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和同事去西藏阿里踩線
發現了一個非常「魔幻」的現象
明明是一個藏族人
卻滿口「巴適、要得、撒子嘛」濃濃的四川口音
十多天下來
沒學會一句藏語,倒學會了一口四川話
新浪微博財迷婆婆
據說在西藏
除了藏族同胞之間交流用藏語外
四川話已經成了西藏人們普遍使用的「方言」
新浪微博財迷婆婆
這真不是誇張
拿拉薩的外來人口來說,除去遊客
剩下的基本都是四川人
你很難統計有多少四川人在西藏打拚
西藏的川菜館和山邊的氂牛一樣多
很多人到了拉薩,都會把吃藏餐放在首位。
第一天基本都是滿懷新鮮地到光明港瓊吃碗藏面喝杯甜茶,到八廓街轉一下午喝幾杯氂牛酸奶,再到瑪吉阿米寫幾句留言,感覺相當完美。
結果到第二天,就會發現還是川菜過癮,包括青旅里老練的藏漂都會向你安利一連串好吃的川菜館,並極其熱情地告知你每家店的招牌。
拉薩市區的川菜館子
所以從西藏回來後,老有想去西藏的朋友讓推薦好吃的藏餐,我每次都無比鬱悶地說:在西藏只能靠川菜續命,進門先問老闆要碟泡菜才是活下去的關鍵。
你要說在拉薩市裡吃川菜容易,那到小鎮小村怎麼辦?
沒關係,勤勞的四川人,他們可以把餐館開遍一切不可能的角落。
納木錯邊上的川菜館子
從繁華的拉薩到荒涼的雙湖,西藏到處都有四川飯館,大一點的店內數十個服務員,清一色都是風風火火的四川女人。
岡仁波齊腳下塔欽川北飯店
尤其是川藏線上的館子,布滿沿途,儘管這一路你會吃到一萬種口味的宮爆雞丁和酸辣土豆絲,但都架不住它們的美味啊!
塔欽川北飯店的川菜 橋豆
四川人是出了名的愛吃辣,嗜辣的飲食習慣久而久之也「傳染」了西藏人。街面上的炸土豆、涼粉......都是密密地裹著一層辣椒。
拉薩夜市,請注意那一小盤折耳根 橋豆
姐妹土豆 醍醐
拉薩的四川人家裡每家都有一台機麻
在拉薩務工的四川老鄉大多住在房價便宜的老生活區,平時很少逛街,除了生活必需品,不怎麼買東西,也沒有其它娛樂活動,只有麻將。
這個從小耳濡目染,可以說與生俱來的娛樂活動,跟隨著他們,翻山越嶺,成為了異鄉生活的一種調劑。
況且,在那樣的生活區開店,大都是通過朋友親戚介紹來的四川老鄉。
川人愛扎堆,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玩當然也在一起。搓麻將這項活動又磨時間又磨嘴皮子,簡直「樂不思蜀」。
走進一家賣小食品的店子,店內空間不大,卻圍著好幾個人,進去一看,「二筒,碰撒!」,一桌川麻激戰正酣。
西藏麻將牌
川麻到底有多強大,這麼說吧,在阿里地區普蘭縣的中尼邊界上,隨著邊境貿易的長期開展,四川麻將也逐漸成了隔壁尼泊爾人的日常休閒活動。
尼泊爾市場上的麻將骰子
四川人都來了西藏
除了川菜館子裡的四川人,你會發現在西藏遇到的計程車司機、首飾老闆、導遊......十有八九都是四川人。
西藏運輸費高,進來的日用品普遍賣得比內地貴,但由於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裡生活了下來,消費需求還是很大的。
因此這些小店主也不需要想著如何銷售,平時只要守著店子,收益就挺可觀。
一部分已定居在西藏的四川人還會介紹老鄉來承包暖氣工程、建築工程、修路工程等。
而這一切都和
早年十八軍進藏以及川藏相鄰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1950-1951年
為了祖國的統一和人民的解放
一支近萬人的部隊用了一年半的時間
完成了從四川到西藏前所未有的行軍
這支部隊,就是十八軍
在解放前,這片區域一條公路都沒有
十八軍翻山趟河硬生生開出一條血路——
西藏第一條公路由雅安到拉薩
稱為「康藏公路」
(當時雅安為西康省會,後西康撤省,康藏公路改稱川藏公路)
到了西藏後原本計劃是實行
「三年一換」「六年一換」的輪換制度
可十八軍一次次放棄了短期輪換,選擇了長期堅守
這一批戰士就這樣留在西藏、建設西藏......
他們就是我們常說的「老西藏」
路打通了,新的四川人
和「老西藏」一樣帶著巴蜀盆地的闖勁
又陸陸續續來到了這個高寒缺氧的高原
繼續建設著這個地方
人人都知常年生活在高原的人壽命會縮短
卻沒有人願意離開
我想,紮根在西藏的四川人
一定是真的熱愛這片土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