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炒鞋」能暴富?別再天真了

2019-10-23   珠江頻道

「炒鞋」成熱潮?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於近日發布《警惕「炒鞋」熱潮 防範金融風險》的金融簡報。簡報指出,近期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台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各義務機構應高度關注,採取有效措施切實防範此類風險。

2019年以來,炒鞋已經開始「出圈」,不僅衍生出K線圖、「雲炒鞋」以及「鞋期貨」,而且因為可觀的轉手利潤,成為不少大學生的謀財之道。

「炒鞋」真的可以暴富?

「如今,球鞋已經成了『發橫財』的代名詞。」有學生表示,因為它不需要你投入成本和精力,只需要在家躺著動動手指就可以得到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

現在大部分人只關注球鞋貴不貴,而不關注球鞋背後的故事,這使不少真正的球鞋愛好者「很受傷」,大部分球鞋愛好者已經無能為力,只能「望鞋興嘆」。

有業內人士表示,「炒鞋」行為實際上是將數字貨幣幣圈的浮躁、割韭菜之風引入心智尚未成熟、缺乏金融風控意識的95、00後群體之中,把鞋圈當成「韭菜園」,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不利於行業長期發展。

鑒鞋師是鞋圈交易中的一環,他們中不少人認為,很多原先在炒房、炒幣行業的人也開始進到炒鞋領域,成為上游的大鞋販子。資金盤越大就越能接觸到更上游的經銷商直接拿貨,利潤也越高。

他們可以通過大量囤貨、形成壟斷、哄抬價格、「割韭菜」的方式形成「殺豬盤」,小販子或者散戶就成了「活韭菜」,而其中不乏還得問家裡拿零花錢的學生群體。

而在這些環節中也想分一杯羹、給「韭菜」更沉重打擊的還有制假商家。5元的鑑定費,讓不少鑒鞋師覺得這個職業「很卑微」,但鑒真責任卻很大。

「在一次鑑定過程中,有一款鞋做工簡直以假亂真,差點就看錯了。」鑒鞋師表示,「過程中也發現部分仿冒鞋,所以我認為把鞋子作為投資物還需謹慎。」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球鞋交易平台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業內人士表示,一些平台用K線圖、「雲炒鞋」等炒作手法推出一些類金融產品引爆市場,以爭奪賣家資源刷數據,進而為進一步融資做準備。

此外,部分媒體過於關注炒鞋「暴富」的極端個案報道,更是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

「炒鞋」背後存在巨大安全隱患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的簡報顯示,「炒鞋」行業背後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值得警惕。

值得關注的問題包括

1

「炒鞋」交易呈現證券化趨勢,日交易量巨大。

上海市律師協會金融工具業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朱峰表示,交易平台進行「炒鞋」的行為模式已經和證券市場的交易模式極其類似。目前各「炒鞋」平台還遊走在黑與白的邊緣,尚待監管部門給予更明確的規範與指引。

2

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槓桿服務,槓桿資金入場助長了金融風險。

「在逐利的貪婪下,部分消費者使用消費貸越來越不理智,一旦『炒鞋』失利,貸款逾期歸還,最終可能會影響個人徵信記錄。對金融機構來說也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壞帳,需要引起足夠重視。」朱峰說。

3

操作黑箱化,平台或個人一旦「跑路」,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

成都鞋圈綽號「劉餅乾」的「大佬」鞋商在2019年7月轟然倒下,被警方刑拘,涉案上千萬元。不少交了錢等待從「劉餅乾」處拿貨的鞋販,都曾想憑藉炒鞋「一夜暴富」,卻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某些平台的運作模式類似於期權交易,而這類金融業務需要批准,可能涉嫌非法經營。」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劉憲權表示,此類行為也可能為某些違法犯罪行為(比如洗錢)創造條件。

「應該回歸到潮流文化的初心,通過打造良性的產業生態鏈,來促進潮流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朱峰表示,「鞋穿不炒」仍然任重而道遠,相關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應對一些「炒鞋」的投機行為進行監管。

更多投資熱點,敬請關注珠江頻道周一至周五晚17點36分《今日財經》。

編輯 | 小柯

廣東電視珠江頻道

微信公眾號

GDTVZJPD2013

微博@珠江頻道

給珠珠加雞腿,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