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一直在行走,走南行北不知看過多少古鎮和水鄉,但,在走進陝南石泉的那一刻,我發現,這座陝南的小城,是最適宜宜居的一個詩與遠方的家——許許多多文人、畫家,在這裡安居下來,靜心創作,安心隱居生活而不願還鄉,後柳水鄉即後柳古鎮,一處臨水而居的如家小鎮。
後柳水鄉三面環水,稱之為半島其實也不為過,小鎮臨河而生,自然水鄉風情十分濃郁。一座鄰水的小鎮百米長、人口不多,站在高坡上俯視小鎮,清水、綠山、雲霧,像極了那副山居立體畫。
小鎮的臨江處,是小鎮古建築的集中區,幾百年了,一條曲折石階小徑,彎彎折折向上,形成一條小街沿著石階漫步,老人悠哉悠閒的做著小買賣,或是倚門、或是端坐著享受慢時光,被小鎮溢出一寸寸光陰所陶醉。
小雨,如酥,這裡的一切似乎籠罩在混沌的世界了,有的在小酌、有的似乎還在午睡。老街上的行人三三兩兩,真是我想要的那種恰好,石階旁的一隻貓,懶洋洋地叫了一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又睡了,一把木椅靜靜黎著,像是在等回歸的主人。小鎮的老街曲曲折折又曲徑通幽,像是人生。一條老街,時而寬敞、時而窄的只能兩個人過,路是青石鋪成,老屋一幢幢排列著,像是一位位來著,審視著古鎮的滄桑。據記載,歷史上後柳盛產桐油,人們沿江砌坎,修建油坊,出產桐油,故稱「油坊坎」。
後柳鎮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史上這裡曾是連接陝南和川北的重要商埠。清朝時,這裡稱後柳鎮。憑藉漢江水運的便利,陝南的茶葉、生漆、木耳等山貨土產從這裡銷往各地,來自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客商紛紛在此建鋪中轉貨物。和許多陝南的古鎮一樣,隨著陸路運輸的發展,後柳鎮也在近代逐漸喧囂散去,漸漸歸於平靜。
這座水鄉小鎮,還出了一位名人,那就是上個世紀一名抗日名將王范堂,在台兒莊戰役中以敢死隊長的身份帶領敢死隊殺入日寇群,大獲全勝,美名遠播……
隨著全域旅遊的發展,後柳水鄉作為生態旅遊重鎮,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鎮」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2017年被省旅遊局授予十大旅遊名鎮,亦是宜居宜業宜游的休閒家園。
後柳水鄉現有雲棲後柳、水鄉漁村、中壩作坊小鎮三個生態旅遊目的地,這裡被外界譽為集養生、休閒、觀光、娛樂於一體的復合多元休閒度假區,以旅遊休閒商務為主的度假區、以秦巴文化為載體的文化休閒中心、以養生休閒為主的度假區和八畝田歷史景觀區。
夜色初上,與好友在江邊點上三兩碟小菜,咀嚼著江魚、江蝦和臘肉美味,一直喝到微醺,然後聽雨而眠,簡直就是醉在了水鄉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