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分鐘跨洋對話:中國為她驕傲

2019-09-02     家庭雜誌

北京時間2019年5月30日8點26分26秒,中國CGTN女主播劉欣應邀與美國FOX商業頻道女主播翠西·里根,就中美貿易等相關話題進行了一場公開辯論。這場跨越太平洋的「約會」賺足全世界的眼球。劉欣全程用流利的英文,以不卑不亢的姿態,和翠西進行這場17分鐘的「辯論」。

這場激動人心的中美女主播「辯論」,在劉欣眼裡,更願意把它看成是一次對話、談心:「只要能夠出現歡樂祥和的氣氛,我們都贏了。」

北京時間5月31日早上8點,翠西再次向劉欣發出邀請:「我感謝你提供的真知灼見,我非常願意邀請你再次參加節目。」劉欣表示同意。但在私底下,她幽默地表示:「凡事點到為止,過猶不及,大家稍微靜一靜,天氣也挺熱的……」

「小尾巴」的奇妙英語世界

1975年11月10日,劉欣出生在江蘇鎮江市。父親劉羲在鐵路系統工作,巡檢任務繁重,母親余淑雲在當地一家造紙廠的質檢科上班。但只要一有時間,余淑雲總會用在學習上。

在劉欣之前,父母已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劉瑾和二女兒劉佳。「家裡已經有兩個女兒了,又多了我這個『小尾巴』,你們不嫌煩嗎?」小時候,劉欣常會調皮地和父母開玩笑。余淑雲摟著小女兒說:「你和兩個姐姐一樣乖,我們疼你還來不及呢。」

的確,劉欣從小就是一個懂事自律的孩子,從不讓父母操心。每天一放學,她就和兩個姐姐一起學習,只有6平方米的小小房間內,不時傳出姐妹幾個的琅琅讀書聲。

如今每當有人問起劉欣,為什麼英語學得那麼好,劉欣總會想到年少時兩個姐姐對自己的影響。姐姐們很喜歡英語,家裡訂了不少《英語學習》《英語世界》等雜誌。劉欣四五歲時,姐姐們經常收看一個叫「Follow Me」的英語電視節目,劉欣覺得很好玩,會模仿裡面人物發出的怪聲,這些「怪聲」其實就是英語。

超強的模仿能力,是學習語言的一大優勢。劉欣讀幼兒園後,就迷上了英語,一個「yes」,一聲「hello」,會反覆念叨半天。

在學習上,成績優異的大姐後來前往加拿大留學,一直是劉欣心目中的偶像。初中時,劉欣學會了很多英文歌,雖然歌曲中的不少單詞,她還不認識,也不懂是什麼意思,但她的發音很標準,唱起來特別好聽,尤其是一曲《Yesterday Once More》,把原唱模仿得惟妙惟肖。進入鎮江第一中學讀高中後,劉欣的英語成績名列前茅,只有一次英語考試成績低於90分。

1993年,從鎮江第一中學畢業後,劉欣放棄保送復旦大學中文系的機會,考入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這是她夢寐以求的專業。對於4年大學時光,劉欣這樣評價自己:「我並不是一個非常出色、用功的學生,4年內留在北園教學樓晚自習的時間屈指可數。上課時,我是那個回答問題最積極的學生,喜歡在老師將要結束話題的時候進行補充。我非常喜歡參加各種活動,如排練戲劇、唱英文歌等。」

1996年,經學校推薦,劉欣到北京參加全國首屆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當初為什麼選擇劉欣?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王守仁說,除了英語功底紮實,更重要的一點是,劉欣的聲音好聽,有吸引力,能夠入耳入心,打動人心。

參加比賽前的強化訓練,劉欣一遍遍背稿子,反覆修改稿子,不斷推翻、否定,再重新開始……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十分考驗心態和毅力。好幾次,劉欣忍不住在電話里向父母抱怨:「我受不了了,我為什麼會去做這種枯燥無味的事情?」父親語重心長地鼓勵道:「都到了這一步,沒有退路了,上!」

