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國難前赴後繼:這群人,被飛虎隊譽為「駝峰天使」

2019-11-29     國家人文歷史

文 |林發欽

抗戰期間,澳門有很多仁人志士、愛國青年奔赴抗日前線,支援祖國抗戰救亡運動。1932年淞滬抗戰,澳門柿山結義堂武術教頭李福伍擔任十九路軍61師122旅第6團大刀刀術教頭,率領隊員與日寇展開肉搏戰,使日寇聞風喪膽。1933年12月1日,鏡湖醫院議決成立救傷隊,其目的是「以備地方偏災,為公眾之防衛」服務,隨時準備開赴前線救治抗戰傷員。1937年10月,鏡湖醫院值理會議決成立澳門中國青年救護團,公推徐偉卿為團長,梁彥明、高伯英為副團長,鏡湖義務醫生柯麟為訓練部長,明確其宗旨是「訓練救護人員應有之知識、技能與防空常識,使適應於戰地及災區內救護傷者病者」。其學員訓練包括急救法、消毒法、繃帶用法及實習、防空及防毒常識、護病學、防避彈擊法、擔架術等內容,其中柯麟醫生親自教授急救法。該團前後兩期招收學員100多人。

1938年廣州遭到日軍大轟炸時,鏡湖醫院派遣青年救護隊攜帶醫療器材和藥物,開展救護服務;次年敵寇侵入中山縣時,救護團曾數次攜帶充足的藥物,前往石岐附近戰區救護抗日傷兵和難民,受到當地軍民歡迎。在廣州淪陷的當日,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宣告成立,任命廖錦濤為團長,澳門教師、學生、工人、職員等踴躍報名參加服務團,其中年齡最大的24歲,最小的才13歲。從1938年11月到1940年6月,回國服務團組成11隊,共160多人,前往西江、東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等地抗戰救亡。他們有的人負責動員和組織民眾,通過舉辦夜校識字班、青年讀書會、防空防毒講座,組建歌詠隊、遊藝會,發放傳單、張貼標語、演出街頭劇與舞台劇等形式,開展抗日宣傳;有的在第十二集團軍擔任連隊政治輔導工作,參與招募和訓練新兵,以講授政治課形式,向士兵講述抗日救國的道理,激發士兵的抗戰熱情;有的參加軍隊的戰地救護工作;有的在抗戰前線成立軍民合作站,組建嚮導隊、運輸隊、擔架隊、破路隊,利用空閒的廟宇、祠堂作為來往軍隊的接待站,為前線將士提供服務。他們放棄相對安穩的生活,共赴國難,浴血奮戰,凸顯了澳門人的愛國熱忱,其中梁捷、廖錦濤、侯取謙、馬敬榮、黎景尹、陳壽彭等人為抗戰救亡而獻出寶貴的生命。

澳門鏡湖醫院部分難童在留醫所大堂合影

1942年創立中山縣五桂山抗日民主根據地,澳門劉幗超女醫生在中山縣三鄉開設平嵐博愛醫局,為游擊隊員療傷治病;濠江中學教師鮑雁波、區夢覺和鄭少康等人,投筆從戎,在前線抗擊日軍;同時很多澳門青年學生奔赴五桂山、鳳凰山游擊區,其中總理紀念中學學生李成俊、周福榮、賴冠威、鄭誠之,鏡湖護士學校學生李鐵、曾還、任艷華、朱碧,培正中學學生韋慶遠、鄭帝普、趙不屈、關英和鍾鐵堅,崇實中學學生劉光普、葉向榮,中德中學學生徐永鏗(徐疾)、鄭汝鈿、錢景麟、任惠蓮和劉國模(劉星),聖若瑟學校學生林楓秋(林峰),鏡湖小學有李甘泉、司徒誠等人,他們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英雄氣概,投身抗戰洪流,其中總理紀念中學教師陳衡葆父子、青年教師馮劍青,總理紀念中學學生鄭誠之、行易中學學生胡兆基、夜校學生陳君芝等捨生忘死,血灑沙場,書寫了澳門師生抗戰救亡的「青春之歌」。

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第 6、7隊出發前留影

抗戰期間,澳門人滿懷救亡熱情,奔赴內地各戰場,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為抗戰效力,體現了澳門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機械師吳勢參與研製「樂士文」號飛機;李壽南先後在滇緬公路和第14航空大隊做地勤工作;柳志彬、區文、楊霖開、徐漢中、陸海、徐曼秋、徐佩華、鄧雲龍等人,往來於滇緬公路運輸軍需品;何少初在昆明呈貢機場為抗戰服務。澳門學生黃歡笑中學畢業轉往香港瑪麗醫院高級護士學校學習,響應宋慶齡組織的「中國同盟救護」的號召,前往昆明美軍飛虎隊照顧傷病員,是一位能講流利英語的中國護士,被飛虎隊譽為「駝峰天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Ryctm4BMH2_cNUgIT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