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大決戰為什麼最終發生在上黨地區?趙國接收上黨真有錯麼?

2020-06-24     微存在

原標題:秦趙大決戰為什麼最終發生在上黨地區?趙國接收上黨真有錯麼?

秦趙大決戰5:上黨上黨

秦國要想一統六合,就要首先打通東出通道。

這是個軍事地理問題。在冷兵器時代,軍事地理最重要的呈現是自然山水分布,尤其是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山大川,便是天然區隔和分水嶺。這些重大地理節點,對於防守方是重要屏障,對於進攻方則是必須要逾越的障礙,由此它們自然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自古以來的重大戰爭,都是發生在這些重要地理節點上,這是地理因素決定的軍事規律。而這些節點經過激烈爭奪的最終歸屬,也將基本宣告戰爭雙方的勝負。

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大棋盤上,這些節點的分布大致是這樣的:

中國山脈分布圖

中國當然幅員遼闊,但中國歷史的「源頭」和中心是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黃河沿線為主的這塊土地,其它如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北平原等都是秦漢以後漸次開發的,尤其是在先秦時代,戰國七雄除了秦楚,基本都分布在華北中原,秦國要東出,它要逾越的重大地理節點有哪些,這張圖可謂一目了然。

事實上,縱觀春秋戰國歷史,秦國的東出通道主要有三條,秦國的戰史便是打通這三條通道的歷史進程。

秦國東出三通道,感謝地圖帝

最重要的是位於最中間的「崤函通道」,它的實質其實是橫跨秦嶺這一堪稱中國南北分界的巨大山脈。如果從秦穆公時代算起,秦國打通崤函通道花了幾乎三個半世紀,即使是從秦獻公「三戰河西」開始算,秦國也花了60年的時間(前370-前308年)。

這是秦國的「歷史夢想」,也是秦國能夠直面韓魏乃至周王室的戰略通道,宜陽之戰在秦國戰史上的重要地位由此得以凸顯。

第二個通道是通往楚國的通道,原本秦國進攻楚國只能經由武關方向,但這條通道不僅轉運困難,還有隨時被韓魏切斷後路的風險,由此戰略家司馬錯力主吞併巴蜀,並極富遠見地提出「得蜀即得楚」的以迂為直的戰略創想,開設「長江漢水通道」。

為此,秦國花了將近40年的時間(前316-前279年),終於打通並由此重創楚國。

第三個通道位於北側,便是「太行通道」,即通往趙國的通道,橫亘在這條通道上的最大節點,便是有「天下之脊」之稱的太行山脈。

先說下太行山脈為什麼叫「天下之脊」。所謂「脊」,是脊柱、脊梁骨的意思,不僅位於人體中間而且承擔人體主要重量。

表面看起來,太行山脈位於中國地圖的東部而非中心,但這是現代中國,正如前面所說,先秦乃至隋唐之前,中國的「中心」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這一塊,而太行山脈,恰恰位於這兩大原野的中間,就像是一根脊柱挺起、銜接左右兩塊。

而太行山脈南北縱橫,連接今天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四省地,從幽燕之地直抵黃河之濱,素稱「八百里太行」,如果說秦嶺(+淮河)是中國公認的南北分界限,那麼太行山脈就是中國的東西分界。

由此我們就可以輕鬆明白,站在前270年的這個歷史關鍵節點,當世只有趙國可以抗衡秦國的時候,打通「太行通道」就成了秦國必然要解決的問題。

很多人可能會想到,秦國不是可以繞過太行山脈這一天然障礙麼?比如從韓魏北上進攻趙國如何?

