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容易放棄、經常焦慮?積極心理學的4大方法,提高孩子抗壓力

2019-08-25   漫風點點說教育

01 「都是優等生了,為什麼要自殺?」

據2018年10月的媒體報道,一位19歲的華裔高材生在哥倫比亞大學自殺身亡。

自殺者曾是《哥倫比亞經濟評論》的編輯、「180度諮詢」的領導,也是哥大跆拳道成員。

自殺原因尚未查明。但據一位不願流露姓名的學生說,「本周和下周是期中考試,在此之際卻發生這種事情,(他)一定是由於感受到考試所帶來的壓力。」

作家劉墉也在文章中,也曾經提到過一組數據:

2011年10月23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一位心理系三年級華裔女生在宿舍里上吊自殺了。據學校表示這名女生非常優秀,除了功課棒,寫作、音樂、藝術才華都高。不止哥大,有人統計另一所常青藤學院康奈爾大學,十二年間有二十一名學生自殺,其中亞裔占十三人,遠高於14%的亞裔比例。

也許你會說,哥大是全球知名高等學府,競爭激烈,學生壓力大想不開很正常。但是學生自殺、抑鬱的情況,在國內也是屢見不鮮。

據《錢江晚報》載,杭州一個11歲的女孩,因連續幾天沒做作業,被教師 「傳喚」了家長。在被家長領回家後,女孩從7樓跳了下去。



一個正值妙齡的花季女孩,就這樣憑空消失了,這是一件多麼令人痛心的悲劇。

悲劇發生後,有網友對學校管理方法提出質疑,也有人對家長的處理方式加以批評……不管背後的原因如何,一條鮮活生命的逝去的結局都無法改變了。

但現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弱、抗壓力不強,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也是我們整個社會需要正視的問題。

隨著智能時代物質的極大豐富,現在的孩子也多是獨生子女,使得他們大都唯我獨尊、聽不得半點負面評價,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半點風吹日曬。

而最可怕的是,抗壓能力弱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只會不敢迎接挑戰、沒有信心、容易焦慮和不安。所以,千萬不要小看孩子的「玻璃心」,那將會是他們一生的夢魘。



02 認識抗壓力

美國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所說:「負面事件比正面事件更頑強。」那麼,如何才能將危機當成是轉機,培養孩子的抗壓力呢?

日本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專家、積極心理學認證培訓師、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久世浩司的著作《抗壓力·親子篇》,也許會解決你的所有疑問。



在解答如何提高抗壓力之前,我們先來搞清楚抗壓力究竟是什麼。

久世浩司認為,抗壓力包括了三個方面:復原力、緩衝力和適應力。

復原力,就像經歷強風暴雨蹉跎也不會折斷的竹子。擁有復原力的孩子,就算經受過打擊之後,也會很快恢復。

緩衝力,就像被外部撞擊也不會癟掉的網球。擁有緩衝力的孩子,就類似在外面穿上「金鐘罩、鐵布衫」,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適應力,是抗壓力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像在沙漠地區都能生長的沙棘苗。擁有適應能力的孩子,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遷,他們都能隨遇而安、靈活應對。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抗壓力呢?自尊心、情緒調節能力、自我效能感、樂觀性、提高人際關係是提高孩子抗壓力的五個內因。

接下來,我們著重分析前4個內因,逐一破解具體方法。



03 培養孩子的「適度」自尊心

自尊心,也被稱為「自我肯定感」。意味著儘管遭遇了失敗或是過程不順利,我們能夠保持不過度否定自我而依然認可自己價值的心理狀態。

低自尊的孩子,很容易看輕自己的價值、不願意和他人交往、也不敢主動提出要求、甚至認為自己不值得被稱讚。有研究表明,自尊心不足和抑鬱症的產生有一定的強關聯。但自尊心過強,也容易自負。只有培養適度的自尊心,才能讓孩子感到幸福快樂。

如何培養適度的自尊心?

關鍵點就是家長需要找到孩子的性格優勢,並加以發揮。

首先,父母通過向孩子提問,觀察孩子的聲調、表情等,找出孩子的三個性格優勢。

最近有那些讓你激動不已、按捺不住內心喜悅的時候?請講述你的一次成功經驗。你最喜歡自己的什麼地方?

其次,父母要找到發揮孩子性格優勢的方法。

父母做為和孩子最近距離接觸的關係人,可以通過讓孩子做家務、家庭集體活動時,找機會發揮孩子的性格優勢,這是一個持續、不間斷的過程。

比如,當你找到自己的孩子性格優勢是好奇心、忍耐力、人情味三點時,就可以讓ta多多參與家庭烹飪,在思考做什麼菜的過程中,就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從食材準備到完成菜品,可以讓孩子磨練耐心;當把美味佳肴奉給家人品嘗是,對家人的親情也會得到升華。

最後,家長要積極給與孩子正面反饋。

正面反饋,不一定就是表揚「做得好!做得棒!」而應該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和過程,而不僅僅對結果進行讚賞。



04 學習情緒調節的方法

當人類被被負性情緒支配時,我們的哺乳腦就會占據上風,所以很難客觀地看待問題,甚至會因此而做出不理智的選擇,更不要說比成人更加情緒化的孩子了。比如孩子會因為考試成績不及格,而一直悶悶不樂,又或者因為和同學鬧了矛盾,而心情煩躁。

那麼,面對不安、恐懼、悲傷、憤怒、羞恥等消極情緒,父母該怎麼引導孩子呢?

