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中國垃圾排放量一年可達5.8億噸。從源頭上分類投放垃圾,可以最大限度地變廢為寶和回收再利用,解決垃圾「圍城」、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人們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種類五花八門,想要做好垃圾分類,必須從培養居民意識開始。國外在垃圾分類方面的做法,有不少值得我們借鑑。
日本
注意細節,將細緻貫徹到幾乎瘋狂
去過日本旅遊的都會說日本的街道很乾凈!不管是大街還是小巷都一樣,乾乾淨淨的。同時,又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日本不像國內走幾步就有垃圾桶。在日本一般都看不見垃圾桶的,難道日本人每天吃吃喝喝的都不產生垃圾麼?
因為日本人都有一個習慣,通常都會隨身攜帶專門收集垃圾的袋子,自己用過的紙巾,礦泉水瓶,食物殘渣都用袋子裝好帶回家。
而且扔垃圾在日本不僅要分類,就連扔垃圾的時間都有講究。如果分類錯了,不被回收,或者錯過扔的時間了,那就隻眼睜睜的看著垃圾車走遠,拿著回家臭上幾天,等下次才能扔了。
日本每個地方對於垃圾收集規定是不一樣的,日本有的地方垃圾分類達到20多個類目。日本地方政府會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垃圾分類與回收方法。
以新居浜市為例,生活垃圾被分為以下八大類別:可燃燒垃圾、不可燃燒垃圾、塑料容器和包裝、瓶和罐、有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標識的塑料瓶、廢紙類、有害垃圾和大型垃圾。
針對不同的垃圾也分別有投放方法的詳細規定,如可燃燒垃圾、不可燃燒垃圾、塑料容器和包裝要裝在45升以下透明或半透明的垃圾袋裡;瓶和罐以及有PET標識的塑料瓶則要放到指定的網兜內;而大型垃圾則必須申請上門收集等。
垃圾隨便扔出去,反正又不知道是誰扔掉的!在國內這招可能行得通,我們的垃圾袋多半是黑色或者是不透明的。而在日本,規定垃圾袋必須是要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的,這樣可以讓收集垃圾的工人看清裡面裝的是什麼,也可以讓鄰居相互監督。
比如你住在日本,扔的垃圾不按規定處理,會就被點名批評,還會收到警告通知。同時,你這樣做在鄰居眼裡,是個沒素質的人,會受到鄰居排擠,是沒有朋友的。
德國
用高科技處理垃圾
說到垃圾回收,就不得不說到這個嚴謹程度與日本齊名的歐洲國家。在德國,除了有和其他國家一樣的細緻嚴謹的垃圾分類條款,還不得不說到其世界先進的高科技垃圾處理技術。
最原始的垃圾處理技術是填埋。但不管是簡易填埋還是衛生填埋,垃圾堆積產生的滲濾液與所含重金屬對地下水和土壤都存在長期潛在的污染威脅。對於世界上許多國家來說,比填埋好那麼一點的處理方式就是垃圾焚燒技術,在有些國家還會和焚燒發電技術聯繫在一起。
毋庸置疑的是,燃燒垃圾進行發電對垃圾中所含有的熱能進行了充分的利用,是一種垃圾熱利用的有效方式。但是原生垃圾含水率高,成分複雜,直接焚燒需要特別謹慎地對排放煙氣和微顆粒物進行處理,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則可能產生一些有害物質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在大部分國家對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心滿意足的時候,德國人帶著他們衝到底的精神繼續鑽研了下去,發明了一種叫做「機械物理穩定化垃圾處理技術」的處理方式。從2005年起柏林近一半的生活垃圾是通過這種技術進行處理的。
具體來說,這一技術首先要把生活垃圾粉碎,然後通過機械化的流水線,經過磁選、光選、風選等過程。
第一步是要區分好壞。
