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二次出兵朝鮮,主戰主和兩派朝鮮大臣,誰的做法是對的?

2019-10-28     杯酒品歷史

前幾天看了一部韓國歷史電影《南漢山城》,電影講述後金第二次出兵朝鮮,也就是丙子戰爭期間,朝鮮仁祖與大臣們被清軍圍困在南漢山城數月,最後,仁祖出城,前往漢江東岸的三田渡清營向清太宗投降,史稱丁丑下城。

這部《南漢山城》主要就是圍城期間,朝鮮大臣分裂成主戰和主和兩派,對於是否要像清朝低頭,爭吵不休,也因猶豫不決,讓情勢不斷惡化。在圍城中,有著尸位素餐的高官、趨炎附勢的官員、克盡職責的武將、一心捍衛家人的平民,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的立場,也不斷交錯與衝突,這使得整個劇情不是只有枯燥的圍城戰爭。

在其中,衝突最大的,分別是主和派與主戰派。主和派以大臣吏判崔明吉為主,他主張忍辱負重,保全國家社稷為首要,對於清軍的要求應盡力滿足。但崔明吉此舉卻被認為是叛國,朝臣們認為,朝鮮有著悠久的文化與歷史,對不能向只是野蠻民族的清軍低頭,宗主國只能是明朝。主張寧可犧牲性命也要抗戰到底。

就這樣,主和派的崔明吉被孤立、被羞辱,甚至揚言要殺之以謝天下。

相對崔明吉的主和,主戰派的代表是禮判金相憲。金相憲意志堅定,廉潔自律,他始終相信,保持國家尊嚴,維護民族自尊心,才是最為重要的。因此堅決反對向清軍低頭,主張要戰至最後一刻。

電影最後,因為朝鮮和清朝的軍力落差懸殊,眼看南漢山城即將陷落,一心求活的朝鮮仁祖,終於不在乎尊嚴,開城投降。但此時,清太宗已經不需要留任何顏面給朝鮮,朝鮮只能屈辱的投降。

看完电影後會讓人思考,所謂著忠應該是什麼?如果說主和派的崔明吉看似賣國卻是在救國,那看似救國的的金相憲卻讓國家幾乎滅亡。並且他發誓效忠的君王仁祖,也因錯失投降時機,最後失去了所有一國之主的尊嚴,向清太宗跪地乞活,這樣還是真正的愛國嗎?

再進一步思考,在現實的面前,是要務實的低頭乞活比較重要?還是保持信念,尊嚴戰到最後一刻才是對的?朝鮮一直活在各強權之間,又缺乏足夠的力量自立。所以長期以來,有著事大的傳統,中國強則服從中國,蒙古強則服從蒙古,電影《南漢山城》描述的丙子戰爭,只是又一次的事大。

或許正是這種長期複雜的歷史,使得南韓電影,能夠深刻的表達出其中的掙扎與無奈。筆者很推薦大家看這部電影,不僅寫實,也反映了南韓難以言喻的歷史情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xVPFW4BMH2_cNUgi2K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