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坦克系列——英國馬克Ⅰ型坦克發展簡史(二)

2020-06-08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原標題:英國坦克系列——英國馬克Ⅰ型坦克發展簡史(二)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了第三階段,戰略主動權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因此協約國高級指揮部希望在東部俄國的支持下,在西線戰場上發動兩次進攻,徹底扭轉西線戰局。

但由於俄國國內情況惡化,在2月退出了聯合行動,英國和法國只能單獨行動。

兩國很快制定了新的作戰計劃:英軍發動對阿拉斯的先制攻擊,將德軍自法軍前線逐出;法軍以貴婦小徑為目標展開攻勢,然後與英軍取得聯繫,共同突破德軍防線,圍殲努瓦永突出部的德軍集團。

為了達成進攻的勝利,英軍決定在進攻阿拉斯的戰鬥中用上在索姆河戰役登場的新式武器:坦克。

馬克型坦克

不過由於馬克Ⅰ型坦克已經停產,現役數量不足,馬克Ⅳ型坦克剛量產沒有投入服役,為了保證有足夠的坦克數量達成戰役目的,比馬克Ⅲ型裝甲稍厚的教練型馬克Ⅱ型坦克也被拉上戰場,參與到1917年4月的阿拉斯之戰當中。

1917年4月9日,戰鬥開始後,英法聯軍以地道為依託,奇蹟般地出現在德軍陣地跟前,以1000多人的微小傷亡擊潰了整個德軍師團,成功將戰線向前推進10多公里,有力保障了巴黎的安全,戰場上的勝利天平正在向協約國傾斜。

只是投入戰場的15輛馬克Ⅰ型和45輛馬克Ⅱ型的表現實在說不上成功,要麼被德軍炮火摧毀,要麼深陷泥潭無法動彈,還有1輛馬克Ⅰ型和1輛馬克Ⅱ型成為德軍戰利品,讓德軍得以有針對性地開發了反坦克的「K子彈」。

由於地道發揮的神奇作用,坦克卻毫無建樹,因此這場戰鬥也因此被稱之為「阿拉斯地道戰」。

之後的英軍坦克部隊開始休整,並在5月份得到了最新的、足量的馬克Ⅳ型的補充。

被德軍擊毀的英國坦克

不過在另一邊的法軍陣線上,戰果卻不理想。1917年4月16日,法軍發動尼維爾攻勢,與德軍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展開會戰。但歷時一個月、傷亡10多萬人後仍無進展,久戰生疲的法軍爆發兵變,新任法軍統帥貝當不得不暫停攻勢以重振法軍士氣。

這就直接導致1917年英法聯軍的春季攻勢破產,西線戰場再次陷入膠著當中。

為了重奪戰場主動權,在1917年5月,也就是法軍尼維爾攻勢結束後,英軍決定在6月初於佛蘭德斯地區發動攻勢,打通一條通往荷蘭濱海地區的通道,力圖改變西線局勢。

《奇襲60陣地》劇照,英國在德軍陣地下埋設了400多噸炸藥

1917年6月7日,62輛新型馬克Ⅳ型加入對德軍駐守的60號陣地的戰鬥。得益於英軍事先在60號陣地下埋下的400多噸炸藥把德軍給炸懵了,一路上沒碰到什麼阻擊,衝鋒的速度甚至比步兵更快,但很快就因為沖得太快誤入一片雷區,坑死了不少英國工兵。

從雷區出來後,馬克Ⅳ型繼續前進,並遇到了德軍的阻擊。不過德軍針對馬克Ⅰ型和馬克Ⅱ型研發的「K子彈」無法對裝甲更厚的馬克Ⅳ型形成威脅,因此坦克的攻勢頗為順利。而在坦克的輔助下,當天英軍的進展也很順利。

