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四川省科學技術廳、四川省財政廳和四川省稅務局聯合下發的《關於組織申報2020年度四川省企業研發投入後補助的通知》規定,企業研發投入增量超過50萬元(含)至100萬元(含)的部分,四川省財政按3%給予補助;超過1億元的部分,按0.3%給予補助,單個企業補助金額最高不超過300萬元。據悉,這是四川省首次出台企業研發投入後補助政策,對企業不設門檻,只要滿足研發投入增量要求即可申報。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四川省統計局、四川省科技廳聯合發布的《2018年四川省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四川省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737.1億元,比上年增加99.2億元,首次突破700億元大關,增長15.6%,增速比上年高2個百分點,比全國高3.8個百分點,總量排全國第8位。2018年四川省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GDP的比值) 為 1.81%,比上年提高0.09個百分點,投入強度排全國第13位。
「我省研發投入結構繼續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企業對全社會研發經費增長的拉動作用突出。」四川省統計局社科處處長李力引用上述統計公報的相關數據稱:2018年,全省各類企業研發經費支出 425.8 億元,增長19.6%,增速較全國高8.1個百分點,連續3年保持快速增長;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總量的比例達到57.8%,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對全社會研發經費增長的貢獻為70.4%。
不過,李力同時坦承:目前四川省企業研發經費占全社會的比重不夠高,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創新型大企業數量偏少。2018年四川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投入比例剛剛超過50%,而全國平均水平超過70%。全省有研發活動的企業占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全省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低於 0.6%的市(州)多達11個。
對於企業投入不足的原因,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郭正模分析認為;「目前四川引進的產業大都是加工企業,比如一個富士康就是最大的加工廠,這樣的企業處於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既無動力,也無壓力投入研發。」
「研發投入說起容易做起難,研發從投入到中試,再到試產,最後到產業化,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而且風險很大,何況大多數企業拿不出太多的錢。雖然也有不少企業願意轉型升級,但對研發投入客觀上有個逐步增長的過程。」成都一家企業老總表示。
另有業內人士直言不諱地稱:「根據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註冊在四川省境內的企業,只要從事的是鼓勵類產業,企業所得稅稅率都可從25%減少到15%。這樣,大家也就少了這個投入研發的動力。」
補助全程實行網上申報
根據《通知》,後補助額度採用分段超額累退比例法計算:增量超過50萬元(含)至100萬元(含)的部分,四川省財政按3%給予補助。比例隨增量增加而遞減,超過1億元的部分,按0.3%給予補助。最終補助額度即為分段計算額度的總和,單個企業補助金額最高不超過300萬元。此次補助對企業不設門檻,只要滿足研發投入增量要求即可申報;此次補助全程實行網上申報,企業足不出戶即可完成所有申報工作。
四川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通知》一方面對過去已有相關政策進行了集成,另一方面也出台了一批新的高含金量政策。如《意見》同時將加大對區域性公共創新平台或基地的支持力度,最高就給予1000萬元的獎勵性後補助支持。
從2018年的情況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超過10億元的地區有9個,分別為成都、綿陽、德陽、宜賓、樂山、攀枝花、瀘州、自貢和南充,這9個地區投入的研發經費占全省的93.5%。投入強度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區有3個,分別是綿陽、德陽和成都。
「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出台《通知》也是為了調動市 (州) 科技投入的積極性。」四川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稱,《通知》明確將實施促進市(州)研發投入增長計劃,對市(州)新獲批的高新區、創新型城市等給予分類支持;同時強化研發經費投入考核,對年度研發投入強度增速排名前三的市(州)給予傾斜支持。
為推動金融機構支持研發創新,《通知》提出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貸款進行貼息,根據中小企業已取得用於實施中試熟化或放大試驗的銀行貸款規模和同期人民銀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計算,確定貸款貼息金額,支持額度最高100萬元。
此外,為進一步釋放國有企業的創新潛力,《通知》提出將試行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所得收入作為上繳利潤抵扣項等支持政策。
(來源:金融投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