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出名的「草根皇帝」,肯定要有朱元璋的一席之地。小時候他只是一個沒怎麼讀過書的書的放牛娃,一直在為地主服務,只能偷偷聽地主的孩子上課。
他沒有雄厚的實力背景,只是出生於濠州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朱元璋在家中排第四,家族兄弟中排第八,所以幼名叫做朱重八,朱元璋這個名字是他自己後改的。
他家中以上幾代人都是農民,父親、祖父、曾祖父等數輩人都是拖欠稅款者,一家人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後來找了個地方做佃戶,才能夠勉強過上餬口的生活。
朱元璋是不幸的,他從小家境貧困,只能靠給地主放牛為生。在1343年,濠州發生了旱災,後來在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家中只剩下他和二哥。
雖然活得依然辛苦,可是也撿回了一條命。當時朱元璋家中貧困,不僅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埋葬父母的一塊地都沒有。為了能夠安葬父母,兄弟兩人去向地主借錢,可是地主不同意。還是鄰居劉繼祖看不下去,給了兩人一塊地。
在安葬好父母后,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二哥、大嫂以及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從此之後朱元璋的選擇就改變了他的一生,他參加了農民起義軍反抗元朝,後來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在1368年,他擊破了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
世人對於朱元璋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作為開國皇帝的他在治國方面還是較為明智的,不僅開創了洪武之治,還注重文化抓緊教育,恢復了朝貢體制,提出「不征之國」。
他是一個清明廉政的君王,對於官員貪污和擁有二心的人十分憎恨。
據說在當時只要有官員貪污60兩銀子就會被砍頭,雖然十分殘忍,但也是一種強有力的治國手段。
朱元璋在位期間,不只處理了很多官員的大案件,還對某一個姓氏家族十分「照顧」。
這個家族就是明朝福建泉州的蒲氏家族,對於這個姓氏,朱元璋可以說是極其痛恨。這個家族在南宋時期就非常有名,當時的泉州是一個重點港口,很多人都在這裡做生意,發家致富。
蒲氏家族的蒲壽庚就是其中之一,當年隨著元朝的興起,南宋朝廷已經無力抵抗,只剩下趙宋皇族沒有被滅掉。所以他們一直向南撤,到了泉州附近。
不久之後元軍也追了過來,蒲氏家族作為當地的望族,作為代表的蒲壽庚就要做出一個選擇。那就是支持元軍,或是幫助趙宋皇族。最後蒲壽庚選擇了向元軍投降,這本是保命之策,沒什麼大不了。
可是他做得非常過分,投靠了元軍的他馬上就開始盡心盡力地為元軍效力。甚至還假意為宋朝大臣提意見,在大家馬上就要相信他時,張世傑看出了其中有詐,於是強烈反對。沒想到蒲壽庚竟真的暗地裡叛宋投元,還想陷害宋朝。
這下他的真面目被揭開,蒲壽庚便不再偽裝,他命人在泉州城大肆屠殺趙宋宗室和淮軍,遇害者人數眾多,泉州城血流成河。
正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影響了張世傑等人的抗元挽宋,最後讓宋朝覆滅,所以他被很多宋朝人憎恨。最過分的是,蒲壽庚能夠有當時的成就,全部都得益於趙宋皇室的扶持。
沒想到他只享受了國家帶來的好處,卻不與國家共患難,所以備受人們的唾棄。
元朝建立後,蒲壽庚得到了重用並安享晚年,86歲高齡才去世。不過在元朝末年時期,天下大亂,朱元璋推翻了蒙元統治,建立了明朝。
按理說,這個時代距離蒲壽庚活躍的時期已經過去了很久,朱元璋為何仍然對他的家族如此憎恨呢?畢竟朱元璋做皇帝已經是明朝的事了,時間過去了那麼久,追究也沒有必要。
其實朱元璋也自有他自己的小算盤,那時候的他剛剛平定天下, 急需鞏固自己的政權,當時各地仍有一些元朝的勢力在活躍,所以明朝就要宣傳一些忠烈大臣,對他們給予褒獎。
像蒲壽庚這樣的「賣國」大臣,自然備受唾棄。而他作為其中的典型人物,朱元璋肯定要拿他開刀決不輕饒。
他下令將蒲氏族人充軍流放邊疆,還不讓他的後世參加科舉考試,永不能登仕籍。男性世代為奴,女性世代為娼。
本文聲明:文字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