但在7月底的戰鬥中,馬克Ⅳ型卻遭遇了大麻煩:由於連日大雨,戰場成了沼澤,除個位數的坦克跟步兵一起抓獲一些俘虜,投入戰鬥216輛坦克大都陷入泥沼動彈不得,在7月31日一天就有70輛報銷,其中近一半是陷入泥沼然後被德軍擊毀。

裝備的7.7毫米的劉易斯輕機槍也飽受詬病:劉易斯輕機槍有一根粗大的散熱筒包住槍管,作用是當開火時令空氣被吸入筒中為槍管散熱,但這正好與坦克內部冷卻風扇的吹風方向相反,導致一開火槍口的熱浪和硝煙直撲機槍手面門,既遮擋視線,又使得機槍手的工作環境更加惡劣,因此後來有部分換裝了改進型的哈乞開斯機槍。

一戰中的德軍

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其餘坦克在第二天幾乎全部退出戰鬥序列,馬克Ⅳ型首秀就這樣草草收場,簡直可以用「災難」二字形容。

坦克的失敗對英國坦克兵的士氣影響極大,加上此前坦克在戰場上並未產生決定性的作用,再加上一些反對者的論調,使得英國陸軍對坦克的作用開始產生懷疑,準備裁減坦克部隊的規模。

好在有黑格等有識之士的強力支持,坦克部隊不僅沒有裁減反而得到了擴張:之後英軍又對坦克部隊進行了一次整編,脫離機動部隊成立了獨立的「坦克部隊」,正式成為英國陸軍序列中的一個獨立兵種。

不過坦克部隊是保住了,英軍面臨的局勢卻異常兇險,在伊普雷一帶,德軍已經組織起了反擊兵力準備突擊英軍防線。

為了消除這個威脅,英軍使用「圍魏救趙」的戰術,把德軍的兵力從伊普雷防區引開,不過步兵戰術並不奏效,最終還是決定派坦克上場,並採納了參謀人員富勒上校為坦克量身定做的作戰計劃。

馬克Ⅳ型和背負的大捆柴捆

1917年11月19日,英軍集結了476輛坦克,其中有460輛是最新式的馬克Ⅳ型。而在這460輛馬克Ⅳ型當中還有一批補給型、3輛無線電通訊車、32輛專門切割鐵絲網的破障型和若干輛火炮運載車。並且為了跨越寬達3.5米的壕溝,所有馬克Ⅳ型都背上了很大一捆柴捆。

11月20日凌晨6點,英國坦克在炮兵和飛機的掩護下,以三輛為一組,間距100-200米組成三角作戰隊形發起突擊,大批步兵隨後跟進,康布雷戰役爆發。

康布雷地區土地乾燥平坦,非常適合坦克發揮。步坦協同的英軍最終以的4000餘人傷亡的代價突破德軍三道防線,平均突進8公里,最遠突進9.6公里;俘虜德軍8000餘人,繳獲火炮100餘門、重機槍350挺,到下午6時夜幕降臨,突擊部隊已占領了突出部的廣闊地帶。

英軍坦克自身也損失不小,65輛坦克被德國炮火擊毀,另外有114輛坦克拋錨或傾覆在塹壕里,118名坦克軍官和530士兵傷亡,使得英軍接下來幾天的進攻力量大幅衰落。

被擊毀的英軍坦克

德軍並沒有被打懵,而是迅速發動反擊,廣泛地利用車載野戰炮和高射炮對付英軍坦克,最終德軍收復大部分失地,俘虜約9000人、繳獲716挺機槍、148門火炮和100輛坦克。

此後雙方展開拉鋸戰,到12月7日戰役結束,英軍損失4.3萬人,被俘約9000人,德軍損失4.1萬人,被俘約1.1萬人,寄予厚望的康布雷戰役以這樣的虎頭蛇尾結束。

不過坦克在康布雷的戰術部署表明,適當使用充分數量的機動裝甲車輛能夠轉變戰鬥形勢。

此後的冬季並未爆發大規模戰爭,雙方都轉入休整,此時的英國已經將坦克旅擴編到了15個營,並計劃再組建新的3個坦克營,還準備把每個坦克旅的實力由3個營增加到6個營。

此外,英國廠家和設計師已經根據馬克Ⅰ型和馬克Ⅳ型改進出了最新型號馬克Ⅴ型坦克,並於1917年12月投產。

長度驚人的馬克Ⅴ型坦克

相比馬克Ⅳ型,馬克Ⅴ型外廓還是菱形,不過加長到9.88米,大幅提高越壕能力;

