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淡漠名利
在王安石當上宰相,主持變法以前,他其實不太想當官。
對於年少喪父,青春期便扛起家計的王安石來說,只是為了養家餬口才去考公務員,既然考上了,那便達到目的了,可以奉養奶奶,照顧妻兒,若是為了官位而離家臨京,豈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更何況,要服務人民的話,在地方上也能做到。的確,王安石在地方當官的時候,曾經推行水利工程,又小範圍試驗他的新政,成績顯著,效果良好。之後又有幾次升遷的機會,王安石仍舊都以家庭為由而推拒了。
青年才俊因為愛家,而堅持不到京城就任,這是所有人最一開始接觸到的王安石。
二、變法圖強
時間來到神宗年間,熙寧變法轟轟烈烈地展開,眾人紛紛罵王安石,說他是奸臣、小人、專制、強橫,面對謾罵,王安石堅守初衷,他的改革政策沒有錯誤,他的理念並沒有缺失。
這種堅持似乎有些固執,但後世許多研究證明了,王安石變法的確有資格傲視中國中世紀的宋朝思想。王安石變法以經濟、軍事與教育為重心分別展開,而這些概念裡頭都包含了現代才可見的超時代概念。
先說說錢的部分,首先設立的制置三司條例司類似於現代的財政部,把財政部獨立出來,並賦予較高的行政優先程序,可是史無前例的創舉;青苗法、市易法類似近代的銀行雛型;免役法就是現代的所得稅;方田均稅法可以說是土地稅的概念。
再來說說打仗的部分,保甲法類似現代的民兵制度;置將法相當於現代士官制度;軍器監法讓宋朝有了集中式生產的專業兵工廠。
科舉的部分在 20 世紀初被整個廢掉了,但是他改革的貢舉法影響了明清兩朝的科舉制度,讓讀書人終於不用再考試的時候即興發揮,當場七步成詩,而是有了參考書可以在家苦讀,成功的把整本書背起來,就可以平步青雲,過上好日子,雖然這種考試方式也有它的缺點,但至少使教育成為可以讓平民翻身的工具。
變法的條令政策對於一千年以前的宋朝是不可能的任務,到了現代回頭探查,卻是那樣熟悉又親切,這樣跨越時代的王安石,只有我們才能看到。
三、默默堅守
不受時代支持的變法行動在王安石請辭宰相之後落幕了,此時的他年過半百,送走了唯一的兒子,隱居在鐘山。這段時間,大宋朝幾乎沒有王安石的消息,史書最後描述他的一幕,是他死亡的樣子,只有簡單的幾個字,時間、狀態死亡、享年、國家最後贈與他的榮譽名號,僅此而已。
談論王安石的時候,說平順也對,說大起大落也對;說這個人經世治國也對,說這個人禍國殃民也對,問題在於從哪個角度看?
王安石沒看過現代金融制度,沒被當代兵役制折磨過,也不知道只是改了一下考試製度就可以對後世產生巨大的影響。
他這一生只是一直不停地做他認為正確的事情。
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王安石,如果可以,也該讓他看看我們這個時代,有一段相當呼應他的話,來自於電影《美國隊長三:英雄內戰》,那段話是這麼說的:
在該讓步的時候讓步,不能讓步的時候堅決不讓。就算所有人都告訴你錯的事情是對的,所有人都要你讓開,你也要像棵樹一樣牢牢堅守,然後看著他們的眼睛說:你讓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s3lVnEBiuFnsJQVknH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