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青紗帳里的戰士詩人

2019-12-02   民國年間那些事

郭小川是我們熟悉的戰士詩人,他的代表作《青紗帳——甘蔗林》曾傾倒了無數熱血青年,令人久久難以忘懷。今年恰逢郭小川100周年誕辰,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循著詩人的足跡,再次走進那段激情燃燒的烽火歲月。

郭小川出生於熱河豐寧鳳山(今屬河北省)一個書香之家,1930年代初日寇占領熱河後,郭家舉家遷往北平,郭小川在這座古都讀書、成長。抗戰爆發後,他與一群誓死不做亡國奴的青年知識分子投奔延安,途中在山西加入王震的隊伍,開始了青紗帳里的戰鬥生涯。

投奔延安,途中參加了八路軍

1937年9月底,郭小川在山西參加了八路軍。

郭小川

在關於郭小川所有資料中,他的籍貫都是河北豐寧,但據郭小川女兒郭曉惠考證,他的祖籍其實是山西壽陽。郭曉惠在文章中說,郭小川曾祖郭泰當年從山西來到豐寧鳳山鎮,郭家這位祖先在山西和豐寧各有一位妻子,兩地共有5個兒子。後來郭泰葉落歸根回了山西老家,在豐寧這邊留下1妻3子,郭小川就是他們的後人。

郭家耕讀傳家,在當地頗有名望,郭小川母親李有芳是豐寧國民女子小學第一任校長,父親郭壽麒也是當地飽學宿儒,曾主持編纂豐寧縣誌。1933年春,日軍占領了熱河,郭壽麒不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於是攜帶家人來到北平。

郭小川在北平先後就讀於北平蒙藏學校、東北中山中學和東北大學工學院補習班,期間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並加入了中共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盧溝橋事變後,郭小川在「民先」安排下,離開北平赴延安。多年以後,郭小川在文章中回憶說:「我和田菲(郭小川好友、武漢大學學生)去太原,是為了取道太原去延安的。在太原時,全國『民先』總隊長李昌曾開會動員平津學生去南京、武漢或留在山西工作,田菲有些動搖,我堅持去延安,而去延安的時間又確定不下來,路線搞不清楚,所以在太原停了20天左右。大約於9月15日左右,日本飛機轟炸太原時,田菲受了重傷,過了幾天,他犧牲在川至醫院中。我於是在極端的悲憤中,帶著為他復仇的心情,報名參加了八路軍。」郭小川參加的這支隊伍就是赫赫有名的八路軍120師359旅,旅長王震,外號王鬍子,當時在山西定襄一帶活動。

在359旅,郭小川屬於從大城市來的文化人,能寫會唱,見多識廣,於是被安排到政治部奮鬥劇社工作,後來又擔任了宣傳科幹事和政治教員,隨軍在晉西北和雁北一帶與敵人周旋。這期間郭小川創作了不少反映八路軍英勇抗戰的詩歌,大部分在戰鬥中丟失,只留下了《滹沱河上的兒童團員》《瘋婦人》《牧羊人的小唱——塞上草之二》《駱駝商人輓歌——塞上草之三》《熱河曲——忽然想起我的家》等幾首。據郭小川戰友回憶,當時劇團和宣傳科都歸政治部管,工作性質差不多,都是從事抗戰宣傳。郭小川有時當演員,扮演鄉村士紳甚至民婦;有時當編劇,為劇團編寫劇本。他在《苦難中的孩子們》中這樣寫道:「月微微,照汾水,汾水奔流永不回,家鄉何時才得歸?月暗暗,照河邊,河邊狗吠不能眠,家鄉何時才得還?」看過這齣戲的人都說,郭小川寫的台詞美極了,就像詩一樣。

延河岸邊 ,收穫了甜美愛情

郭小川是家中獨子,父母年近40歲時才生下他,為感激老天的恩賜,父母專門為他取名為「郭恩大」。後來到北平讀書時,郭小川改名「郭蘇」,後來參軍也是用的這個名字,但「郭恩大」和「郭蘇」都不如後來的「郭小川」名氣大。

青年時期的郭小川夫人杜惠

關於「郭小川」這個名字還有個小故事。

王震的部隊抗戰初期一直在山西活動,參加過忻口、太原等著名戰役。此間部隊繳獲了日軍一支派克金筆,筆桿上刻著「小川」字樣,估計是日本軍官的私人物品。因為郭小川經常寫東西,部隊首長就將鋼筆送給了他。當時還叫「郭蘇」的郭小川非常喜歡「小川」這個名字,於是就用它當了筆名,這就是「郭小川」的由來。後來據郭小川回憶,他之所以改名還有保護家人的考慮,因為他的父母和家人都生活在敵占區。

1939年10月,359旅調到陝甘寧邊區,擔任黃河河防,並警備綏德一帶。1940年青年節,郭小川與戰友們參加綏德《黃河大合唱》演出,受到極大震撼。第二天,郭小川便創作了抒情詩《我們歌唱黃河》。這一年12月,延安新詩歌會成立,郭小川成為執委之一。從此後,郭小川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詩歌創作和抗戰宣傳當中,不久他離開了359旅,到延安馬克思列寧學院學習。