在父母的鼓舞下,劉欣挺了過來。比賽當天,她留著一頭卷髮、戴著一副圓框眼鏡、繫上紅色蝴蝶領結、身穿深色正裝,表現出超越年齡的成熟穩重,引得全場掌聲雷動,最終獲得冠軍。

之後的1996年,劉欣代表中國第一次參加ESU(世界英語聯合會)舉辦的世界英語演講比賽,打敗了來自27個國家的選手,成為首個獲得國際英語演講比賽冠軍的中國人。

異國他鄉的中國情結

劉欣由此名聲大振,很多單位向她伸出橄欖枝,其中包括國防部和外交部。經過深思熟慮,1997年大學畢業的劉欣,選擇進入CCTV國際頻道工作,做編譯、記者和主播。在這期間,劉欣認識了一名風度翩翩的土耳其裔德國人,他在聯合國工作,後來兩人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小家庭。2003年,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米娜,一個混血漂亮小姑娘;兩年後,這個家庭迎來了第4名成員,小兒子凱斯。

有了一兒一女,家裡熱鬧多了,但偶爾也會發生一些「爭執」,焦點問題永遠是老話題——飲食。劉欣有個「中國胃」,米娜隨媽媽,也喜歡中餐,丈夫和凱斯愛吃漢堡。「要是搞民主投票,我們一家人永遠不能在一起吃飯。」劉欣苦笑著說,不過讓她欣慰的是,最終丈夫和兩個孩子都順了她的意思——吃中餐,因為他們都覺得「媽媽最辛苦」。儘管結婚多年,丈夫仍無法從中餐中找到食慾,但他看著妻子吃得津津有味,也感到十分幸福。

由於丈夫經常要去國外工作,照顧一對兒女的重擔就全落在了劉欣身上。2009年,米娜幼兒園畢業,劉欣作為家長代表在畢業典禮上發言,和螢幕里那個語速流暢、邏輯縝密的女主播不同,那時的她是一個溫柔感性的母親,話語偶有停頓,甚至哽咽:大家還記得第一次把孩子留在幼兒園的感受麼?是那麼的不舍,是那麼的不忍心,甚至很焦慮,她會一直哭麼?她會吵著要爸爸媽媽麼?她會好好吃飯麼?老師會喂她麼?她尿褲子了怎麼辦?我們不得不放手,甚至掰開孩子緊緊纏在我們脖子上的小手,然後匆匆地往外走,可是等孩子被老師抱進教室關上門之後,我們又會偷偷地溜回來,趴在窗子上,像做賊一樣偷看自己的孩子……

在事業和家庭之間,劉欣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在陪伴兒女們成長的同時,她在事業上的成績也是可圈可點:2001年歡慶申奧成功直播晚會,2002年長江三峽導流明渠截流現場直播,2004年澳門回歸5周年紀念儀式,2009年歐巴馬訪華中英雙語主持兩國領導人晚宴。

2011年,央視在瑞士日內瓦新建站點,36歲的劉欣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成為央視駐日內瓦記者,參與記者站的建站工作,並舉家搬遷去瑞士。聯合國在日內瓦有辦事處,劉欣懂得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土耳其語,這些對她的工作非常有利。

在人生地不熟的日內瓦,無論生活習慣還是採訪事宜,對劉欣都是挑戰,遭遇誤解和敵意是在所難免的。在一次採訪活動中,劉欣遭到保安「很粗暴的對待」。胳膊上受了些傷的劉欣,心理上更加「受傷」,但她沒有就此退縮,而且加倍努力,做出了被大家認可的新聞報道,在日內瓦新聞界漸漸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在這期間,劉欣還結識了日內瓦好友凱薩琳,她是黑白混血,還帶有一點中國血統。凱薩琳是一名充滿活力的資深媒體人,兩人初次見面就一見如故。凱薩琳對劉欣說:「你天生就是做記者的,為了做報道不怕吃苦,我喜歡。」