應該說這個看法頗有見地。事實上,在穰侯當時的戰略主張中就包含這層意思。穰侯也包括白起,一直都是秦國內部堅決的攻打三晉派,其中穰侯屢屢進攻魏國、白起在前283-前280年也曾多次攻打趙國,如果可以先打趙國,在他們而言肯定是首選項。

但華陽之戰以後,他們都將戰略方向首先定在齊國,這裡面或許有穰侯的私心,也可能因為齊國相對趙國是軟柿子,先弱後強比較穩妥,但更不容迴避的原因則是,他們應該是對在太行山脈和趙國決戰信心不足。

一來趙國實力不容小覷,二來又有太行山脈的險峻地形加成,尤其是白起,他之前多次在這一地區征戰,對於地形極為熟悉,自然明白個中難度。所以他也支持穰侯的戰略主張,先齊後趙,曲線決戰,拿下或者制服齊國後從東部進攻趙國,在平原上決戰,也不失為一個辦法。

然而,這顯然違背了「遠交近攻」的規律,事實上也極難實現。因為陶邑遠離秦國本土,又處于山東各國的環伺之下,不僅後勤難度巨大,也有隨時陷入被群毆的戰略風險,這個曲線戰略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尤其是真到了秦趙生死對決的關鍵時刻,秦國立足陶邑、「四面漏風」的戰略布局態勢(可以參考馬陵之戰前後的魏國),就算齊魏韓楚都已被打服,也會衍生趁火打劫的心思,這是註定不以秦國意志為轉移的。

實際歷史中,穰侯的這個戰略主張也沒有實施多久就出了問題,秦國終究還是和趙國先開戰並遭受閼與之戰的大敗。這個事情的確是偶然,但戰略方向的錯誤肯定會導致問題而且是大問題,只是時間早晚,暴露的早反而對秦國是好事。

閼與之戰的重大影響不僅是穰侯開始失勢、范睢上位,秦國走上「遠交近攻」的正確軌道,同時也警醒秦國,要想一統六合,根本沒有捷徑可走,所有要打通的通道,都必須要付出真正的努力,「偷懶」不得也繞不過去。

由此秦國矯正戰略、開始新的征程——打通「太行通道」,與趙國決戰。

我們來看看這十年的大致進程。

前269年,秦趙閼與之戰,秦國遭受大敗。之後的「幾之戰」,趙國名將廉頗再敗秦軍。秦國被接連兩番修理,徹底沒了脾氣,不敢再在太行山脈同趙國開戰,只能退而求其次、曲線進攻。

國際輿論一時為之轉向,尤其是山東六國一向仇恨秦國,全都為此拍手稱快。最突出的表現是,韓國這個一貫的牆頭草,應該就是在此戰之後疏遠秦國,開始抱趙國的大腿。

前268年,穰侯因承擔閼與之戰等戰事失利的責任而逐漸失勢,范睢開始用事,「遠交近攻」策略走上前台,韓魏成為最先被開刀的國家。秦國首先進攻魏國,攻占懷地。前266年,秦國繼續進攻魏國,攻占刑丘。

這兩個地方都位於太行山脈南麓、韓魏交界,秦國的戰略目的很明顯,既然太行山脈中北段趙國一線不好突破,那就從最南端韓魏這個相對薄弱的環節打開缺口,分割韓國、驅逐魏國,清掃外圍,從頭開打「太行通道」,了解了這一點,就能明白秦國接下來一系列的戰爭動作的實質追求。

這裡多說一點,前266年應該是這一歷史階段的重大轉折點。

這一年,宣太后和穰侯為首的「四貴」徹底出局,秦昭襄王加強了君主集權,范睢「遠交近攻」主張也成為秦國真正國策。同時,趙國卻失去了趙惠文王這一在位30年的一代明君,年輕的趙孝成王繼位。此長彼消,歷史的天平無疑在向秦國傾斜。

前265年,秦國因喪伐趙,攻占三城,趙國觸龍說趙太后,小兒子為質齊國搬來救兵,秦國發現時機仍不成熟,很快撤軍。這次嘗試又是淺嘗輒止,只能繼續之前的戰略方向。

前264年,白起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這是對韓國的另一次重創,從此韓國基本失去軍事實力。

前263年,白起伐韓,取南陽;攻太行道,絕之。

這裡出現的「南陽」,並非後世諸葛亮早年「躬耕」的那個荊州之地,這是個同名的誤會。春秋戰國時代的南陽,其實是周王室或者晉國(三晉)的叫法,是指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又稱河內的這塊地區。

白起將目光放在這裡,顯然不僅僅是懲罰韓國,他的目標其實是太行道,即占據整個太行山脈的最南端,切斷韓魏同趙國在「太行通道」的相互聯繫。

果然在下一年即前262年,白起就使出了真正的殺招,攻占野王,阻斷交通,徹底將韓國「一分為二」!