第一步:父母幫助孩子平復情緒。

陷入負面情緒的孩子,是無法通過自我快速恢復平靜的。家長可以給孩子轉移到安靜的房間、播放音樂來舒緩情緒,或者數1、2、3進行三次深呼吸來讓讓自己放鬆。

最好的平復方式,就是陪伴孩子一起度過不安的這一刻。

第二步: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給負面情緒起名字。

我們一般認為,負面情緒是特別不好的,需要壓抑才能自我消解。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觀點。

記得一部迪士尼的動畫片《頭腦特工隊》,其中的小主人公萊莉,頭腦里就住著5個小人,樂樂、憂憂、怒怒、厭厭和怕怕,分別掌管著著小主人的五種情緒。樂樂認為歡樂才是最好的情緒,所以一直掌控茉莉的主要情緒。

但是小茉莉因為要搬家產生了消極情緒,樂樂就把憂憂關了起來,以為這樣就會解決問題,誰知道反而引發了一場在災難。



負面情緒就像彈簧,越壓抑只會越反彈。所以家長不如引導孩子,具體描述自己的負面感受,給它們起名字,嘗試和負面情緒相處。

第三步:父母要嘗試與孩子共鳴。

有的時候,在父母看起來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在孩子心裡就是天大的事。所以父母要採用共情式傾聽,多去體會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感受。



05 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理論,最早是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艾伯特·班杜拉在研究中發現並提出的。

自我效能,指的是「對達成既定目標和成果所需能力的確信」,也就是我們感到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某項任務。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執行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即時遇到困難也不會畏懼,就算失敗也不會喪失信心。

與之相反的,則是患上「習得性無助」的孩子,他們認為自己不管如何努力,都不會達到目標,十分悲觀、怨天尤人。

那麼,父母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呢?

一、「真實體驗」

讓孩子擁有自己成功完成某事的體驗,會讓他們提高自信心,不要把目標設立得太高,而是要安排那些只要多次嘗試就能成功的小目標。

二、「榜樣作用」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子,你就要首先成為什麼樣子。

三、「獲得鼓勵」

父母不要吝惜對孩子的正面反饋,每當孩子取得進步時,都要給與正面評價。

四、「振奮士氣」

在孩子挑戰難題前,父母要多給孩子鼓勵、支持,讓ta重獲信心。

日本著名花滑選手羽生結弦,就是因為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從小時候一個患恐懼症的小男孩,成長為奪取奧運會金牌的著名選手。



他從2歲起就深受哮喘症的折磨,而這個頑疾對冰上運動選手簡直就是噩夢,在奧運會之前他又復發哮喘,連呼吸都是一種折磨。



而花滑運動花費不菲,在羽生沒有收到企業贊助之前,他的花費僅僅來自演出費和家人的支持,更為了節儉連手機都不用。

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發生後,羽生曾經一度對自己的追求產生了懷疑,「不知道自己還該不該繼續滑冰。」但是羽生的家人一直站在他身邊,堅信他可以成功,粉絲和相關人士給給與他莫大的鼓勵。

與一般家境優渥的選手相比,羽生結弦一路走來實屬不易。正是由於他的自我效能感,才能讓他不斷從逆境中爬起,去不斷攀登下一個高峰。

06 培養孩子的樂觀精神

你聽說過測試悲觀主義者和樂觀主義者的「半杯水」實驗嗎?

有兩個人走在沙漠裡,十分口渴。拿出隨身攜帶的水杯一看,只有半杯了。悲觀主義者會哀嚎:「太糟糕了!只剩半杯水!」樂觀主義者則開心大喊:「太棒了!還有半杯水!」

因為每個人的心態不同,所以面對同一件事情,不同人也會有不同的解讀。

孩子產生悲觀想法的原因,不外乎四種,分別是遺傳、對父母悲觀言行的模仿、來自老師或教練的消極批評、帶來無力感的消極經歷。而其中來自父母的言行影響最大。

父母如果要培養出一個樂觀主義的孩子,那麼不妨從生活的細節入手,改掉對事物的負面評價,引導孩子多看事物的積極面。



人生在世,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壓力生活。但是為人父母,如果我們能夠很好的駕馭壓力,引導孩子學習如何抵禦壓力。那就完全可以把壓力,轉換成激勵我們前進的動力。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 1500 位兒童進行長期追蹤觀察,30 年後發現20%的人沒有取得什麼成就。與其中成就大的 20% 的人對比,發現顯著的差異並不在智力方面,而在於個性品質不同。

成功者,大多是意志堅定、抗壓力強等品質的人。可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對未來成長是多麼重要。

就像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自由和必然(命運)不僅在我當前和未來的選擇之中,而且在我的存在的根本個性之中相會和融合。每一個決定都為我真正的歷史自我的形成建立了一個真正的基礎:我受到我的選擇的決定性特徵的束縛,依靠這些選擇,我就成為了我想要自己成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