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桐城 | 李公麟與黃淳耀

2020-03-04     最桐城


李公麟與黃淳耀

文|楊正一 來源|桐城融媒體中心

  近讀汪曾褀先生的散文《羅漢》,文中有段文字:


  羅漢原來是十六個,傳貫休所畫「十六應真」即是十六人,後來加上布袋和尚和一個什麼什麼尊者。――羅漢的名字都很難念,大概是古梵文音譯,這就成了通常說的「十八羅漢」。李龍眠畫「羅漢渡江」就已經是十八個人了。


  心中不免疑問:1995年9月第一版《桐城縣誌》在介紹李公麟的條目中,最著名的畫作有《五馬圖》《龍眠山莊圖》等,發現縣誌中沒有載明李公麟的畫作《羅漢渡江圖》。


  今年春節期間,仔細搜羅,發現明清之際的黃淳耀還寫過《李龍眠畫羅漢記》。


  黃淳耀(1605—1645年),初名金耀,字蘊生,一字松厓,號陶庵,又號水鏡居士,南直隸蘇州府嘉定(今屬上海)人。明末進士,抗清英雄。由於詩文出眾,受到「嘉定四先生」之一程嘉燧的欣賞,並推薦給常熟大詩人錢謙益家執教蒙館。黃淳耀曾與門人陸元輔組織「直言社」,倡導經世之用、言之有物的文章,名重一時。崇禎十六年(1642年)中進士,但因生性耿直,不滿朝廷黑暗,不願做官,寧願返鄉教書,淡泊一生。1644年清兵入關,眾推黃淳耀、侯峒曾為「嘉定恢剿義師」之首,據守嘉定城,其間殺清江南提督李成棟之弟李成林。1645年7月4日,終因寡不敵眾,城陷。黃淳耀上吊自殺於西林庵,終年41歲。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評其詩「渾然天成,絕無懦響」。錢大昕曾贊言:「公之文章,青天白日;公之心地,寒冰顥月。」「儒者之勇,可師百世。」


  數百年後,黃淳耀見到的李公麟《羅漢渡江圖》已經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所以《李龍眠畫羅漢記》開頭便點明「李龍眠畫羅漢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滅,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作者按「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三種類型,逐一勾勒出畫中人物的不同神態、動作以及相互關係,準確地表現出了畫面的豐富意蘊,使讀者得以充分地馳騁想像,並對各個人物的內心活動有所探索,有所領悟,整個畫面上的人物也就更加栩栩如生起來。文末黃淳耀論述道:「按羅漢於佛氏為得道之稱,後世所傳高僧,猶雲錫飛杯渡。而為渡江,艱辛乃爾,殊可怪也。推畫者之意,豈以佛氏之作止語默,皆與人同,而世之學佛者,徒求卓詭變幻、可喜可愕之跡,故為此圖,以警發之與?昔人謂太清樓所藏呂真人畫像,儼若孔老,與他畫師作輕揚狀者不同,當即此意。」黃淳耀揣度畫家的用意,是要說明十八羅漢渡江像平常人一樣艱辛,並不像人傳說的那樣有「錫飛杯渡」的本事。



  李公麟世稱「宋畫第一」,我國「白描」畫法,始出其手。蘇軾贊李公麟畫馬「龍眠胸中有千駟,不唯畫肉兼畫骨。」黃淳耀《李龍眠畫羅漢記》也可以說是「看圖作文」,但作者「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深諳李公麟「立意為先,以喻世教」的創作宗旨,同樣著重十八羅漢內在精神的刻畫,「不唯畫肉兼畫骨」,成就一段「一以畫顯、一以文名」的佳話。《李龍眠畫羅漢記》曾入選人教版的高中語文選修教材,足見其影響深遠。


  讀罷《李龍眠畫羅漢記》,仿佛親自欣賞了李公麟的《羅漢渡江圖》。李公麟的畫作、黃淳耀的美文,都讓人意味無窮,餘韻悠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gAqr3AB3uTiws8KqwO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