動力系統換裝了150馬力理查多發動機,採用新型的行星齒輪傳動裝置,駕駛員一人就能操縱,坦克的行駛速度也因此達到了8.4公里/小時,最大行程達到108公里,而且還能實現短距離變向;車內還安裝內置散熱器和瞭望艙,極大改善了乘員的作戰環境。

武器裝備方面,馬克Ⅴ型的武器基本不變,不過多增加一挺機槍,同樣分「雄性」和「雌性」,裝甲又厚了2毫米,由此導致「雄性」馬克Ⅴ型重達35噸,「雌性」重34噸。

在坦克戰術方面,英軍發展出了稱之為「兇狠的野兔」的新戰術,就是安排坦克在陣地上偽裝,等德軍突擊群摸近的時候再發動攻擊將其幹掉,然後摸清德軍主力再一鼓作氣發起反突擊,消滅德軍。

英國坦克工廠

1918年3月21日,德軍發動「米夏埃爾行動」,對協約國展開突擊作戰。

經過一個冬天的休整,英軍此時信心滿滿,結果被德軍迎頭痛擊:面對德軍精銳突擊集群,很多坦克成員還沒進坦克就被打死,第4、5兩個坦克營在三天內就失去戰鬥力,除3輛坦克撤出,其餘不是被繳獲就是被燒毀,剩餘成員只能被編成機槍分隊參與戰鬥。

好在坦克戰術的失利對於整體戰局影響不大,由於缺乏強有力的裝甲部隊,德軍的攻勢很快遭到協約國的頑強阻擊,遠距離推進作戰使得後勤補給完全跟不上,薄弱的側翼隨時都有被切斷的危險,德軍的攻勢開始不斷疲憊,已經成為強弩之末。

德國A7V坦克

為了打開缺口重振聲勢,德軍調集3個分隊13輛A7V投入到索姆河方向的戰鬥當中。

4月24日,英軍與德軍的A7V坦克在布列東涅村附近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坦克戰。無論是火力、防護力還是速度,德軍坦克都更勝一籌。最終德軍以損失2輛、被擊傷1輛的代價,擊毀擊傷英軍3輛馬克Ⅳ型、4輛「賽犬」坦克,大獲全勝。損失的那兩輛德軍坦克不是被擊毀,而是掉坑裡了。

接連的失敗讓英軍坦克部隊又進行休整,並且換裝部分最新式的馬克Ⅴ型。

1918年7月4日,英軍坦克部隊再度捲土重來,最先換裝馬克Ⅴ型的第8和第13坦克營參與了在哈梅爾的戰鬥。根據富勒的作戰計劃,這次戰鬥英軍總共出包括4輛「補給型」在內的60輛馬克Ⅴ型,每輛坦克都額外攜帶了提供給步兵的彈藥和飲用水,「補給型」馬克Ⅴ型甚至還運載著鐵絲網。

1918年在阿伯丁試驗場,英國Mark V重型坦克在向美軍演示如何跨越障礙。

相比之前的馬克Ⅰ、Ⅱ、Ⅲ、Ⅳ型坦克,馬克Ⅴ型除了技術參數更漂亮,可靠性也有了質的飛躍,在當天攻勢即將發起的時候,所有坦克均準時到達攻擊出發地,沒有一輛半路趴窩;