分割三晉

結合地圖我們就知道白起的狠辣所在,野王正好位於韓國南北啞鈴地形的中間點,野王失守,相當於舉國中分。當時形勢危急,秦國又故意恐嚇,強迫韓國獻出北方的上黨郡來換取秦國的不滅韓。

對於韓國來說,這個決心並不難下,如果非要取捨,韓國當然會選南側即周王室東南的富庶土地,而非地形貧瘠、經濟落後的上黨郡。

雖然上黨郡實際更具地緣優勢,但我們已經多次說過,當時世界對此一直缺乏明確的認知,相比邊角,時代更推崇中心。

對於白起來說,這也是「一石二鳥」,一來大幅削弱韓國,二來上黨郡若是落入秦國手中,相當於整個「太行通道」的南中段不戰而定,尤其是後者,可能才是白起的首要目的。

接下來我們來具體分析上黨郡在整個「太行通道」中的地段和作用。

萬字不如一圖,還是圖片最直接:

「要命」的上黨

注意中間那條藍線,這是前262年韓國和趙國疆域的大致分界線,可以看出兩國當時共享了整個上黨高地,但絕大部分上黨高地是在韓國境內。

如果這些土地落到秦國手裡,秦國不僅將輕鬆打通包括晉城盆地、長冶盆地在內的「太行通道」,而且是把戰線直接推到了趙國的家門口,即都城邯鄲和舊都晉陽一線。

不費一兵一卒就獲得這等巨大戰略利益,如果不出意外,秦國甚至包括白起,估計都會覺得肯定是被天上掉的餡餅砸中吧,而一旦如此,我們估計就看不到所謂的長平之戰了。

然而歷史顯然不會如此便宜秦國,大概也的確不願秦國如此輕易吧。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韓國無奈之下同意獻出上黨郡,然而前往交割上黨的馮亭卻將上黨「賣」給趙國,徹底改變了歷史。

趙國得悉後曾為「接不接收上黨」展開爭論。

其實看完上面的分析,我們就會知道,這壓根就不該是個問題,作為阻抗秦國的天然屏障,太行山脈乃至「太行通道」是趙國必須利用乃至堅守的防線,同時也是最後的防線,一旦秦國徹底突破「太行通道」,趙國就只能在平原地區和秦國野戰,勝望只能更低。

因此,趙國不僅要接收上黨,甚至於可以說,趙國現在出手,都有些晚了。所以,錯過這個巨大的餡餅才是愚不可及。

我們不能因為後來長平之戰趙國的慘敗就認定之前趙國的一切決策都是錯的,這顯然是以果為因了。

我們來看看平陽君趙豹的反對意見。「聖人甚禍無故之利」,討論軍事戰略問題老喜歡摻和道德領域,這都不值得辯駁。

「韓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禍於趙也。」應該說馮亭的確有此心,正是要趙國「火中取栗」,然而作為秦國最後的對手,秦趙勢必一戰,此時不得罪秦國,無非是推遲決戰時間而已。既然早晚要打,當然要搶占有利地形和形勢。

以上。我們可以認為馮亭的舉措是小人物改變了大歷史,但就軍事歷史的規律來說,秦趙之間在上黨地區或者太行山脈之中開展決戰卻應是極大機率事件。

而被趙國再次「耍了一道」的秦國(上次是指閼與之戰前的換地糾紛),自然勃然大怒,秦國上下都不會咽下這口氣,很快向上黨地區發起持續、零星進攻。

兩年後即前260年春天,秦國主力出擊,在左庶長王齕的統率下全面進攻上黨,長平之戰就此爆發。

(全文完)

我的公眾號【微存在】專門撰寫中華名戰,敬請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uT85nIBfGB4SiUwb9v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