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晚清時期對中國貢獻最大的外國人,那就不能不提清朝的海關總督赫德了。作為清朝的總稅務司,他為清朝賺取了超過十億兩白銀,但是臨死之前提出了一個要求,慈禧死活不同意,這是為何呢?
1835年,赫德出生在英國的北愛爾蘭,也就是今天吵著獨立的地方。然後1854年開始他就被分配到了中國香港,後來到了廣州成了英國在中國的代表。
他就是一個搞財務出身的,當時根據《南京條約》中國的關稅要由外國人來控制,所以赫德就加入了海關,不久之後因為能力超強他就成了海關的總稅務司,也就是所謂的海關總督,全國所有的關稅收入都是他來控制。
當時這個職位可是非同小可,根據當時清朝的收入,整個關稅收入每年超過2000萬兩,可以說是清廷最大的收入來源,占據清朝總收入的五分之一。而赫德這個人有三大原則:1.以為中國服務為宗旨2.絕不腐敗,收上來的每一分錢的關稅必須交給中國3.做事細緻認真,絕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因此當時清朝的關稅雖然是外國人掌握但是卻成了整個清朝最清廉的部門,赫德的每一分錢都交給了清朝,絕不中飽私囊,他當了五十年的海關總督,臨走的時候也只拿走了自己的薪水,絕對不拿任何一分錢的紅包。
當時赫德與恭親王的關係非常的好,恭親王稱其為"我們的赫德",他的管理制度非常搞笑,在清廷裡面享受盛名,他實現了按章徵稅、按律執法,所有的錢都有法可依,有據可查。而且他還認為自己是清政府的雇員,是公僕,所以平時對待中國人極為和善,要是沒有赫德估計清廷早就沒錢賠那麼巨大的外債了。
而且在簽訂辛丑條約之前,赫德先和德國人交涉,當時德國提出要清朝賠十億兩白銀,赫德拿出了他的海關的帳目報表,白紙黑字的寫著中國所有的收入,然後提出十億是不論如何都賠償不了的,赫德的話讓人不得不信,畢竟他是個英國人並非中國人,所以最終聯軍的賠償減少了將近一半。
然而赫德死前提出的一個要求直到最後都沒實現,成了他終生的遺憾,他死前對慈禧太后提出要加入中國國籍。李鴻章生前就曾經為這件事感動流淚,也曾多次求過慈禧太后,
但是慈禧太后頑固不化堅決不同意,赫德百般懇求也沒答應,赫德非常的灰心決定離開中國。離開的那天,北京上千人前往送行,還有數百外國人,赫德走的時候只拿走了論語和莊子兩本書,見到的人無不淚流滿面。
赫德回到英國還一再要求加入中國國籍,同時寫信告訴慈禧中國要變法圖強,赫德直到走後還規劃了以後中國的海關發展和辦事規則,1911年赫德去世,20天之後辛亥革命爆發,可以說赫德的離開成了清朝最後滅亡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