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我們來聊《三十六計》,上兩期分了多章篇幅聊了三國話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話題,各位看官可以幫忙點下關注到主頁看下,記得幫忙點贊啊!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
為了便於我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的每一計取一個字,組成了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個字都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
今天我們開始來聊《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瞞天過海。
原文: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翻譯:防備得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鬆懈大意;經常見到的人和事,往往不會引起懷疑。把秘密隱藏在公開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對立。非常公開的事物中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事物。
計名出處:此計名出自《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講的是薛仁貴瞞著不願意渡海遠征的唐太宗,使之不知不覺中渡海的事。
計名闡釋: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御駕親征,領30萬大軍以平東土。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唐太宗見到眼前都是白浪排空,茫茫無際,即向眾人問過海之計,但底下的人面面相覷,不知所措。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見駕,並聲稱30萬過海軍糧已經幫忙準備好了。唐太宗聽後大喜,就率百官隨這豪民來到海邊。豪民帶著唐太宗走進室內,室內繡幔錦彩,被褥鋪地。百官開始喝酒作樂,十分高興。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盞傾側,人身搖動。太宗驚慌,讓大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看驚人,滿目全是海水,橫無際涯,這哪裡是在豪民家做客,大軍竟然已經航行到大海之上了。原來這個豪民是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的計策也是他設計策劃的。就這樣把唐太宗「騙」過了海。
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用來作戰偽裝,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三國演義之瞞天過海經典運用案例: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
呂蒙白衣渡江作為三國里最經典、最成功的一次軍事行動之一,直接造成了關羽兵敗身死,蜀國失去荊州,導致失去爭霸天下的能力,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整個過程也非常完美的詮釋了瞞天過海之計。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被關羽打得喘不過氣來,一面盡全力阻擋關羽,一面派人許諾割江南給孫權,並寫信給孫權遊說他起兵襲擊關羽的後方來減輕曹軍的壓力,孫權看完曹操的書信非常高興的就立馬答應了。
隨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議怎麼奪取荊州,呂蒙自薦可奪荊州,做了一番分析,孫權聽後大喜並把這項任務交給了呂蒙。
但是關羽雖然親自率大軍進攻樊城,但對在他背後的呂蒙,可並沒有放鬆防備。沿江二三十里就有一處烽火台,只要後方有事,立馬就能回兵救援。荊州兵馬整肅,時刻做好了後面有人偷襲的準備。
呂蒙得知後知道不可急攻強取,故假裝稱病讓人上報孫權。後來,孫權將呂蒙調回去休養,另派了一個年青的陸遜去接替呂蒙。這個消息很快傳到樊城。關羽聽到呂蒙病重,又聽說陸遜是個年輕的書生,心裡暗暗高興。
陸遜從陸口特地派人拜見關羽。關羽看了陸遜的書信,覺得陸遜態度謙虛老實,而且當時名氣也不大,所以對陸遜沒什麼顧慮,把原來防備東吳的人馬陸陸續續調到樊城那邊去。陸遜把關羽人馬調動的情況,隨時報告給孫權和呂蒙。孫權得知關羽把留守荊州的打扮兵馬全部調往樊城,當夜召見呂蒙商議如何攻取荊州,並拜呂蒙為大都督,命令他迅速襲擊關羽的後方。
呂蒙到了潯陽,一面寫信給曹操讓他出兵襲擊關羽,一面讓陸遜把所有的戰船都改裝作商船,選了一批精銳的兵士躲在船艙里。船上搖櫓的兵士扮作商人,一律穿上商人穿的白色衣服。就這樣,一列又一列商船向北岸進發了。
到了北岸,蜀軍守防的兵士一看都是穿白衣的商人,便允許他們把船停在江邊。一到晚上,船艙里的兵士一齊出來,偷偷摸進江邊崗樓,把蜀軍將士全部抓住,把崗樓占了。呂蒙大軍神不知鬼不覺地占領了北岸,進軍公安。留守公安、江陵的蜀軍將領本來對關羽有所不滿,經呂蒙一勸便投降了。
呂蒙正是把瞞天過海之計用得恰到好處,迷惑關羽,使得關羽放鬆對東吳這邊的警惕,導致荊州的防守空虛,呂蒙把握機會,把士兵喬裝成商人,偷襲了蜀軍防守的士兵,一舉拿下荊州,除了麥城外,荊州全部郡縣全部落入孫權之手。
而另一面關羽求救無援,最終帶領只剩下的300兵馬從麥城突圍而出,突圍後不聽手下勸阻堅持要走小路,最終在小路遭到埋伏,被潘璋部下的馬總所擒,至此上演了敗走麥城的千古悲劇。
喜歡的朋友可關注下我,記得幫忙點個贊,我會定期不斷更新文章!已更新很多文章了,喜歡的朋友可進入我的主頁翻樓看下其他文章的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