在進攻中馬克Ⅴ型同樣表現出色,得益於短距離變向能力,加上厚實的裝甲,馬克Ⅴ型至少端掉德軍200個機槍火力點,保證了攻勢的勝利。

在7月23日的戰鬥中,馬克Ⅴ型再次為英國坦克部隊正名,協約國軍隊迫使德軍回到原來的陣地。

到1918年夏天,英國坦克部隊基本完成馬克Ⅴ型的裝備,到8月初已編成5個坦克旅,之前裝備的馬克Ⅳ型大多已退居二線。

集結中的馬克Ⅴ型坦克,背上了新式的跨越壕溝的裝備

有了新型坦克的助力,協約國的進攻力量得到極大加強。

為肅清亞眠突出部的德軍,消除其對亞眠和巴黎—亞眠鐵路的威脅,協約國軍隊在布拉什、莫朗庫爾32公里寬的地段上集中了英軍第4集團軍和法軍第1集團軍第31軍共18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2684門火炮、511輛坦克和約1000架飛機。

此戰中,為跨越超4米寬的壕溝,馬克Ⅴ型裝備了一種制式填壕器材「柵欄」,也就是一個釘有木板的鐵質框架,使用方法與柴捆沒有無別,但耐用度更好,且回收再利用更加方便。

8月8日,協約國軍隊以324台坦克為引導,向德軍陣地發起衝擊,亞眠會戰爆發。

這天協約國軍隊向德軍防禦縱深推進11公里,造成德軍2.8萬人傷亡,損失火炮400多門,不過協約國參戰的坦克也被炮火擊毀了109輛。

這一天也被德國參謀總長魯登道夫稱之為「德軍最不幸的日子」。

陷入泥沼的英國坦克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協約國軍隊的坦克因為德軍炮擊、機械等原因遭遇不小損失,在此後的戰鬥中逐漸減少了坦克的使用,進攻力度也逐漸減弱,到11日甚至只有60輛坦克投入戰鬥,協約國的推進進度開始逐漸放緩,

8月13日,協約國軍隊停止進攻,亞眠會戰結束。雖然協約國未能全殲德軍,但消除了德軍的威脅,徹底掌握戰略主動權,將德軍逐回了春季攻勢進攻線。在這場大會戰中,德軍死傷4.8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火炮500門,遭遇沉重打擊,德軍整個防線更加動盪,士氣更加低落。

8月18日,協約國聚集了600輛坦克,準備發動進攻。

8月21日,協約國發起第二次攻擊,這次第7營和第12營投入了原本列為後備武器的馬克Ⅳ型,由其打頭,後面跟進11個全部裝備馬克Ⅴ型的坦克營,陣列最後是只裝備機槍的「賽犬」坦克。

大部分馬克Ⅴ型因為車頂空間寬敞,因此被步兵用作機槍平台。

被擊毀的英國坦克

戰鬥進行得非常順利,馬克Ⅳ型迅速突破德軍第一防線,馬克Ⅴ型迅速奪取占領第二防線,德軍士兵由於缺乏坦克支援,士氣已瀕臨崩潰,看到協約國坦克就紛紛投降。

9月以後,西線德軍持續後退;9月27日,協約國軍隊對德國興登堡防線腹地展開全面攻擊,英軍新編成的第16坦克營和美軍第301坦克營也到場參戰,其中美軍第301坦克營被編入英軍第4坦克旅,成為唯一一支裝備英國坦克作戰的美軍坦克部隊。

不過美軍第301坦克營卻吃盡了苦頭,由於作戰地圖錯誤,居然直接誤入英軍布下的雷場,近1/4的坦克被英軍地雷炸毀,把美軍氣得吹鬍子瞪眼。

好在此事對大局並無影響,此後的英軍包括協約國軍隊開始逐漸減小坦克使用規模,11月4日,只有37輛坦克參加了莫馬爾森林地區的交戰;11月5日,第6坦克營的6輛坦克參與了戰鬥,配合步兵行動。

