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堅持創新驅動 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2-04-21     成都科技

原標題:成都:堅持創新驅動 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當前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

城市競爭逐漸成為創新策源能力和

創新驅動發展水平之爭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把創新驅動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標定了創新

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西部(成都)科學城

時刻對標對表,成都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堅定把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作為一項事關戰略全局的重大任務來抓,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五年來,成都躋身超大城市行列,經濟總量連續跨越7個千億台階,2021年達到1.99萬億元,電子信息產業突破萬億、千億級產業集群增至8個,成都全球城市綜合排名躍升至86位。

不斷厚植超大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優勢,成都正成為西部地區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的極核城市。

創新策源

城市發展牽引動力更強勁

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著陸,太空「出差」三人組平安回家。測控通信系統、運載火箭外測安全系統、全球首次應用相控陣寬頻衛星通信技術……從飛船出徵到為回家路護航,從安全保駕到通信保障,每一個重要的環節都能看到「成都造」的智慧,無處不有「成都力量」。

圖據:央視新聞

科技創新,正在成為撬動未來發展的有力槓桿。近年來,成都圍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國之重器」加速布局,多個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在成都落地建設——

前瞻布局成都超算中心,為成都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強力「引擎」;

西部(成都)科學城、天府實驗室,為成都乃至四川推動高質量發展插上科技創新強健翅膀;

作為四川首個,同時也是醫藥健康領域唯一獲批的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落地成都,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

增強創新策源力,科技人才是關鍵。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試行重大科研項目「揭榜挂帥」制度,聚焦科技成果孵化和人才培育,全國首創設立「人才貸」「成果貸」「人才保」等科技金融產品,以「人才活力」激發「科創動力」。

出台《成都市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促進科技成果在蓉轉化實施方案》,在產權制度、國有資產、收益分配機制等方面改革創新。以院士為代表的一批專家學者受到激勵,領辦、創辦科技型企業,一大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項目在成都落地轉化。

科技創新成果歸根結底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都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通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市場化應用的「最後一公里」,創新成果轉化從「0」到「1」到「N」,助力科研成果更多更快更好地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走向大市場。

躍動的成都經濟曲線里,創新是最強勁的脈搏,而中小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目前全市已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7家,數量居副省級城市第三、全國第七。2021年,成都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600餘家,總量達7800家;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增長13.9%;新增科創板上市及過會企業11家,總數居中西部第一位。

錨定「雙碳」

前瞻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

今年3月18日,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開幕倒計時100天,龍泉驛區十陵充電站正式投運。藉助近200平方米的光伏發電頂棚,可滿足46輛電動汽車同時充電。這個全省規模最大的單體充電站,映射出「雙碳」背景下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

光伏發電頂棚(圖據:見證龍泉驛ID:lqyxuanchuan)

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動力引力,綠色低碳是鮮明底色。為全局謀,為長遠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對世界的莊嚴承諾,也是中國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作為四川主幹城市,成都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和責任。省委提出推動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持成都建設碳中和實驗室等一系列政策機遇,為成都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提供了重大賦能。

對標國家戰略需求找結合點,成都以「空間、產業、交通、能源」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深化源頭治理、擴大綠色供給、增強人口經濟承載力,在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構建上努力突破。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圖據:網絡)

成都清潔能源占比達到62.6%,高出全國39個百分點。僅2021年,全市新增推廣新能源汽車10.8萬輛,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提升至62.6%,生態環保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

遵循國家政策導向找發力點,成都積極搶抓國家和省委支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前瞻布局氫能、新型儲能等產業賽道,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集聚了一大批綠色低碳領域高端人才,集聚了通威太陽能、中航鋰電等一批重大綠色低碳產業項目。

東安湖公園

創新碳惠天府機制,在國內首創提出「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雙路徑碳普惠建設思路,拓展餐飲、酒店、景區等低碳生活場景,營造共建共享綠色低碳發展的良好氛圍。

建圈強鏈

創新推動產業高質量集聚

驚艷世人的冬奧會隨處可見「成都元素」,「成都造」新能源車「氫」裝上陣……冬奧會眾多黑科技的背後,是成都電子信息、先進材料、裝備製造等產業領域的積極參與。事實上,大到騰空而起的飛機,小到方寸之間的零件,在中國現代產業版圖上,成都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極。

華體科技的智慧互聯繫統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高質量發展作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的主題。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必須始終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

實現高質量發展,成都「落子」建圈強鏈行動——聚焦產業生態「建圈」、圍繞重點產業「強鏈」,在電子信息、醫藥健康、航空航天等12個產業生態圈全面推行「鏈長制」,打造「鏈主企業+領軍人才+產業基金+中介機構+公共平台」產業生態體系,推動集成電路等20個產業細分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加快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這20個細分領域,既包括支撐城市發展的優勢產業,也包括著眼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夯實城市功能「三個做優做強」的產業支撐。

通威太陽能(成都)有限公司A1智能車間(圖據:新華社)

以光伏產業為例,在全球光伏產業的版圖上,成都已經成為重鎮。成都本土企業通威太陽能,已連續6年成為全球高效太陽能電池規模最大、出貨量最大、盈利最多的企業。一個頭部企業的示範引領作用是產業集聚發展的「加速器」,在「鏈主」企業的帶動下,眾多光伏產業新主體紛紛搶灘成都。

隨著產業建圈強鏈行動的深入推進,全市產業發展路徑不斷清晰,鏈主企業引育初見成效,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領域產業圖譜愈發清楚,產業生態構建持續發力,產業集聚勢能持續增強。

跳出成都看成都。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成都的「建圈強鏈」,也不只關乎成都。

跨過「經濟圈」兩周年的節點,成渝雙核、成都都市圈共謀產業鏈已經起勢見效——

成渝共育世界級製造業集群,聯合發布先進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地方產品目錄,共同發起成立汽車、電子信息等八大產業旗艦聯盟;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兩地企業發起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成都農交所與重慶土交所探索共同產權市場建設合作……

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戰略部署下,成都都市圈正構建起快捷高效通勤圈、協作共興產業圈,成都持續發揮「主幹」作用,重大功能平台持續向周邊市(州)延伸服務……

共下「一盤棋」

共擔新使命

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大局中

成都正與重慶、德眉資一道

發力產業鏈

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你「在看」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58cd69b2b48e33e8e438794625d67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