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歐洲:家裡有礦的西班牙被錢噎死了

2019-10-25     Vista看天下

撰文 | 張子宇

編輯 | 張 恆

現在形容一個人富有,常用「家裡有礦」這個比喻。對黃金時代的西班牙來說,這可不是比喻,而是現實。他們的礦也不是普通的煤礦鐵礦,而是銀礦。

在16世紀的世界,相比於黃金,白銀是最流行的貨幣。黃金太少,其數量不足以在市場上大規模流動,而銅幣的價值又太賤。只有銀幣,是當時世界最合適的通行貨幣。

正是在這段時期,就如同阿里巴巴口念「芝麻,開門吧」一樣。一座座美洲的巨大銀山,出現在西班牙人面前。

在16世紀到18世紀的200多年裡,白銀從西班牙統治下的美洲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西班牙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甚至成為歐洲最富的一個群體。

1675年,一位西班牙人阿方索·卡斯楚曾自誇說,整個世界都在為有錢的西班牙工作: 「讓倫敦滿意地生產纖維吧;讓荷蘭滿意地生產條紋布吧;讓佛羅倫斯滿意地生產衣服吧;讓西印度群島生產海狸皮和馱馬吧;讓米蘭滿意地生產織棉吧;讓義大利和弗蘭德斯生產它們的亞麻布吧,我們的資本會滿足它們的。惟一可以證明的是,所有的國家都在為馬德里訓練熟練工人,而馬德里是所有議會的女王,整個世界服侍她,而她無需為任何人服務。」

因暴富而異常驕傲的西班牙人沒想到的是,突然有礦最後竟引發了一個始料未及的後果,它非但沒有令西班牙持續富強,反而在經濟上摧毀了看上去無比強大的日不落帝國。

玻利維亞波托西一處銀礦。(@視覺中國 圖)

芝麻,開門吧


玻利維亞的波托西(Potosi),這裡曾經是印加帝國的一部分,海拔高達409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直到今天,這裡還可以看到一些個體的礦石開採者。1545年,這裡被發現儲量驚人的白銀。西班牙有諺語:「人生要有大價值,就成為一名波托西人吧。」波托西,成為當時世界的第一銀山。

財富就是這樣噴涌而出。一年之後,在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Zacatecas),另一個巨大銀山被發現。財富巨大,被認為實為天佑,西班牙人激動地把城市改名為「聖母的薩卡特卡斯」。

技術也在改變金銀的產量。在墨西哥,巴托洛梅 ·德 ·麥地那 (Bartolomé de Medina)引進了一種新的冶金技術「汞齊法」:先將水銀和礦石熔合,通過加熱混合物,待水銀蒸發後,得到純銀。1563年在秘魯的萬卡維利卡發現水銀礦藏。由此美洲貴金屬的產量得到突飛猛進的提高。

當金銀從墨西哥和秘魯產出以後,它們的下一站是浩瀚的大洋。西班牙有兩支固定船隊,在春夏兩季開往美洲,滿載黃金白銀返回歐洲。1520年,第一批金銀被運送到歐洲,只有148公斤,到1550年左右,每年從美洲流入西班牙的黃金有5500公斤,白銀24萬6000公斤。到1590年時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300萬公斤。1500-1800年,約有15萬噸白銀流出西屬美洲,占當時世界總產量的大約80%。

這真是無盡的財富。希臘神話中,一位叫做邁達斯的國王,渴望獲得點石成金的能力。西班牙的國王們,就是活著的邁達斯王。

南美洲玻利維亞波托西塞羅里科銀礦。154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這裡發現白銀後,此地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銀礦產地,鼎盛時期白銀產量占全球一半左右。(@視覺中國 圖)

回到當時的歐洲,你會看到這樣一幅畫卷。黃金白銀抵達西班牙,從加迪斯,塞維亞或里斯本(當時葡萄牙一度與西班牙合併)等港口卸下後,並不會在馬德里的皇宮裡停留太久。或重新上船,經海路,穿過英吉利海峽,前往西班牙統治下的安特衛普。

或走陸路,從加泰羅尼亞,穿越西班牙和法國的邊境,抵達義大利的熱那亞。從義大利會有兩種流向,一種是往北,經瑞士到達德國,最終抵達北歐,還有一種是經過地中海,向東前往鄂圖曼帝國的領地,又可能穿過中亞的群山峻岭和沙漠,抵達印度洋地區,最終的目的地,是絲綢之路的另一端,中國。

15—16世紀,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即使孤立在遠東的中國明朝與日本,也無法脫離這個世界經濟體的影響。

白銀可以用來支付各種東西,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北歐的毛織品,立陶宛的穀物,法國的奢侈品,還有德意志、義大利和尼德蘭僱傭兵的軍餉,加泰羅尼亞和熱那亞水手或船主的費用……