分選出有價值的資源物質(如鋼鐵和有色金屬等)再生利用,另一方面將垃圾中的有害物質提前分離出來,如含有氯元素的聚氯乙烯塑料、電池和重金屬等。
第二步是要分選出沙石玻璃等惰性不可燃物做成建築材料。
最後將剩餘的塑料、橡膠、紙、木、紡織物以及有機生物質等高熱值組分烘乾脫水,製作成性能穩定的「垃圾衍生燃料」。這樣分解製造出來的燃料的效率可比直接一股腦投進爐里燃燒得到的燃料效率高得多了,其高熱值與褐煤相近,且具有環保特性,被人們稱為「綠色煤炭」,可以供電廠或水泥廠等燃煤發電設施與煤炭一起燃燒利用。
整個垃圾處理過程幾乎能夠把普通生活垃圾中90%以上有價值的物質再回收,也實現了垃圾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這樣精細的工作流程顯然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國家肯在環保項目上下血本和德國在垃圾處理科技上的霸氣姿態也是分不開的。
比利時
垃圾分類是家庭必修課
比利時政府大力推廣節能知識,讓環保理念從家庭垃圾分裝開始深入人心。孩子從小就要學會辨認垃圾,學習不同垃圾的處理方法。有調查顯示,大約有95%的比利時家庭會按照規定自覺進行垃圾分類,家庭垃圾回收率居世界前列。
比利時擁有較為完善、嚴格的垃圾管理制度。例如,在沒有安放垃圾集中回收箱的地方,垃圾回收服務就必須延伸到各家各戶的大門口。如果居民違反了垃圾分類規定,就需要繳納高額罰款。
當回收人員發現有人沒有按照規定進行垃圾分類,他們會在垃圾袋上貼一個拒收的標誌作為警告,讓居民重新對垃圾進行分類。如不改正,當事人將面臨60-600歐元不等的罰款,罰款金額將綜合未分類垃圾的體積、是否是「慣犯」等多種因素得出。
瑞典
用一代人的時間普及垃圾分類
瑞典在培養國民垃圾分類意識上足足花了一代人的時間。
對於那些偷懶不願意去分類的人,瑞典政府重新設計垃圾容器來提高亂扔垃圾的難度,例如,把扔瓶罐的容器口設計成小孔狀的,把扔硬紙盒和紙板箱的容器口設計成信封狀的。
這樣一來,大大減少了亂扔垃圾的現象。如今,每個瑞典人都在實現著他們的環保夢想,即通過大規模的回收創造一個高效有益的自然體系,一個「人人都回收」的社會。
在瑞典,大多數家庭有很多垃圾桶用於存放不同種類的垃圾:電池、生物可分解物、木質材料要分類;有色玻璃和其他玻璃要分類;鋁和其他金屬要分類;新聞紙和硬紙盒也要分類,這兩種紙以外的紙則屬另外一類。
此外,瑞典人對這些垃圾進行如此細緻的分類之前還要進行清洗,因為有奶漬的牛奶盒不能回收,帶有標籤的金屬罐也不能回收。在他們看來,這樣做是有益於環境保護的。
超市裡的回收文化
瑞典的超市在垃圾回收系統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瑞典,你會看到有些人專門拾撿飲料瓶,然後在超市兌換零錢;你還會看到逛超市的人們會習慣性地帶著空飲料瓶和易拉罐,因為這些包裝物退還時可以返還押金。
在你購買飲料時,除了飲料價格外,你還必須按照包裝上標籤標識的押金額支付押金。飲用完後,你只需將飲料瓶投入超市門口的專用回收機器,按下按鈕,就會有收條打出,最後憑此收條可在超市購物或兌換現金。這就是著名的「押金回收制度」。
由此可見,做好垃圾分類,最重要的是做好垃圾分類的教育引導工作。
經過多年的倡導和宣教,不少人其實不缺少垃圾分類的基本意識,但是面對著垃圾箱上「可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簡單標識,大家缺少的往往是「如何正確分類」的相關知識。
開展好垃圾分類教育工作,需要利用好大眾傳媒,給全民設置一堂「垃圾分類課」,讓人們能夠精準地進行分類投放;同時,不能止步於科普知識的初級階段,還需通過靈活易懂的宣傳手段,讓居民深入了解垃圾處理可能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並進一步教導居民做好垃圾分類處理的日常工作,這方面工作的意義可謂立意長遠。
本頭條號所載圖文,除原創外均來源於大眾網絡,僅供閱讀分享;如涉及版權,請與我們聯繫,以便我們及時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