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不是為了趕超,努力是為了體驗更多、認識更多」幸福是利他

2019-08-29   大J小D

今天這篇是討論貼,源於我前段時間的一個疑問,當時也發微博和大家討論了:

其實我也沒有標準答案,也不敢揣測朋友為啥是這樣的情況。

這段時間,我自己在想的一個問題是,我可以怎麼做,需要避免什麼,才能讓自己,包括讓小D未來這種焦灼感更加少一點,讓幸福感更加多一點。

1

記得09年,那時我工作剛剛三年整,已經是最年輕的部門經理,月薪是三萬多。

但我整個狀態就是這樣,一直焦灼,不敢停下來,總是有很強的一股害怕,怕被趕超。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全球會議,和來自印度的某個高級經理很投緣,整整一周,我們就經常一起聊天。我周末還帶著她逛了北京。

那天我們在胡同里吃冰棍的時候,她突然看著我的眼睛問道,「你幸福嗎?」

我當時一愣,下意識地回答,「挺幸福的啊」。她沒接話,就是這樣看著我。

我又心虛地繼續說,「我從小都很順的,學習成績不錯,工作也不錯,你也看到的,我在公司里算是最有潛力的部門經理之一了」。

他聽完繼續問道,「是的,你很有潛力,你工作真的很拼。你工作那麼拼的原因是什麼?」

我說,「中國有句老古話啊,不進則退,我父母也是從小這麼教育我的,永遠有比我更加優秀的人,所以需要更加努力」。

這時,她吃完了冰棍,起身拍了拍我的肩膀和我說,「姑娘,努力不是為了趕超,努力是為了體驗更多,認識更多」。

當年的我並沒有多想,但這幾天在思考文章開頭的這個問題時,這個片段就浮現在了我的眼前。

老讀者們應該都記得,我曾經不止一次和大家說過,我是個體驗主義者,我對於未知的事情有著全然的好奇心。

如今的我,的確要比之前幸福感更強,這個轉變的開始似乎就是當我意識到自己是個「體驗者」。

2

今天突然提起這個,是因為我似乎想明白了這其中的原因。

我分享過不少自己的成長經歷,應該說,我父母都挺不錯的。但在我成長過程中,伴隨我的是下面這樣的話:

你要更好,不然別人就要超過你了; 你現在不努力,將來就要做那個開垃圾車的人; 你看到沒有,別人XX比你更好,你還要繼續努力

這樣的話,是為人父母的好心,畢竟都是想激勵我們前進。但仔細想來,這些話的核心就是讓我們內心無法平靜。

不管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我們就一直處於「害怕」的狀態。

如今的我,的確不再重複父母的這些話了。但是這樣的思維模式還是時刻影響著我,我總會這樣和小D說:

等你學會了游泳,你就掌握了一個新技能,就更加厲害了呢; 你要小心走路,不然撞到了就會摔倒;公共場所,你要保持安靜,不然就很沒禮貌

也許你會問,這些話有什麼問題,都挺對啊。

是啊,的確都挺對,但這幾天我在反思的時候發現,這些話其實和我父母的話的核心思維都是一致的,就是「利己」。

我們把一切行為的原動力都指向,「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好處」。

人本身都是有自私屬性的,一個人最初的原動力一定是利己。但當我們時時刻刻過度強調「自己」時,我們就容易出現焦灼的狀態。

我們總在想,我夠不夠好?我能不能更好?就會時刻處於競爭狀態,即使身在高處,心仍然會有匱乏感。

3

並不是說今後上面提到的這些話就堅決不再和孩子說了,自己也不說了。但是在說這些話的同時,記得多提醒自己還有另外一個角度,「利他」

什麼是「利他」?就是我們所言所行,其實是為了幫助他人,為了幫助環境,為了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所以我現在在和小D說上面這些話的同時,也開始告訴她:

你學會了游泳,以後如果遇到不會游泳的人需要幫助,你就可以幫忙了;你努力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體驗這個世界,這樣就能儘自己一份力讓世界變得更好;公共場所需要保持安靜,這樣其他人可以更好休息。而當你需要休息時,其他人也保持了安靜;在路上要慢慢走,這樣就不會打擾到其他行人和車子了。

也許有人會問,這些話的教育作用是一樣的啊,有什麼區別啊?我覺得有的。

我們開始意識到,做這些事情不僅僅只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更加廣闊的群體。

像小D這個年紀,也許還分不清區別,但如果我們父母從現在開始有這樣的思維模式,孩子從小建立這樣的思維模式。

那麼慢慢地,我們和孩子的格局都打開了。

當我們明白努力是體驗更多,我們就不再會因為害怕不如別人而不敢嘗試,或者總是處於「不敢停下來」的假努力狀態;

當我們明白遵守這個規則是給予他人便利,我們就不再會說「憑什麼他人不遵守,我卻要遵守」;

當我們明白學習新技能是擁有更多機會幫助他人,我們就不會耿耿於懷自己比賽名次是多少。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從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那麼至少從現在開始,從我們開始,盡力給予孩子一個更加廣闊的視野。

4

不記得是哪裡看到這樣一則故事。

一對母子在路上走,看到一位乞丐,你可以這麼和孩子說,「你看,你要好好讀書,不然以後就要做乞丐」,這就是利己。

孩子聽了也許會努力,但是那是一種帶著害怕的努力,是無法享受努力真正帶來的幸福感。

那你也可以選擇換種方式和孩子說,「你看,你要好好讀書,這樣以後就有更多的能力幫助他」。

孩子聽了仍然會努力,但是他會帶著使命感和幸福感,他明白自己的好是為了影響更多的人。

我從不認為「利己」是貶義詞,人都是有自私屬性的,「飛機遇難時,請先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再幫助他人」。

今天談的是,人不能只是「利己」,這已經不只是自私與否的範疇,而是因為當你的一切行動原動力都是「為了自己」,你離幸福就會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