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後語是漢語語彙里為群眾在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
歇後語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後語。
比如最近,
年前買買買,年後沒錢還花唄,那就是:
耗子搬家——窮折騰
漸漸開始復工復產,在家悶了一個季度的朋友們看見光明,這就是:
齙牙啃西瓜——條條是道
居家辦公的父母瞪著在家上網課的孩子,心裡就得提醒自己:
瓷器店裡的老鼠——打不得
如果今天孩子寫作業又快又好,那就是:
背媳婦過獨木橋——又驚又喜
如果正好不用看孩子,那就是:
臘月里的鐮刀——難得清閒
收假遙遙無期,一心盼著返校的大學生們,此時就是:
關公降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
因為在家待的已經是: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經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
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後語。
從古至今,這許許多多俏皮可愛的歇後語,給語言增添了數不清的歡樂。不知道小夥伴兒們平時會不會信口拈來一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