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提前結束,是因為有兩個大國在最後階段介入了,1945年美蘇從東西兩個方面在歐洲會師,結束了法西斯的統治,此時地球上就剩下這兩個最強的國家,可是美蘇之間卻沒有爆發一決勝負的戰爭,只是瓜分了歐洲的利益然後形成日後的冷戰格局。意識形態的衝突到今天仍然有市場,就更別提那個時代了,美國讎視蘇聯之心早而有之,1922年蘇聯成立,到了1933年美國在經濟危機與國際形勢異變的雙重因素影響下才被迫承認蘇聯,而在此期間歐洲各國早已與蘇聯建立了外交關係。
既然如此,當時擁有100艘航母以及上萬架轟炸機,而且還率先研發出用於實戰原子彈的美國,為什麼不順便把蘇聯也消滅掉呢?
先說一下原子彈,美國在日本國土上投放了兩顆4萬噸級的原子彈,造成了數十萬人死亡,瞬間轟平了兩個城市,這些恐怖的數據是非常具有威懾力的,但是美國卻不可能用原子彈來對付蘇聯。原因有兩個,一是當時美國的原子彈只生產了三顆,一顆在核試驗中用掉了,還有兩顆拿去轟日本了,而分離出足夠的高濃度軸才能製造新的原子彈,這需要大量的經費與時間。而蘇聯是一個擁有二千萬平方公里體量的大國,需要多少原子彈才能征服它還是個未知數。二是當年原子彈只有一種投放方式,那就是用轟炸機。日本與蘇聯情況大不相同,日本挨原子彈之前是經過美聯軍輪番轟炸的,防空系統幾乎就相當於無,而蘇聯卻是相反,因此美軍戰機根本就不可能深入蘇聯領空,更別提從容找到目標並扔下原子彈了。
在那個時代,原子彈在體量相當的、防空體系完整的大國之間只是一個威懾,並不是最有效的武器。後來,蘇聯在四年後也研製出了原子彈,把這個潛在的威脅也消滅掉了。美國在被日本偷襲之前,一直躲在自己的大陸實行孤立主義政策,也就是光賣武器彈藥而不捲入戰爭,最後還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坐上了世界金融盟主的交椅。如果改變初衷為了消滅蘇聯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不但之前好不容易掙下的家產會被消耗一空,還會淪落到與歐洲一樣成為廢墟的下場。畢竟打仗不是為打而打,根底里還是為了利益,資本家財閥把控的美國最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因此也不可能做這種虧本的生意。
在地理上,美蘇兩國隔著一個大洋,無論誰進攻誰都要千里迢迢把陸軍運到對方的國土上,這在戰爭中已經犯了勞師遠征的大忌,另外,美國雖然擁有最強的空軍和海軍,但是在陸軍力量上不及蘇聯的十分之一,即使把所有的美軍運到蘇聯戰場都打不過1300多萬的蘇聯紅軍。當時美軍在攻克柏林的戰役中就見識過蘇聯鋼鐵洪流的威力,此時的蘇聯紅軍已不是1941年被德軍欺負的蘇軍了。而蘇聯也見識到了美國空軍的強大,1948年蘇軍對柏林水陸交通進行全面封鎖以迫使美國屈服,但美軍出動了800多架重型運輸機不停向柏林空投物資化解了危機。兩國不是沒有試探之舉,而是心存忌憚不敢輕舉妄動。
最早與蘇聯交過手的日軍將領總結稱,日軍在蘇軍面前討不到便宜,是因為蘇聯面積大、軍隊戰鬥力又強,而且地理位置極北,氣候條件就是個要命的障礙。二戰後,蒙哥馬利對英軍有句警言是這麼說的,"戰爭的第一規則就是:永遠都不要向蘇聯進軍"。雖然英軍從沒機會進攻過蘇聯,以後也沒能力進攻蘇聯,但是蒙哥馬利看到了強如拿破崙與希特勒這樣的一人,在軍力最強大的時候進攻蘇聯都遭到了同樣悲慘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