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親自題字的「廈門大學」牌匾,為何四字錯了倆?誰知別有深意

2021-03-04   小懶貓yen

原標題:魯迅親自題字的「廈門大學」牌匾,為何四字錯了倆?誰知別有深意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個耳熟能詳的詞就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革命家魯迅先生所寫。在那個黑暗的年代裡,魯迅先生的文字鼓舞了一大批年輕人前赴後繼的投入到祖國發展的道路中去。

魯迅先生的文字總是鬥志昂揚,激勵我們去反抗這個黑暗古板的世界。就連偉人都評價他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其實魯迅原本並不想成為一名文學家,而是一名醫生,但在日本留學時魯迅發現,當醫生只不過是幫助人們遠離病痛,如果人民不能從精神上覺醒,那醫術學的再好,也沒有救國的希望。

魯迅先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文字,喚起大眾對祖國的熱愛,喚醒他們麻木的心靈,他吶喊著:「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

棄醫從文對魯迅來說是一場個人的覺醒,但對中國民主而言,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覺醒。就像葉聖陶所評價的那樣:「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

既然魯迅作為一代文豪,為何在題寫廈門大學的牌匾時,「學」字竟然沒有寶蓋頭呢?這真的是寫錯字了嗎?

「學」字為何無寶蓋

其實並不盡然,中國書法本就博大精深,在於唯心而不是注重寫實,有的時候更像是一種個人書法的表達。何為書法,書法不單單是一種對藝術的追求,更是一種對自我個性的表達。

在魯迅先生所題寫的廈門大學四個字中,我們不難看出,「門」這個字缺少一點,而「學」字則缺少寶蓋頭,這並不是寫錯字,而是魯迅先生個人書法藝術的表達,我們在這四個字中已經看到了書法的影子,在我國長河中,並不是所有的字都有其固定的寫法。

統一的文字只不過是為了能夠讓大眾熟知,而那些書法就需要我們去探索作者表達的含義。我國本身對藝術的重視點並不在於寫實,我們喜歡通過所表現的手法去鑑賞藝術。

就如我國著名的揚州八怪的書法作品。之所以被稱為揚州八怪,正是因為他們的書法在常人看來無法理解,但卻可以感受到字中的靈魂,這便是書法。

如果一個字只是形體相像卻沒有風骨,沒有靈魂,那這個字再怎麼寫的格式精緻,也會因缺少風骨而落人一籌。揚州八怪的字體就已然成為了一種風格,在當時成為了一種文化觀念。

在書法中沒有美醜之分,只有藝術之別。我們應有著求同存異的思想去正確的看待問題,不要想當然將格式正確的稱之為美,而打破局部的字體稱之為丑。

像丑書名家曾翔,王鏞、沃新華、劉彥湖等人,他們的字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四平八穩的字體,而且打破常規,將字賦予另一種靈魂。他們並非寫不出人們所認為的好看俊秀的字體,恰恰是需要先學會如何寫俊秀的字體,學會把握字體正確的結果後才可以開始創建自己的風格。

衡量一個書法作品的標準,並不是由我們所判斷字體是否端莊而決定,書法講究筆法和氣魄,我們古時就有「字如其人」之說,我們不是通過看字體的好看與否來判斷為人,而是通過字體中所蘊含的氣魄來判別,

筆鋒的內斂與張揚,一筆一划,起筆就可見真章。

書法本身就是一個個人特性極強的藝術,欣賞也是因人而異,所以說,魯迅先生並沒有寫錯字,這只不過是魯迅先生自己書法藝術的一種表達罷了。

與廈門大學的糾紛

儘管廈門大學這四個字確實出自魯迅先生之手,但這四個字並不是魯迅先生特意為廈門大學題寫的,而是有人從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挑出這四個字拼湊而成。

魯迅先生本身在北京大學任職,但北京大學由於經費困難,經常拖欠教師工資,恰逢此時廈門大學向魯迅先生拋出橄欖枝,於是魯迅先生接受了林語堂的邀請,前往廈門大學授課。

儘管魯迅先生沒有把教書當做終生的職業,但魯迅先生的授課依舊在學校中引起轟動。由於魯迅先生在授課時習慣用豐富的資料對課程內容進行補充,再加上魯迅先生的口才,讓魯迅先生的課程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儘管魯迅先生很喜歡這群朝氣蓬勃的學生,但他對廈門人的印象並不是很好,也認為廈門大學不過是將一排洋房擺在荒島海邊的學校。

魯迅先生對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的言行也不敢苟同,他認為林文慶校長以孔教辦學的理念是錯誤的,同時林文慶信奉「金錢萬能」這一觀點,把教職員當做奴僕看待,而魯迅先生本身就是一個嚮往自由,魯迅先生曾說:「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魯迅先生本人就是一個敢想、敢說、敢做、敢當的人,他並不畏懼林文慶校長,他不像一些教職員一般,唯校長的喜怒是伺。在廈門大學教學途中,多次被人發難排擠,甚至逼迫魯迅先生去地下室居住,在如此惡劣行徑之下,這些唯利是圖的人依舊不滿足,為了打壓魯迅先生,甚至說出兩個燈泡太費電,以節省電費為由強制拆卸下一隻,這徹底惹怒了魯迅先生。

在日積月累的沉默中,魯迅先生爆發了,他忍無可忍的離開了廈門大學。在魯迅先生要離開學校時,受到了廈門大學學子的挽留,但校長林文慶卻造謠說魯迅先生是來廈門大學搗亂的,是來破壞這個校園的。

魯迅先生終究還是在眾人的遺憾中離去。大約在20世紀50年代,魯迅先生因為犀利的文筆,革命的鬥志被大眾所敬仰,廈門大學便出於想要慕名的心態,從魯迅先生的作品中拼湊出「廈門大學」四個字作為門匾,在校園中建立魯迅雕像和魯迅紀念館,以此吸引生源。

但實際上,魯迅與廈門大學的關係,不說勢如水火,但也絕不是表面所表現的如此和氣。

小結: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他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魂」。「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

我們所處的時代,就需要一大批新鮮血液去填充這個已經飽經風霜的國家,而魯迅先生就是要從根本上啟迪青年人,讓青年人知道什麼是國魂,什麼是科學,什麼是愚昧,什麼是革命。作為革命的思想家,劃時代的文藝作家,魯迅先生無疑為在黑暗的人群指明了一條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