書處理。

專家建議,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期間,在保障公眾健康的前提下,可適當延長口罩使用時間和使用次數。

3.口罩對皮膚的損傷

口罩在保護我們安全的同時,也對我們的皮膚造成損傷。

(1)長時間受壓的部位造成的壓力性損傷,比如鼻部、面頰、顴部或者耳廓後面。針對這個問題首先大家要注意預防,可以選擇比較合適的口罩,比如寬邊口罩局部壓力就比較小。對於口罩樣式的選擇,可以選擇系帶式而不用耳掛式的,壓力也會小一些。對於兒童,要由家長幫助選擇大小和形狀都比較適合的口罩,減輕對局部的壓迫。其次可以在每兩到三小時以後適度變換口罩佩戴位置,減輕局部壓力。另外,可以在經常受壓的部位提前使用預防性敷料,而且要定期檢查皮膚,如果已經出現問題,要及時去處理。

(2)由於口鼻呼出的水分不能及時散發,嘴唇邊就形成了局部的濕熱環境,肌膚悶熱不透氣很容易滋生出細菌,破壞肌膚屏障,引起泛紅、乾燥、脫皮等肌膚問題。此時,我們就要做好皮膚護理,適當的保濕補水,外塗保濕霜、或者維生素E霜等,每日可外塗多次,加強保濕,修復皮膚屏障。如果是皮膚比較敏感的人,建議在使用前一定要閱讀說明書,看看這個口罩里有沒有皮膚容易過敏的成分。

4.相關皮膚問題的處理建議

(1)如果是輕度壓痕一般不需要治療。

(2)如果壓痕比較重,或者出現了局部的皮下瘀血,可以選用一些能夠改善皮膚血液循環的外用藥膏,比如多磺酸粘多糖軟膏。

(3)如果皮膚問題進一步加重,出現了紅腫和破潰,短時間外用地奈德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也可以在已經損傷的局部,適度使用創可貼或者醫用敷料,避免創口進一步受刺激。

(4)如果皮膚出現了變軟、發白或者起皺等皮膚浸漬情況,主要是局部潮濕引起的,可以在佩戴口罩前使用含有氧化鋅或者凡士林的潤膚霜,這樣可以減少汗液、局部摩擦對皮膚的刺激。

摘掉口罩以後,要清潔皮膚,適當地使用一些潤膚劑,改善皮膚狀況。如果損傷比較重,出現嚴重的感染或者過敏一定要到醫院就診,尋求專業的幫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cALmHABjYh_GJGV3o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