財富得來如此容易,以至於很多人都投入到這場挖礦的行動中。一個有趣的案例來自1515年,牙買加總督弗朗西斯科·德加拉伊也經不住誘惑,竟然拋棄了牙買加跑去挖礦了。

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對生產性工作再也提不起興趣。「今天,在基督教諸國中,西班牙人財富最多、收入最高。但是對奢華的熱衷和文明的舒適征服了他們。」1690年至1691年摩洛哥駐馬德里的一位大使寫道,「你很少發現西班牙人像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熱那亞人那樣為從事商業奔走海外。類似地,這個國家蔑視社會下層和普通民眾從事的手工藝行業,它自視比其他基督教國家高出一等。」

甚至,西班牙的很多供應商接到訂單後,幾年都無法交貨,於是只能從其他國家購買商品,貼牌出售。雖然西班牙靠著自己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殖民地網絡,名義上壟斷了全球貿易,但其實,法國人、英國人、荷蘭人的商品,只要打上西班牙的商標,就可以進入到這個貿易體系里。《美洲金銀和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認為,直至18世紀初,西班牙人始終都在扮演著外國人的委託交易商的角色。腓力二世時期(1555-1598),美洲殖民地進口的商品中有十分之九都來自它與西班牙以外的西歐國家之間的貿易。西班牙從美洲開採的金銀,就這樣流入了其他國家商人的腰包。

充斥著loser的國家


另一個難以預料的後果是,白銀的世界之旅還引發了一次跨度200年的通貨膨脹。從英國的布里斯托到遙遠的中國寧波,市場上突然有了如此之多的白銀,物價隨之暴漲。200年里,物價差不多翻了6倍。以至於有了一個專門的歷史學名詞來形容這個現象:「價格革命」。

儘管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通貨膨脹只是小兒科罷了。美國在100年內通貨膨脹超過10000%,2018年1美元的購買力僅相當於1918年的1美分。但是美國的經濟並沒有什麼問題,也沒有受損。甚至很多國家還希望提高通脹水平——如日本。安倍經濟學希望能將通脹水平提高到2%。

但當時,人們並不具備現代國家宏觀貨幣政策的知識和經驗。這場價格革命,深刻改變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

那些生產者們,無論是義大利的絲綢商,荷蘭的毛織品工廠,法國的奢侈品工匠等,都在這次白銀外溢中暴富。還有東歐的大農奴主們,因為能夠生產大量的穀物賣給西歐人而發了大財。

2015年2月4日,墨西哥鑄幣廠鑄造的銀塊。(@視覺中國 圖)

即使在遙遠的中國也是如此,1570年,西班牙統治下的墨西哥,白銀與黃金比為12:1,在中國則為4:1。翻譯一下就是,白銀一旦進入中國市場,其購買力立即上升三倍。中國商人歡呼美洲的白銀流入,而馬尼拉的西班牙人則驚呼:「中國的東西便宜得像免費給一樣 !」

另一方面,可以想像那些依靠固定年金、租金或工資的貴族、教士以及普通中下層平民們,卻因為物價的暴漲而變得一貧如洗。這其中,以農民和《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這樣的退伍軍人為代表。

西班牙缺乏工商業資產階級或市民,在農民和封建領主(貴族)之間缺少一個中間階層。鄉村人口占西班牙總人口約80%,構成最廣泛的社會階層,他們中絕大多數處於領主管轄範圍內,因而在經濟方面依賴於世俗及宗教領主。可想而知,這個群體對通脹缺乏抵抗能力。正是在這場大通脹中,西班牙國內開始出現各種loser。

「hidalgo」(伊達爾戈),即騎士,可以理解為小貴族,是西班牙立國的核心。正是依靠成千上萬虔誠的「伊達爾戈」們,西班牙才擊敗了統治伊比利亞半島幾百年的穆斯林摩爾人,完成了收復失地運動。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就是一個典型的hidalgo。而這個群體在大通脹中損失最慘重。

最富有的國王們,最貧窮的國王們


當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人民變得貧窮時,統治者也不會好過。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肯定不會料到,自己金庫會如此脆弱。西班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世界性海洋帝國。為了維持這樣的地位,其付出了高昂的代價。1557年,西班牙和法國在聖康坦爆發大戰,西班牙大獲全勝。查理五世向前線的將士賀喜。然而他的一位兒子回復,「我需要更多的錢。」

這位王子在前一年也就是1556年繼承王位,他就是以「伊莉莎白女王背景板」著稱的腓力二世。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這對父子性格迥異。查理五世出身在低地國家的根特(今屬比利時),並不會說西班牙語,身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西班牙國王」兩個職務,兼顧北歐和南歐的利益。而腓力二世則很少離開西班牙,是一位雍正或崇禎式的統治者,事必躬親,一年處理10萬份文件。和喜歡在歐洲到處走的父親不同,他長期呆在陰鬱的艾斯克利爾修道院(Escorial),身著黑色衣袍,如同一位天主教教士。

