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人生,有愛就有恨。張愛玲曾在散文里感嘆此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這些恨,似乎因為精緻而顯得無傷大雅,塵俗生活中的諸多困頓與身不由己,才真的讓人深感遺憾。就像她的小說《多少恨》。
1947年,27歲的張愛玲寫出第一部劇本《不了情》,之後成功拍攝成電影。流年似水,隨著時代發展,此片很快淹沒。張愛玲覺得可惜,於是根據劇本寫成了小說《多少恨》。
發表在雜誌上的《多少恨》,漫畫家丁聰配圖
三十年過去,她在文章後記中寫道:「影片本身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根據它的『非書』(根據劇本改寫的小說)倒還健在,不遠千里找上門來,使人又笑又嘆。」這又笑又嘆的背後,是歲月無情、物是人非的無可奈何。
小說的女主人公叫虞家茵,一個美麗、善良的年輕女子。「她那種美看著仿佛就是年輕的緣故,然而實在是因為她那圓柔的臉上,眉目五官不知怎麼的合在一起」。她也是繁華上海灘上渺小的悲劇人物。
大概為了往通俗小說的方向寫,故事一上來,作者就安排了男女主人公來了一次浪漫邂逅——在電影院,她要退多買的一張票,他正愁買不到票,於是彼此成全,各得其所。電影院出來,人群擁擠下搭訕了兩句,然後一個向左,一個向右,消失在人海。這一相逢,是他倆緣分的蜻蜓點水。
後來,虞家茵在朋友介紹下,去一戶人家做家教。孩子的父親不是別人,正是之前在電影院遇見的那個男人——夏宗豫。
夏宗豫人到中年,事業有成,自己開辦藥廠,可是婚姻不幸福。他當年出於父母之命結了婚,有了女兒小蠻,夫妻之間從來沒有感情。夏先生一直想跟妻子離婚來著。
自從遇見虞家茵,夏宗豫堅定了離婚的決心。他倆之間,第一次遇見是相互驚艷,第二次相逢是彼此會心。
小蠻生日,虞家茵在邀請下來到夏家。「吃著茶,宗豫與家茵說的一些話都是孩子的話。狼人其實什麼話都不想說,心裡靜靜的。講的那些話如同折給孩子玩的紙船,浮在清而深的沉默的水上。」心裡靜,是因為遇到了對的人,品嘗到了愛的甜美。
感情的發展自然而然,燭光下互剖心跡,說著輕柔如雲的情話,連喊一聲對方名字,都是濃情蜜意。可遇不求的愛,在眉目神色與日常的細節中流轉。
他倆是彼此鍾意的,郎有情,妾有意,而且小蠻格外喜歡這位家教老師。
戀愛可以是兩個人的你情我願,生活卻要遭遇各種牛鬼神蛇。
父親的到來,打破了虞家人的戀愛夢。
這虞老老先生年輕時個風度翩翩的浪子,現在成了邋遢老頭。他是不負責任的丈夫和父親,因為貪圖美色,拋妻棄女,讓娘倆吃盡苦頭。為了這一點,虞家茵恨著他。張愛玲冷眼看盡人生百態,也識破人心 ,她這樣寫:
「真正的了解一定是從愛而來的,但是恨也有它的一種奇異的徹底的了解。」
都說子女坑爹,也有不明事理的父母坑自己兒女。虞老先生就是一位無賴父親——他每次出現,打著關心的幌子,實則想從女兒那裡要一點錢。虞家茵心裡有恨,但是出於善意,也想儘快打發走讓人厭惡的父親,所以一次次上他當,一次次給他錢。
電影《不了情》中的虞家茵與虞老先生
當虞父知道女兒在夏宗豫家做家教,同時看出兩人互相喜歡時,他腆著臉皮求夏宗豫給自己安排個工作。工作安排好了,他變本加厲,找各種理由向夏先生借錢。在廠里,他一廂情願地以夏先生丈夫的身份自居,發展到後來,公家的錢財都要打主意。對於如此不知廉恥的父親,虞家茵氣憤又無奈。
夏家的傭人是一個不明事理、喜歡搬弄是非的老太太。她去給住在鄉下太太通風報信,把虞家茵父女的事添油加醋,黑白顛倒說了一通。夏太太覺得自己地位受到威脅,於是來到城裡。
夏太太是一個沒有知識的下鄉女人,她並不愛丈夫,關心的不過是自己名分。現在,她病了,時日無多,仍然不願意放手,死也不離婚。當虞父找上門,想著法子誆錢時,她告訴虞父,只要丈夫不跟自己離婚,什麼都可以,也能接受虞家茵做姨太太。
後來,夏太太把虞家茵叫到房間,話語不堪入耳,甚至侮辱別人人格。當她發現硬的不行,又來軟的,痛哭著訴說心聲:「本來我人都要死了,還貪圖這個名分做什麼?不過我總想著,雖然不住在一起,到底我有個丈夫,有個孩子,我死的時候,雖然他們不在我面前,我心裡也還好一點。要不然,給人家說起來,一個女人給人家休出去的,死了還做一個無家之鬼……」
這種情感綁架,對心底善良的虞家茵非常湊效。
民國影星陳燕燕,在電影《不了情》中飾演虞家茵
夏太太是個可憐人,可憐之人自有可恨之處。她甚至把孩子當工具:「孩子現在是小,不懂事——將來,你別讓她將來恨她的爸爸!」這話擊中了虞家茵的痛點,自己恨父親,她不想再讓可愛的小蠻有同樣的命運,也不願傷害深愛的男人。
想著夏太太的重病,想著小蠻與夏宗豫將來的父女關係,最終,虞家茵還是選擇退出,寧可做善良的傻子,成全別人的意願。
虞家茵決定遠走高飛,去廈門應聘老師,卻騙夏宗豫,自己回老家跟表哥結婚。當她說出這一決定時,夏宗豫覺得就像做了一個夢,「夢裡的時間總覺得長的,其實不過一剎那,卻以為天長地久,彼此已經認識了多少年了。」
第二天,夏宗豫去送虞家茵上船,發現她已經走了。燕子樓空,佳人已不在。
曾經,在人海里不期而遇,心生歡喜。
如今,在紅塵里分道揚鑣,不歡而散。
張愛玲坦言,她對通俗小說有難言的愛好,這篇《多少恨》是她能力所及的最接近通俗小說的作品,因此他是「這樣的戀戀於這故事」。
我也偏愛這故事,因為從中讀到生活真實的模樣,命運的輪廓。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必然充滿愛恨情愁。就像這部小說,虞家茵恨自己父親,夏宗豫恨自己妻子,虞家茵為了避免因為自己的緣故將來小蠻恨父親夏宗豫,只能割捨一份真愛。
愛而不能,求而不得,屬於人生常態,所以人們才要祝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恨,未必是愛的反面,而是一種直面命運的無可奈何。
讀完這篇《多少恨》,不禁想起李煜的詞:「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KcJbG4BMH2_cNUgexd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