此後一直到戰爭結束,協約國的坦克都沒有再出動。

馬克Ⅸ型裝甲運兵車

除了上述提到的參加了一戰的坦克,一戰期間英國還在馬克Ⅰ型以及後續型號的基礎上研製了馬克Ⅵ、Ⅶ、Ⅷ、Ⅸ、Ⅹ型坦克,其中馬克Ⅵ型只製成木質模型,Ⅶ型僅製成樣車。

馬克Ⅷ型坦克則是英國研製、美國組裝的第一款坦克,車內首次採用隔板將發動機和戰鬥部分開,戰鬥室內有正超壓以排除火藥氣體、降低溫度和噪音;

戰鬥全重37.6噸,乘員11人,武器是2門6磅哈乞開斯快炮和7挺7.7毫米輕機槍,發動機為V12水冷汽油機,最大速度10.4公里/小時,最大行程80公里,裝甲厚度6-16毫米;

馬克Ⅸ型坦克為輸送型,取消了車體兩側的炮座,內部空間更加寬敞,除4名車組成員外,還可以運送30名士兵,可以說是歷史上第一種履帶式裝甲運兵車。

馬克X型坦克是以馬克V型版本為主的設計,是馬克Ⅷ型設計的備胎。

鐵十字塗裝的德軍馬克Ⅳ型坦克

除了協約國軍隊,德軍也裝備了不少馬克Ⅳ型坦克。

德軍在戰鬥中繳獲的馬克Ⅳ型坦克中挑選、修復了40輛組建了11到16分隊。每輛配備12人(比英軍還多4人),部分換裝德制槍炮,作戰任務與英軍相同。這些坦克被德國人稱為Beautepanzer,意思是「搶來的坦克」。

1918年3月21日,在聖康坦戰區對英軍發動的攻勢中,德軍的馬克Ⅳ型首次登場,只是戰績不佳:由於行動緩慢,在英軍炮火攻擊中當天就損失了2輛。而在4月9日的一次進攻行動中,裝備馬克Ⅳ型的德軍11和12坦克分隊幾乎全軍覆沒。

在之後的戰鬥中,德軍的馬克Ⅳ型未能發揮作用:由於德軍實施的是突擊作戰,馬克Ⅳ型遲緩的速度不僅不能伴隨突擊群突進,反而經常需要步兵停下來照顧,拖延了突擊速度。

德軍裝備的馬克Ⅳ型坦克

10月8日,裝備馬克Ⅳ型的德軍15分隊與英軍12坦克營A連在梅森紐夫發生遭遇戰,先後擊毀4輛英軍坦克,15坦克分隊僅損失一輛,算是德軍裝備的馬克Ⅳ型少有的勝績。

不過在梅森紐夫稍南地區,德軍16分隊與英軍第12坦克營C連遭遇,2輛馬克Ⅳ型被擊毀,一輛逃跑。

11月1日,德軍12、13、14分隊集中行動,在瑟堡支援第28步兵師的反擊,未能獲得成功。這也是德軍最後一次使用馬克Ⅳ型。

在德國投降之後,這些坦克被集中拆解銷毀。

嘲諷坦克無用的漫畫

總體來講,儘管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馬克Ⅰ型坦克以及後續衍生型號仍然為協約國戰勝同盟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果沒有坦克的參與,協約國軍隊將會付出更加慘重的傷亡;同時馬克Ⅰ型坦克以及後續衍生型號也為英軍坦克和坦克戰術未來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可惜戰爭的勝利讓英國歡欣鼓舞,也開始得意忘形。他們將一戰視為「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開始取消坦克訂單,壓縮坦克部隊規模,坦克部隊開始大批覆員,後續研發工作基本終止,在之後的年月中未能在坦克和戰術思想研發領域獲得更多更高成就。

反倒是被英國坦克一路碾壓的對手德國,卻發展出了成熟的坦克作戰理念和體系,開發出了一系列遠超英國的坦克,真的是莫大的諷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lR6lXIBd4Bm1__Y76W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