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他一直是諾貝爾獎的陪跑,也是馬拉松幾十年的跑者

2019-11-12     江徐的自留地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多年來,每次諾貝爾文學獎評選,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名字都會出現在公眾視野,而每一次只是陪跑者,世人為他深感遺憾。

生活中,村上春樹是一個資深的跑者。他從33歲,也就是從他正式寫作開始,幾乎每天十公里,每年一次馬拉松,這個習慣幾十年如一日,從未停止。

假如有墓志銘,村上春樹希望為自己寫下這樣的內容:

任何事情,重複多次,就成為專家。村上春樹把幾十年跑步中進行的思考寫成一本書:《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他談跑步時,究竟在談些什麼呢?

「誠實地書寫跑步,某種程度上也就是誠實地書寫我這個人。寫到一半時,我忽然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將這本書當作以跑步為基軸的一種『回憶錄』來閱讀,也無甚大礙。即使不足以稱為『哲學』,然而我想,這裡面含有一些類似經驗法則的東西。」

對於村上春樹來說,在他一生養成的各種習慣當中,跑步最有意義,是他日常生活的支柱。

當我們閱讀這本書時,其實是在閱讀村上春樹的寫作方法與人生哲學。

1. 跑步不僅是體育鍛鍊,還是一種人生隱喻

1981年,33歲的村上春樹關閉營業不錯的餐飲店,正式踏上寫作之路。

為了確保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用來寫作,他決定開始跑步。在村上春樹的人生中,正式寫作,也意味著正式跑步。

毛姆說: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學。對於村上春樹而言,跑步中自有一套哲學。

在主流社會,爭強好勝是被宣揚的品格,互相攀比的風氣到處盛行。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條件與生活,實在沒有必要跟別人比較。

要說比較,人不必跟別人進行橫向比較,而應該跟自己進行縱向比較。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有所進步,已經足夠。

性格使然,村上春樹在競技比賽中從不跟旁人比較,也不在乎勝負,他只在意自己堅持跑完全程時產生的自豪感。跑步給他帶來的人生隱喻就是:把昨天的自己作為唯一的競爭對手,每天進步一點點,今天的自己好過昨天的自己,就已足夠。

寫作對他而言,同樣如此。村上春樹在這本書里寫道:

「小說家這個職業,至少對我來說無所謂勝負成敗的。書的銷量、得獎與否、評論的好壞,這些或許能成為成功與否的標誌,卻不能說是本質問題……寫小說很像跑全程馬拉松,對於創作者而言,其動機安安靜靜、確確實實地存在於自身內部,不應向外部去尋求形式與標準。」

所以我覺得,即便每次諾貝爾文學獎落空,即便村上先生始終是這個獎項的陪跑者,但他自己並不會為之遺憾。

因為,他從不與別人進行比較,是否達到自己內心的標準,是否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才是重要的事情。

2. 跑步可以給人帶來快樂,是一段獨處的寶貴時刻

人需要獨處,跑步無疑是一種便捷的獨處方式。

不需要夥伴,不需要工具,不需要特殊的場地,只要一雙健康的腿,一雙舒適的鞋,你就能跑起來。如果戴上耳機,音樂就是陪伴。路旁的風景,任你欣賞。

村上春樹喜靜,從小就喜歡獨處,對他來說,每天能有兩小時不與人交流、一個人跑步、伏案寫作半天,都不會覺得難熬。他之所以選擇跑步這種運動,是因為它不需要交流,也無需有人配合,一個人靜靜地進行。村上春樹跑步時喜歡聽搖滾音樂,甲殼蟲、紅辣椒、貝克樂隊這些是他喜歡的類型。

在匆忙雜亂的塵俗生活中,我們需要一點留白,作為喘息的空間,藉此疏通心中的淤塞。

而跑步,就可以作為生命中的留白。跑步時可以隨心想些事情,也可以什麼都不想,就像村上春樹所寫的那樣:

