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茂林,巢湖市新四軍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
逢革命烈士王德保同志誕辰一百零五周年,應革命烈士後代和巢湖市新四軍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囑託,特撰文紀念革命烈士先輩王德保,並以此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為此我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走訪了好幾位王德保同志生前的戰友以及當地了解情況的抗戰老兵與群眾,獲得了一些有關王德保同志參加革命的經歷和革命鬥爭的事跡故事。現將相關情況介紹如下:
王德保,巢湖市銀屏鎮芙蓉行政村王家山(肖家嘴)自然村人,出生於1915年。父親王先龍,母親陳氏,他們夫婦共生了四個孩子,王德保排行老三,當時他們家境貧寒,一家人的生活來源主要靠房前屋後的石榴、柿子等山區傳統的水果為家庭主要收入。王德保早期上過兩年私塾,13歲開始給人家放牛,17歲當學徒學剃頭匠,出師後獨立以做剃頭手藝為業養家餬口。
1939年秋,中共地下黨員林岩、江洪濤夫婦受上級黨組織派遣來到了秀芙鄉陳家山口,以做生意為掩護秘密開展革命活動。不久中共巢無中心縣委也在秀芙鄉金家橋村成立,林岩任縣委書記,並在金家橋村開了一個澡堂子為掩護,作為地下黨開展革命工作的交通站。
在安下了巢無中心縣委機關一個月後,李德友同志經林岩夫婦的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時縣委有林岩、江文、刁筠壽、張世榮、胡昌耕、胡德榮、江洪濤、王訓友等,他們經常來陳家山口開會,隨後又成立了巢南區委。不久,在秀芙鄉由李德友介紹先後發展了陳立榜、陳立文、陳立堂、陳啟典、陳立勝、季學道、陳立義等入了黨,在陳家山口村建立了巢南第一個黨支部,李德友任支部書記,從此革命的火種在巢南陳家山口點燃,並逐步向周邊地區擴展。共產黨為了在無為、巢南地區進行游擊戰,相機進入含和南部開展宣傳,打擊當地漢奸、特務、惡霸地主、土匪等反動首要分子,擴大共產黨及其武裝的政治影響。巢無中心縣委採用公開的武裝鬥爭和秘密工作相結合的方法,來掩護黨的秘密工作的開展,從此巢南銀屏地區秀芙鄉成了皖中早期秘密活動的抗日根據地發源地之一,秀芙鄉陳家山口、金家橋村當時也成了巢無地區抗日臨時指揮中心。
為了及時了解和掌握敵情,傳遞情報,縣委派出了幾個得力的秘密交通員,建立了很多的情報站、聯絡站。和含巢無中心縣委通過秘密黨員沈克文、李德友等同志的聯繫,以縣委機關駐地金家橋為中心,在周圍的陳家山口、張家山、楊家山、申家山、徐家灣、周家店、周陳村、王家山頭、蘆塘壟、磨基墩、打鼓廟、清水塘、汪家井、莢家墩、小嶺拐、應家墩子、柴家村、張家碾、劉家灣、青苔弄等處,建立中藥鋪、小雜貨店、澡堂、茶館、學校等隱蔽點,作為各地幹部來往交通的立足點和情報、信件的聯絡點。巢無中心縣委的交通員有張永志、梅福祥和陳家山口村的陳立榜、陳立義、陳立建、陳立文,有些同志還兼任縣委的警衛工作。這些人對當時開展工作,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李德友是其中的骨幹力量。
王德保當時由於剃頭匠的職業原因,接觸到共產黨的縣委領導和秘密交通站人員以及地方多數群眾,黨組織並積極向他宣傳革命道理,提高他的思想覺悟。1940年春夏季由李德友介紹,王德保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後王德保遵守黨的紀律,嚴守秘密聽從黨的安排,積極向進步群眾開展抗日宣傳和情報傳遞工作,不久組織上安排他擔任銀屏區工人抗敵協會理事長。那時從秀芙的張家山到蘆塘壟和馬營窪一帶,十幾里路村子範圍內都是他剃頭服務的地帶,這樣他利用工作之便可以廣泛地聯繫群眾,並為黨的地下交通站傳遞情報。
1940年秋、冬季,王德保同志參加了巢南區委在大秀山懷汪家井舉辦的秘密黨員幹部培訓班。當時授課的有縣委領導林岩、刁筠壽、江洪濤、劉芳等,國民黨聯保主任陳天彪也參加教學授課任務(那是國共合作時期),參加培訓班學習的學員大都來自全區各地的進步青年,據參加培訓班學習的當事人金寬三(2014年去世)介紹,他記得的人有:應仁浩、應仁書、孫茂榜、陳曉峰、莢存滿、莢存樹、金寬三、莢存倉、王金寶、王德宏、王德保等一共三十多名學員,這期培訓班大約半年時間。學員結業後多數被安排擔任地方民主政府的鄉長、指導員、保長、辦事員等職務。金寬三被安排任秀麓保保長,有江干臣區長給他頒發了委任狀。
培訓班學習期滿後,王德保由組織上安排擔任秀芙鄉(指導員)書記,鄉長是聞德謙,後期是刁操德、任華、孫茂榜等,王德保任秀芙鄉書記職務一直到四五年北上。王德保在擔任秀芙鄉書記期間,為銀屏區抗日根據地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在動員進步青年參軍、支援巢南遊擊隊開展抗日鬥爭、護送上級首長到七師師部,組織秀芙鄉民兵維護根據地內的地方政府一方群眾平安、發展黨的組織等方面也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抗戰老兵聞德寬、老革命甘先余、王德宏以及陳銘等,當初都是由王德保介紹入黨參加革命的。
1945年七師北上前,王德保同志還參加瞭望城崗的戰鬥,他積極組織民兵擔架隊和後勤籌備支援工作,在這次戰鬥過程中負了傷。七師北上時,王德保請求組織上用擔架抬著,讓他回家看一下家人和孩子,這也成了他與家人的永別。隨即離開了家庭,跟隨北上大軍渡過巢湖——他們是此次新四軍北撤時的最後一支部隊。新四軍七師部隊先後經過肥東的西山驛、藕塘,來到定遠縣。七師的部隊進行整編時,王德保被編入20旅60團,後期又編入了解放軍6師第17旅51團,當時王德保在團部政治處任參謀幹事,51團副政委兼政治處主任丁繼哲對當時王德保的情況十分清楚。
王德保所在的部隊北撤後先後參加了棗莊、萊蕪、孟良崮等戰役,在此期間,王德保還參加了華東野戰軍舉辦的增干隊培訓班學習,由新四軍副軍長張雲逸、政委饒漱石給他們做動員報告。這次訓練班主要任務,是為南下配備地方幹部做準備,有的被先遣派往家鄉隱蔽做秘密工作,如楊傑、彭醒夢、陳建章等。直至1948年,中央軍委布置了《淮海戰役會戰》命令,六縱51團加入了阻擊黃維兵團逃跑的任務,在這次戰鬥中王德保不幸犧牲,年僅33歲。據王德保生前的戰友回憶,當時戰鬥十分慘烈,王德保被突圍的國民黨部隊打傷了腿部,沒有跟上撤退的部隊,他艱難地爬了幾條田埂還是被抓住了,人頭被掛在阜陽城的城門樓上。
今天撰寫此文,謹以表達大家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弘揚抗戰時期革命烈士們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同時也可讓後人重溫並銘記抗戰時期革命歷史,要年青一代倍加珍愛我們今天的和平時代與幸福生活。
最憶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