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種理財產品,能像餘額寶一樣在短時間內收穫如此多的熱捧。
在2013年年末,我出於好奇對一部分人進行了調研,發現有不少人將自己的大量資金投入餘額寶,一些家境殷厚者,甚至在餘額寶上「儲蓄」了上百萬的資金。
但到2014年年中再做此項調查時,發現這一現象已經明顯減少,甚至基本無人做這種大規模配置了,當然也還有人繼續堅守,但多以小額資金為主。
好景不長,隨著餘額寶的收益率一路下行,貴人們開始紛紛棄「寶」而選擇其他收益更高的產品,只留下「屌絲」還在堅守了。
或許我們還想問,餘額寶的高收益能否回歸,以重新喚回更多人的目光?但這個可能性似乎不太大,因為餘額寶的黃金增長期已過。眾所周知,餘額寶的投資組合中,協議存款占有較大比重。
2013年年中,餘額寶收益率的一路上行,更多是緣於央行特意控制下的資金緊張情況,許多金融機構為了獲取資金,不惜為餘額寶的資金開出較高的收益率。此後,這種資金緊張也並未有效緩解,所以餘額寶的收益率持續堅挺。
但2014年以來,這種資金緊張的情況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緩解,且由於政府開始啟動微刺激政策,其中包括定向降低準備金率、增加棚戶區改造投入,以及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等,資金面只會越來越寬鬆。
在這種情況下,還期待餘額寶的收益率重新回到高位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當然餘額寶也要「掙扎」一番,最近《經濟學人》雜誌就做了一番分析,談到餘額寶為了繼續提供高收益,已經開始投資期限更長的資產。
餘額寶投資策略的調整必然對產品本身造成影響。
在半年時間內,餘額寶30天以內的短期投資配置比例下降了一半多,90天到180天的中長期資產配置提高到了10倍左右。
因為投資期限較長的資產,餘額寶很有可能出現流動性變差的情況——對於個人來說,在將資金提現時,可能不會再那麼順暢了。
而且隨著收益率下降、資金持續流出,這種提現體驗可能會受到衝擊並進一步惡化。
2014年4月,餘額寶就調整了一次提現的規則:當天15點後,累計申請5萬元以上轉帳,從原來的下一個工作日到帳,變成下兩個工作日方能到帳。
之後,餘額寶可能也不得不繼續「微調」其提現規則,比如某些時間點上,不支持大額提現;又比如某些大額提現,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到帳。
餘額寶本來就只是一項現金管理型工具,它不應當,也無法擔當家庭大額資產配置的作用。
或許,對於個人理財來說,有必要讓餘額寶回歸原來的定位了。
如果你還在將大額資產擱置其中,收益不斷降低倒只是小事,只怕你急需大量資金時,無法及時提現。
只有你認識到它現金管理工具的定位,將生活中短期的資金擱在其中,用來適當增加收益,如此才是正確的做法。
就這方面的功用來說,餘額寶還是十分值得稱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