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池湖村名的傳說》
作者:王建成
朗讀者:張偉
光澤池湖村名的傳說
閩北光澤縣崇仁鄉池湖村,依山傍水,土地平闊,北溪流經這裡被中間一片田地隔成大河小河。大河靠崇仁,小河靠池湖,約長千米,寬約50米,一個長長內圓狀似池子般的大湖面。最有意思的是沿村邊小河岸上相距百米有三塊岩石伸出鉤角向著河裡,形狀如魚鉤,當地人叫魚鉤石。而岩石前面的土地都是鯉魚形狀,所以當地有「魚鉤鉤鯉魚,池湖躍龍門」之說。
然而當地池湖村的名字,就與這魚鉤石和鯉魚形地方的故事有關。
池湖這裡很早時候就有人類居住。相傳原先居住的人,雖然守著這麼有山有水有寬闊田地的好地方,而且辛勤勞作,卻日子過得不好。經常遭受洪災,不是旱就是澇,年年糧食歉收,也沒有出過什麼傑出人才。後來有人發現是因為河中有三條鯉魚精作怪,時時興風作浪,所以搞得民不聊生。當地人都想怎麼才能制住鯉魚精,讓窮苦的日子得到改變?於是人們燒香祈禱,廣做善事,這件事終於讓上天知道。一個冬日,村口前面岸邊相距幾十米坐著三個乞丐,凍得全身抖瑟,餓得奄奄一息。村裡人見狀大為同情,有人過去當場脫下身上的衣服給他們遮寒,有人送去可口的飯菜讓他們飽肚,還熱情邀請他們到家中避寒,這三位乞丐大為感動,嘴上不住地千恩萬謝。
當天晚上,這裡的村民都夢到三位乞丐說:「因為你們的慈愛善良,感動了上蒼。我們是玉帝派來的魚仙,來這裡化作魚鉤石,鉤住大河裡興風作浪的鯉魚精,讓你們今後過上好日子。」第二天一早,人們起來果然發現村邊靠小河的地方三位乞丐坐的地方,化成了三塊形狀似魚鉤的大岩石,頭上的石鉤伸向水裡。而前面兩塊大岩石的水面和土地,也成了大大的鯉魚形狀,法網讓鯉魚跑不掉了。據說三塊魚鉤石當天就將三條鯉魚精鉤住,因為有一塊鯉魚石前面沒有法網,一條鯉魚精鉤住又掙脫地跑掉了,所以只鉤住了兩條。制住了鯉魚精,這裡的人們的日子才過得好起來。雖然不能大富大貴,但自給有餘,小富即安。老人遺憾地說,三塊鯉魚石法網只罩住二條,所以人們日子不能十全十美。因為跑掉一條所以還會作怪,給這裡留下一些隱患。
自從有了這三塊魚鉤石,鉤住了河裡二條鯉魚精,禍害少了很多。這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所以後來這裡的人們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村裡也出了不少讀書做官的人。故有了「魚鉤鉤鯉魚,池湖躍龍門」之說。人們說想留住這樣的好日子,這小河裡就必須要留得住鯉魚,於是人們就把這小河起名叫池湖,意思是池湖養得住鯉魚,鯉魚也留得住,不會跑掉,也不會作怪,村子也從此開始叫作池湖村。
池湖作為村名一代代流傳下來。寄託人們過好日子,代代出人才的美好心愿。直到上世紀光澤縣1992年「7·4」特大洪災時池湖這裡受災嚴重,福建省共青團系統發動捐款支持這裡重建新村,池湖村也為此改名叫共青村。
來源:閩北日報(傅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