延安馬列學院是研究馬列理論的幹部學校,抗戰爆發後在延安創辦,院長是黨內理論家、黨中央主要負責人張聞天同志。學院設在延安城北藍家坪,同楊家嶺隔延河相望。在馬列學院學習期間,郭小川結識了一位美麗的四川姑娘,她就是後來成為郭小川妻子的杜惠。

郭小川夫婦

杜惠是四川長壽縣人(今屬重慶),比郭小川小一歲,在成都省立女中讀書時就加入了共產黨。杜惠1939年去延安,先後在中國女子大學和陝北公學學習。1940年底,杜惠在楊家嶺中央辦公廳一位同學處認識了郭小川,知道了這個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北方青年就是邊區有名的大詩人。據郭小川透露,他對杜惠是一見鍾情,所以經常去找她,他們一起在延河邊散步、聊天,暢談文學、詩歌和音樂,但從未涉及愛情,單純的杜惠對郭小川的愛慕也是渾然未覺。一年後的一個秋日,郭小川用詩一般的語言向杜惠發出了一封求愛信,他在信中描繪了延安美麗的山山水水,描繪了革命青年對自由和愛情的嚮往,最後表白了自己的愛情:「我的一顆熱烈純樸的心,時刻等待你的回應。」

就像當年張兆和面對老師沈從文的求愛,杜惠接到這封火熱的情書後驚慌失措,她中斷了與郭小川的交往,甚至將信交給了組織。後來在朋友勸說下,杜惠了解了郭小川對自己真摯的愛情,也發現自己內心其實是非常喜歡這位富有才華和朝氣的青年詩人的。在一個美麗的黃昏,杜惠對閨蜜宣布向愛情屈服,隨即給郭小川寫了一封簡訊:「小川:我將以最大的熱情與忠誠,回報你純真善良的心!」這份愛情宣言被熱心的閨蜜委託一位男同志連夜穿過延河,送到郭小川手中——據說詩人接到信後激動得整夜未眠。

1943年春天,經過幾年的愛情長跑,郭小川與杜惠在延安結婚。為祝賀這對新人,延安四老之一的吳玉章專門撰聯相贈:「杜林深植惠,小水匯為川。」將杜惠和郭小川名字巧妙鑲嵌其中。

抗戰勝利,重回熱河家鄉

抗戰勝利後,郭小川受黨組織委派,回到故鄉熱河豐寧擔任縣長,領導當地的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據郭小川戰友、熱河回民支隊長丁振江回憶:「(郭小川)是從延安回來的,老家在豐寧鳳山,他面容清秀兩眼聰慧,胸前別著一支漂亮的鋼筆,有些書生氣。」

郭小川是隨中共冀熱遼區黨委書記兼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回熱河的,李運昌抗戰時期長期在冀熱邊區一帶活動,用兵如神,日本人深受其苦,稱其為「李雲長」。這次中央派李運昌回熱河,就是想利用他人熟地熟的特長,儘快建立熱河省人民政府。

跟隨李運昌到熱河的人員很多,有白求恩醫療隊的學員,有魯迅藝術學院的老師,還有延安抗大的幹部和學員,郭小川就是其中一員。當時張家口已被我軍接手,從張家口到豐寧途中,延安魯藝音樂教員李劫夫與郭小川聊起了延安和冀東一帶的抗戰歌曲,說起《南泥灣》《大生產》和《歌唱二小放牛郎》。聊到興奮處,李劫夫對郭小川說:「你是熱河本地人,又是詩人,我們可以合作為熱河寫一首歌。你負責歌詞,我負責譜曲。」

郭小川公開出版的詩集

郭小川非常同意李劫夫的建議,在豐寧至承德途中,他們與熱河母親河灤河一路同行。灤河滔滔,向東南流經豐寧、承德、遷西、遷安、盧龍、灤縣、昌黎等地,最後在樂亭注入渤海。望著灤河兩岸熟悉的風光,郭小川心潮起伏,日本人的暴行、熱河百姓的苦楚和悽慘湧上了他的心頭。宿營後,郭小川拿起筆和紙,記錄了自己對家鄉的這份情感:「灤河的流水流潺潺,流不盡的仇來,流不盡的冤。仇恨堆積如山厚,眼淚把鐵石也滴穿。忘不了十三年前那一天,日本鬼子強把熱河占,殺人放火如虎狼,熱河的人民受熬煎。腥風血雨撒在人間,從此後熱河就沒有春天……」郭小川在行軍途中一氣呵成,創作了這首《忘不了》,李劫夫讀後熱淚盈眶,馬上譜上了曲子。李運昌司令員聽了這首歌后,滿意地說:「我們到熱河開展工作,就從這首歌開始吧。」

郭小川在熱河工作了三年多,直到1948年才重回文化戰線。1949年後,郭小川長期從事文藝創作,但他一直忘不了當年烽火連天的戰鬥歲月,他在詩中這樣寫道: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夢想……

無不在北方的青紗帳里染上戰鬥的火光!

哦,我的戰友、我的親人、我的兄長……

無不在北方的青紗帳里浴過壯麗的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