腓力二世,這位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君主之一,只在乎保衛天主教世界,心懷宗教慈悲與英雄情結,是一位騎士君主,也是一位教士君主。

但正如他所說的,「我分不清怎樣的財務帳冊或會計報表是優良的,怎樣又是拙劣的。而且我並不打算為了理解我現在不懂,而且未來永遠也搞不懂的東西想破腦袋。」

腓力二世不善於理財,西班牙可能沒有國王善於理財。

帳弄不清楚,仗又打得如此多,特別是與尼德蘭的八十年戰爭。尼德蘭(包括今天的荷蘭與比利時),是當時西班牙最富庶的省份,貢獻了40%的稅收。腓力二世肯定不能允許西班牙失去尼德蘭,但富裕又信仰新教的尼德蘭人民已經無法忍受西班牙的統治。尼德蘭人造反,西班牙人鎮壓。維持在尼德蘭作戰的軍隊需要1100萬杜卡特銀幣。這是什麼概念?西班牙一年的收入大概也就是500-600萬杜卡特銀幣。

2010年5月11日,玻利維亞波托西一名礦工展示礦場的銀礦。(@視覺中國 圖)

除此之外,維持在地中海的艦隊需要錢,遠征北非的穆斯林需要錢,在義大利與法國作戰需要錢,建立討伐英國的無敵艦隊需要錢。保護從美洲運銀的船隊需要錢……1571年,西班牙將領唐·胡安取得了勒班托海戰的勝利,在戰鬥中,塞萬提斯失去了他的左手,這是基督教世界對伊斯蘭世界最大的海上勝利,然後這支艦隊的消耗也徹底透支了國王的財富。

花錢的事如此多,在大通脹下,消耗的銀幣遠遠超越了西班牙國王的徵稅能力,也超越美洲銀礦的開採能力。這是一種惡性循環:越多的金銀流入歐洲,物價就變得越昂貴,西班牙的支出就會越高,國王的欠債就會越多。

歷史學家菲利普·路易斯·馬丁斯寫道:「戰爭消耗了西班牙大量的資源,這些資本通常是用來發展的,這就打斷了其朝積極方向演變的進程……國債的成倍增長抑制了發展……就西班牙來說,戰爭對其經濟進程有著決定性影響。」

西班牙的國王們做出了兩個選擇,首先是賣。也就是賣官鬻爵。1543年到1584年,在卡斯蒂亞,有2928個市議員爵位被鬻賣。到17世紀初,國外開始賣掉城鎮權,還有所謂的附庸出售(sale of vassals,在歐洲的封建體制下,附庸需要向上一級的領主效忠,包括提供財務和人身上的支持,比如納稅和打仗)。在卡斯蒂亞,差不多有20萬附庸(約占當地人口的4%)被出售給歐洲其他的封建領主。

賣官鬻爵對中央管制的能力當然是一種傷害,當英國、法國和俄國的統治者都在加強中央集權時,在西班牙,王權越來越變成一種橡皮圖章。

還有就是乾脆賴帳。腓力二世曾四次停止向債權人償付債務,這導致了富格爾(Fugger)家族的破產。這個德國的金融家族本是美迪奇家族以後對歐洲影響最大的金融家族。但由於西班牙王室無力償還欠款,又因為白銀溢出導致這個家族在德國南部擁有的銀礦不再值錢,而於1607年正式破產。

最後王室也破產了。1557年、1575年和1598年,擁有世界最大銀礦的腓力二世先後三次宣布破產。1598年,腓力二世去世了,負債高達7300萬。西班牙哪怕不吃不喝,還債也需要15年。這個爛攤子在他兒子那裡沒有好轉,戰爭依然在不斷進行,1618年三十年戰爭爆發。1634年,西班牙超過93%的開支被用於對外政策上。

16-17世紀的西班牙是有兩個面向的。在A面,此時西班牙流光溢彩,武力昌盛,奢華的圍獵和宮廷娛樂,傑出的文學大師與畫家,「在我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查理五世語),這個時期被稱為「黃金時代」(Siglo de Oro)。然而這又是一幅諷刺的畫卷,黃金時代的B面,只是一段落日餘暉,塞萬提斯的筆下,貴族慵懶,農民愚蠢不堪。金銀將西班牙文明襯托到一個巔峰的高度,然而金銀也摧毀了西班牙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平衡。

和神話中的邁達斯國王最終因為點金術而餓死一樣,在美洲奴隸累累白骨之上開採出的白銀,也終結了由伊莎貝拉女王,哥倫布,貢薩洛·費爾南德斯,唐·胡安等雄主豪傑開創的這段傳奇時代。

正如西班牙將領唐·胡安在勒班托海戰後望著大洋上的烈火與浮屍感慨道:「我的時間花在了建造空中樓閣上。但最後,所有的樓閣,和我自己,都隨風消散。」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fJ0Am4BMH2_cNUgHv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