我跑步,只是跑著。原則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許是為了獲得空白而跑步。

對他來說,平日寫作時,雖然身體在桌前紋絲不動,頭腦卻處於不斷的思考當中,時間久了,會累,會倦。跑步,則是腦袋的放空,思維的休息。

每次跑完馬拉松,都會給他帶來極大的喜悅感,同時寫產生相應的自信心。我想這份自信,也包括寫作。

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樂。」每一個喜歡獨處、堅持跑步的人,大概都會對村上春樹這句話感同身受。

3.跑步可以排除身體內部的孤絕感,撫慰心靈的傷

身為一名職業小說家,村上春樹除了天生喜靜之外,還在一定程度上主動追求孤絕。

在孤絕的氣氛中,將接納、品味到各種痛苦與創傷,將它們轉為文字,寫出與眾不同的故事。說白了,寫作是一門坐得起冷板凳的職業。

在村上春樹看來,這種孤絕感就像一把雙刃劍,讓心靈獲得安靜,也會受到腐蝕。所以,它對心靈既是保護,也是危險。

經驗告訴他,需要經常性地通過運動,將這種可能腐蝕心靈的過多的孤絕感排出體內,以此撫慰心靈的傷害。

比如,當他因為某件事心情不佳,內心鬱悶,他就會比平時跑得更久一些,消耗更多的體力。藉此,從最深處認識一點——自己只是個能力有限的軟弱人類。藉此,他努力讓自己到:「能夠默默吞咽下來去的東西,就一星不剩地吞咽進體內,在小說這一容器中盡力改變它的姿態和形狀,將它當作故事的一部分釋放出去。」

4. 跑步好比生命線,從中可學到寫作的方法

「我寫小說的許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著道路跑步時學到的,是自然地,切身地,以及實際地學到的。」

想成為小說家,有三個最重要的資質:才華、集中力、耐力

才華與靈感有關,屬於天生,無法靠後天的努力獲得。如果才華不夠,可以通過集中力、耐力這兩種力量進行彌補。這是村上春樹從寫作生涯中總結出的經驗,也是從跑步人生中領悟出的道理。

與才華不同,集中力與耐力可以通過後天的鍛鍊獲得提升。這跟跑步其實是一樣的道理——肉體也有信息的記憶,如果你不持續給它信息,它就會自動將信息刪除,下次需要從頭開始。換言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跑,根本無法培養出耐力。反之,如果每天堅持跑步,每天給肉體刺激和信息,它就會慢慢形成深刻的記憶。

寫作同樣如此。每天集中精力,堅持寫作,將此養成習慣,讓肉體記住這樣的信息。

村上春樹的偶像美國作家雷蒙·錢德勒,有一個鍛鍊集中力與耐力的笨方法:哪怕沒什麼可寫,他也會每天在書桌前坐上幾小時,同時讓自己集中精力。

海明威也說過類似的話:持之以恆,不亂節奏。

需要腦力和體力的寫作,是村上春樹的職業。因此,維持體力的跑步成為他的生命線,一天都不能斷。

除了以上種種好處,跑步還讓村上春樹成功戒煙。畢竟,一個人沒法跑步邊邊抽煙,一旦跑出念頭,就會生出「還想跑更多」的想法。在這個想法的促使下,戒煙也句成為自然而然的事。

跑步,讓村上春樹養成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也確保了他的文字能夠源源不斷地輸出。正如他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寫道:

「跑步無疑大有裨益。在個人的局限性中,可以讓自己更為有效地燃燒,哪怕只是一丁點,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質,也是活著(在我說來還有寫作)一事的隱喻。」

我想,天下萬物,本質相通,將一種專長研習透徹,一通則百通。

我們可以從跑步中悟得寫作的方式,也可從烹飪中學到繪畫的技巧。不僅僅跑步,我們可以通過任何擅長的事情,來談論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KcJbG4BMH2_cNUgex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