雖然身在異國他鄉,但每個中國傳統節日,劉欣還是牢記在心。2012年6月23日端午節,劉欣一大早就在日內瓦的一些超市裡尋尋覓覓,終於找到糯米和一些東南亞進口的粽葉,回家泡糯米、挑紅豆、洗粽葉,準備包紅豆紅棗糯米粽。米娜和凱斯特聽說媽媽包粽子,都滿懷期待。誰知,劉欣用高壓鍋煮粽子,熟得太快,原本很結實的粽寶寶變成了糯米粥。但米娜和凱斯依然十分捧場,劉欣一邊幫孩子們盛出一碗碗「粽子」,然後剝開,一邊給他們講屈原的故事。這個端午節,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味。

「跨洋對話」沉穩出鏡

平日裡,劉欣十分注重培養孩子們的「中國情結」,教他們說中國話、寫漢字。有一年的母親節,米娜用漢字寫了一張卡片:「媽媽:母親節快樂,我愛你!」凱斯則送給她一首小詩,最後一句讓劉欣感動不已:「我只有一顆孩童之心,但這顆心卻無比愛她。我的孩童之心啊,獻給我的母親!」

隨著女兒漸漸長大,母女倆的相處模式越來越像朋友、閨蜜。對於媽媽在電視上的形象,米娜經常會「品頭論足」一番。有一次,劉欣選擇了一件黃褐色的外套,但覺得太普通了,就加了一枚胸針和一副耳環,出鏡後自我感覺比較滿意。調皮的女兒卻「插了一刀」:「這種顏色,你以後還是少穿。」劉欣也幽默地回應:「《簡·愛》里,羅切斯特說,女人年紀大了,不能太挑。我說,女人年紀大了,需要更精細。」

2019年5月30日,和美國女記者翠西的「辯論」之前,劉欣對自己的公眾形象同樣在「精細」上下了一番工夫。衣服色調上,她選擇淺藍色,「我考慮到也許將來這段視頻會在社交媒體上傳播得很廣,我選擇看起來比較清淡、清新的顏色,就是不想讓大家的眼睛太累。」此外,劉欣還選擇了簡單大氣的玉耳環和項鍊作為配飾。起初,她選擇的是珍珠耳環,但後來覺得玉更能代表中國文化,「中國有句古話『寧可玉碎,不可瓦全』,在中美貿易關係上,我們追求利益,但也要站著,不能坐著或者跪著,這是一個民族的氣節。不管美國人能讀懂多少,至少我把這個信號發出去了」。

對於這場「辯論」,劉欣從接受「挑戰」開始,就抱著從容淡定的心態。之前一天,她依然照常工作,早上8點30分,騎著自行車,戴著白色遮陽帽來上班。一天忙碌下來,晚上10點半才下班回家。第二天一早,劉欣精神飽滿地來到辦公室,化妝、更衣之後,她拿著紫砂杯子,喝了一口新泡的胖大海,微笑著步入演播室。整個過程,她幾乎都被攝像機、照相機「圍攻」,還有人問她:「欣姐,你做好準備了嗎?」劉欣坦然回答:「反正我大概知道我想說什麼,但具體的,到現場再看吧,想到哪兒說到哪兒,跟著感覺走,要是去背詞,那就沒意思了。」

正是有著這樣沉穩的心態,劉欣向觀眾展現了一個從容自信的東方女性形象,憑藉著流利精準的英語、縝密細緻的邏輯,短短17分鐘,劉欣贏得了全世界的掌聲。

31日早上8點,劉欣的父母就端著平板電腦,準備看女兒和翠西的直播。對於女兒的表現,老兩口感到很自豪:「她表現得如此淡定,是因為有一顆『大心臟』。」

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王守仁對劉欣的表現也是讚賞有加,為有如此出色的學生感到無比驕傲:「劉欣胸有成竹,從容應對,有理有據,同時又很有親和力,我們國家非常需要這樣的國際形象。」

面對大家的認可,劉欣很開心,但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反而比以前更加忙了——忙著工作、忙著學習、忙著育兒、忙著養花……這個似乎蘊藏著無數能量的女人,用積極向上的精神激勵著世人:「You can(你能)!」

文:啊窺

本文系《家庭》雜誌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改編,否則追究其法律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nAj_WwBJleJMoPMOp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