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娃雞娃,不如先做「托得住」娃的爸媽

2019-11-19   大J小D

前段時間做了一場直播,和我對談的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嘉音,她可以算是曼哈頓精英媽媽了,曾經的投行工作背景。

從五年前,因為要給女兒申請曼哈頓學校,硬是自己從無到有認真做調研。如今兩個孩子都進入了曼哈頓很知名的私校,而這個階段她也積累了很多擇校的經驗。

那天我們真的是敞開了聊很多,相信看過的朋友都能感覺得到。很有意思,我和她平時見面都是研究紐約哪裡有好吃的(捂臉),基本上不談育兒。

所以這次也是我第一次聽她的育兒經,其中有一點讓我感觸很深。她當時反覆在說這樣一句話:

先讓孩子試試唄,不行就換啊;

不行就幫一下啊。

我們都是在曼哈頓,曼哈頓對於早期兒童教育的焦慮(重視)程度可以說和上海有的一拼的。

她這句話看似簡單,折射出的卻是她作為母親的內心底氣。

這一點真的特別重要,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1、我曾經輸在起跑線

我以前和大家分享過我小學一年級的經歷,我沒有提前學,所以一開始上一年級就明顯跟不上了。

我媽媽外婆都急得不得了,天天給我洗腦,要認真讀書,要回家多花時間。

那我肯定很逆反啊,他們越說,我越不做,然後還直接回應,我就是學不好的,我就不要學,甚至說出了「要燒掉學校」這樣在她們看來大逆不道的話。

後來怎樣了呢?後來我爸爸的一句話就化解了,他和我說,他們成績好,他們上課永遠第一個發言,沒啥稀奇的。

因為他們提前學了呀,你想想,暑假的時候你是不是玩的很開心,但是他們卻在學習,現在上課講的就相當於第二遍了。

你要是學兩遍,你肯定也能這樣的啊。

細節就不展開了,但當時爸爸的這段話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我開始意識到自己並不差。

相反到後來還滋生了一股莫名的「優越感」,感覺我學好了就是比他們更加「厲害」的,因為我只學了一遍(哈哈)。

但這個經歷真的很大的激勵了我,後來我不僅慢慢趕上來,而且還是我們整個石庫門裡出了名的別人家孩子。

學校就把作業做完了。別人家都在寫作業的時候,我在玩了。

現在回看,你說我真的比其他孩子更聰明嗎?

真的不是,但是父母對待我暫時不夠好的態度會形成我的自我映射。

奮起直追還是破罐子破摔,其實就是一念之間。

看到這裡不要笑,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2、比馬龍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Rosenthal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一所小學隨機選取了一群學生做評估,然後她點名圈出了一部分學生,告訴老師,這些學生能力更強更有潛力。

但其實,這些學生都是她隨機抽取的,根本沒有所謂依靠評估成績這個說法。但她的專業性讓老師們都信服,這些學生就是最有潛力的一群孩子。

之後就發生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那些被Rosenthal隨機點名的學生,真的就變成了那所小學裡最拔尖的孩子。

這個就是比馬龍效應在教學上的驗證。

所謂「比馬龍效應」其實指的就是,事先預期什麼,事後將得到些什麼;自己的行為將驗證自己的預言,這樣的一個自驗現象。

心理學家和教育學者對這個效應的解釋是,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預期,會潛意識影響他們對孩子的態度。

成人的態度會影響孩子自尊自信的水平,從而就讓孩子自我驗證了這些期望。

我爸爸肯定是不懂得這個教育理念的,但是他當時在全家都慌了,認為我很差的時候,他穩住了。

他那句堅定的、不容置疑的覺得這些沒什麼,我也能做好,真的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這個在我看來,就是可以托得住娃的父母。

沒有父母不希望孩子好的,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出現了很多「推娃」、「雞娃」這樣的名詞。

這些我不評價,因為這是每個家庭的自我選擇。但我想說的是,在推娃的同時,一定也要做托得住娃的父母。

3、做「托得住娃」的父母

何謂「托得住娃」的父母?

就是盡最大努力,但是也能做好接受最壞結果的準備,同時有底氣知道,只要不放棄,最壞的結果也能逆轉,因為人生長著呢。

好像是前兩年吧,不知道大家還有印象嗎?

我看過一則報道,上海包玉剛私校考試,有一位小考生的准考證沒帶無法入場,結果孩子的父母當場在學校門口下跪,請求網開一面,讓孩子進去參加考試。

那時小D還小,我看這則報道時感觸不深,如今回想,我真心覺得難過。這個孩子即使可以進入這個上海所謂頂尖的私校,他的壓力將有多大。

一個他最親密最愛的父母,為了要他進入這個學校而下跪,這個行為就是在告訴這個孩子,你必須在這個學校學好,我們全家已經別無選擇了。

也是在告訴孩子,你的人生只有這個選項,你必須用盡全力,做到最好。

可是孩子的人生真的能事事按照我們預想的發展嗎?肯定不是啊。

但這個父母卻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了這一個籃子了。

那麼可以想像,當這個孩子真的表現不好的時候,先垮掉的一定是他的父母,因為他們托不住,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只有這個選擇。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怕進行選擇,很焦慮。

我們經常自己將自己一軍,把自己逼到了角落裡。然後就自我預設,我別無選擇。

當然,我也明白要做托得住的父母,內心要多強大,這份強大需要來自於我們的經驗和閱歷。

我也並總能托得住,但至少我現在在做任何一個選擇,我都會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選擇後,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這個最壞的結果我承受得了嗎?

為了減少這個最壞結果的發生機率,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