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琍新劇《在遠方》:我心疼那個,躲在鋼琴架下的小女孩

2019-10-08   語不惜說情感

國慶期間,一直在追電視劇《在遠方》。

這部電視劇自從播出後熱度一直居高不下,該劇由著名演員馬伊琍、劉燁、梅婷和保劍鋒等人主演,講述了劉燁飾演的男主姚遠從小打工仔,一路逆襲成為快遞業大佬的故事。

拋去創業這條主線,還穿插著姚遠和路曉歐(馬伊琍飾演)的感情線,而正是因為這條感情線,才給枯燥的創業路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

劇中,馬伊琍飾演的路曉歐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上海女孩,父親是郵政稽核的領導,自己是位正在讀研的心理學碩士,看上去青春陽光,是個名副其實的天之驕子。

可是沒有人知道,這樣一位能洞悉別人心理,以為別人治療心理疾病為傲的女孩,她自己其實也是一位心理有問題的病人。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很不幸,路曉歐就是那個在童年受到傷害,長大後一直在治癒自己的那個人。

01缺少陪伴帶給她的痛

路曉歐的父親是一名老郵政人,他的工作很忙,忙到無暇顧及到妻女。

劇中,路曉歐的父親曾經提到,女兒很小的時候,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後來條件允許,才接到身邊來的。

原本,我以為那只是一個父親,和女兒閒話家常時候的一些家長里短,直到後來路曉歐見到了阿遙(劇中梅婷飾演的劉愛蓮的女兒),才讓人看明白,其實前面是埋了伏筆的。

路曉歐告訴劉愛蓮,她白天領著阿遙玩時,發現這孩子喜歡和布娃娃自言自語。她善意地提醒劉愛蓮,要多和孩子說話,不要因為忙就把孩子放在老家,隔代養育的很多問題,成年後會凸顯。

路曉歐毫不忌諱地說,阿遙像極了童年的自己。

看到這裡,我的內心一疼,童年時期的路曉歐,一定和阿遙一樣,一個人孤苦伶仃地跟著爺爺奶奶,缺少父母的陪伴,老人又忙於生計,也很少有時間陪她說話。那個時候,也許她也這般,一個人對著玩具自言自語,和玩具玩過家家,把玩具當做知心朋友。

陪伴,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沒有掙不完的錢,只有瞬間長大的娃。

再苦再難,孩子也要自己帶,否則,真的有可能追悔莫及。

02笑容背後那顆孤獨的心

說實話,《在遠方》這部劇中,多數情況下,路曉歐都是開懷大笑的,可是沒有人知道,她笑容背後其實藏著一顆寂寞孤獨的心。

最新的劇情中,路爸爸得知女兒向自己撒謊,沒有跟隨導師做項目,而是去幫助姚遠做事業後,和離異的前妻一起飛到廣州,想把女兒帶回家。

賓館內,一家三口進行了一次激烈的談話。

談論中,路曉歐的父母在對待女兒感情問題上發生了分歧,兩個人當著女兒的面開始爭吵不休。

這時候,影像倒轉,帶路曉歐回到了12歲前的那個家庭。

那個家沒有溫度,有的只是母親無盡的抱怨,和父親長時間的缺席。兩個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也是爭吵不休,母親質問父親,知道自己還有老婆孩子嗎?知道工作之外還有家嗎……

哪怕到了成年,父母的那些爭吵聲,都會讓路曉歐情緒崩潰,陷入極度的焦慮之中。

看著爭吵不休的父母,最終,路曉歐情緒失控,一個人狂奔出酒店。

酒店大堂內,母親的一個擁抱,安撫了路曉歐那顆不安的心。她緩緩告訴母親,如果當年,她能夠看到那個目睹父母爭吵,躲在鋼琴架下驚恐不已的自己,能夠給自己一個母愛的擁抱,或許這一切都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原來,路曉歐開朗大笑的背後,藏著這樣的童年往事。

就像她自己說的,她學心理學,很大原因是因為她想自救,她知道原生家庭給她帶來的痛,如果不斷尾,自己將會深受其害。

童年時期,在該建立安全感的年齡,父母缺席了孩子的人生;青少年時期,在該給孩子一個好的情感引導時,父母的婚姻一團糟。

這些,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傷害是致命的。

一開始,我一直不太理解,孤高的路曉歐為什麼會愛上姚遠這種人?

後來我明白了,路曉歐姚遠本質是同一類人,他們從小都缺少父母的陪伴,內心缺乏安全感,心中都有壓抑很久的不願訴說的心事,甚至還都有點自卑。

她對姚遠感同身受。她對他心理的每一次治療,其實都是在治癒那個受傷的自己。

03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會後悔一生

《在遠方》中,路曉歐的媽媽戲份雖不多,但卻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

路曉歐的媽媽在她12歲那年,選擇和她的父親離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她這一生,最大的愧疚就是女兒。為了儘可能地多了解女兒,她輾轉找到路曉歐的博客。

博客中那個褪去所有偽裝的路曉歐,才是真正的路曉歐。她的媽媽懂她,懂她和姚遠的感情,懂她的心路歷程。可是這樣的曲線關心,卻讓人看得是那般鬧心。

媽媽想要走進女兒的生活,多了解女兒、多關心女兒,只是,女兒終歸是長大成人了,這些遲來的關懷,終究不能將往事一筆勾銷。

《奇葩說》辯手顏如晶曾說:「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連續劇,從第1集到第20集,他會慢慢改變。電視劇你不看,我們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去的,1到20歲你不看了之後,你就永遠都看不了了。

節目中,顏如晶談到了自己和父親的關係,在她的整個成長過程中,父親的陪伴時間是非常匱乏的,這也導致父女倆互相不了解。有一次爸爸出國玩,給20多歲的女兒帶回來的玩具是冰雪奇緣。

路曉歐的母親,也和顏如晶的父親一般,缺席了女兒的人生。

儘管她想盡辦法,想要補償她,可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孩子的成長之路,是個單線行程,沒有返回重新開始的可能。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和路曉歐、顏如晶的父母一樣,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沒有陪在孩子身邊,等孩子長大,卻發現有些事情,一旦錯過,就是一生。

老家鄰居家女孩得了很嚴重的抑鬱症,現在只能靠藥物治療。提及女兒生病,她的爸爸曾經聲淚俱下說過這樣一句話。

他說,如果當年不把女兒一人寄養在外婆家上學就好了。

可是,這樣的幡然覺悟,卻於事無補。事實上,那一年,他帶著妻子和小兒子一家三口去他工作的地方,把上小學的女兒一個人留在了外婆家,就已經埋下了一顆悲劇的種子。

在女兒最需要他們的小學到高中階段,他們都缺席了她的人生,如今,女兒生了病,他們舉家回到女兒身邊,可那個健康的小女孩,卻是再也回不來了。

每每談到鄰居家女孩,我媽就很感慨地說,當年她因為要照顧我們兄妹3人,實在分身乏術,就把只有1歲半的我送到外婆家待了半年。當我從外婆家回來,站到自家院子裡,連她都不認識的時候,她決定,一定要把3個孩子帶在自己身邊。

我非常感謝我的媽媽,很早之前就有這樣的認知,讓我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給我的安全感建立了堅定的基石。

童年時,如果父母能夠給予足夠的照顧和情感的交流,孩子就會健康快樂地成長,發展出能適應環境的品格,成年後即便遇到挫折,也能從溫暖的童年中汲取力量。

為了孩子能有個健康的童年,請不要把那個小小人兒推出去,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顧再周到,他們都無法替代父母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