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暑期檔的《烈火英雄》,到九月末的《決勝時刻》,再到國慶檔的三強爭霸。
聚光燈下的小人物,大時代中的小故事,大浪潮中的小確幸,大片用「小」視角講出了「大」故事,感動了無數觀眾。
擺脫了高調的歌頌、強行的灌輸,接上地氣的主旋律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講起了普通人的衣食住行。
挨得近了,觀眾產生「共情」的可能性多了,但毫無感情的「廢戲」、木有血肉的「角色」也被無形放大,更容易引起普通觀眾的集體反感。
主旋律遮瑕時慣用的數星星套路也成了累贅,不利於影片塑造小人物的喜怒哀樂。
《白晝流星》中,劉昊然陳飛宇兄弟對國家感情的驟然變化;《攀登者》中,吳京章子怡的感情線索、胡歌與成龍的延續;《中國機長》中,看似一團和氣,卻處在不同次元的璀璨群星。
誠然題材所限,該類作品必須講述特定的故事、人物,營造特定的感情,但同一類型打擂,質量總有高低之分,總會有人處理的好,有人處理的差。
就我個人而言,《中國機長》無疑是處理的最差的那一部。
《中國機長》
國慶檔首日,排片墊底,開局不利。
次日,逆風翻盤,排片票房全面超越《攀登者》,口碑也一路上揚,取得了豆瓣破7、淘票票貓眼破9的好成績。
10天橫掃21億,收穫頭條熱搜無數,「敞篷4D」的高能場景,就連故事原型也再一次進入公眾視野。
《中國機長》成為國慶檔最亮的那匹黑馬,但可惜的是,這樣的高光時刻更多地源自故事原型的震撼,和影片關係不大。
1:真人真事真的牛
2018年5月4日,重慶發往拉薩的川航3U8633在飛行途中,駕駛艙前擋風玻璃毫無徵兆地破碎。
駕駛艙瞬間失壓,體感溫度迅速將至零下40度,119名旅客、9名機組人員的生命安全繫於機組機長劉傳健一人身上。
戰鬥機飛行員出身,數百次民航客機的飛行經歷,如此豐富的職業履歷前,此種事故對劉傳健來說仍舊是首次。
即便世界飛行史中,擋風玻璃脫落事件本就是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的低機率事件。
機率雖小,但一旦遇到,便是百分之百的災難。
副駕駛徐瑞辰被巨大的壓力吸出窗外,半身飄在機頭;巨大的壓力打開駕駛艙門,將乘務員吹倒在地;面對災難,乘客的恐慌情緒開始漫延。
壓差、低溫、低氧、儀表故障,劉傳健的身心也經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
迫降多日之後,在接受央視面對面節目採訪時,主持人問:「溫度一下子從20度下降至零下40度,整個肢體的操作是否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前期實際上沒有影響到,我太緊張了,沒有感受」。
劉傳建用意志力控制身體,一心只想控制住飛機。
向空管部門求助,請求備降成都,迅速調整飛行高度,努力保持3U8633的飛行平穩。
緊張、驚慌、求生慾望、糾結
無數問題、複雜情緒,劉傳健必須在短時間內平復這所有情緒,並且在緊急情況下做出最迅速且有效的選擇。
駕駛艙中生死一線,乘客艙內也是一片狼藉,乘客人員遇到的麻煩、承受的壓力一點也不比劉傳健小。
巨大的風力吹起的餐車撞傷了空姐,整架飛機劇烈抖動、艙內氧氣含量迅速降低,恐慌感迅速在乘客中漫延,乘客艙與駕駛艙失去聯繫......
幫助乘客佩戴氧氣面罩,安撫乘客情緒,讓乘客艙保持平靜,為機長的駕駛提供有利條件。
事故發生34分鐘後,劉傳健帶領機組人員成功迫降成都。
當日9時,四川航空官微以博文形式告知公眾:3U8633成功落地,旅客已有序下車休息。
看似雲淡風氣、波瀾不驚,實際卻充滿著考驗、艱險,即便在中國航空史、甚至是世界航空史中,都屬於難度極大的壯舉。
2:稀碎空洞真不行
川航機組的英雄故事一出現,就有好事者將它與全美航空1594航班迫降事件聯繫到了一起。
為對應前者中的「薩利機長」,還為劉傳健取名「中國機長」。
未過多久,博納、阿里、華夏就宣布將聯合香港導演劉偉強,拍攝以該事件為原型的主旋律大片《中國機長》。
1月開機拍攝,3月宣布殺青,4月正式定檔,國慶檔正式上映。
原型故事中,34分鐘內,劉傳健拯救了119名乘客、9名乘務人員的生命;影片中,這一過程被擴充為111分鐘。
時間拉長了,影片勢必需要更多的元素、線索來撐起故事,讓新聞報道中單薄的英雄機長成為影片中有血有肉的中國機長劉長健。
好萊塢大片《薩利機長》中,導演將鏡頭了對準了壯舉後公眾對於英雄的不信任;首部華語空難大片《緊急迫降》中,導演用主人公腦海中的多次預演展示壯舉的難度之大。
對於曾打造過《無間道》、《雛菊》的劉偉強而言,創造一部商業性藝術性俱佳的超級大片並不是不可能的事,用複雜的線索敘事、展示人物的複雜情感更不是難事。
但是用作品傳遞正能量、塑造主旋律人物顯然脫離了他的擅長戲路。
《中國機長》中,劉長健幾乎複製了原故事中的英雄機長,行為一模一樣、情感一模一樣,結果一模一樣,但事故發生英雄機長出於本能的緊張、恐慌卻被導演處理成了理所當然、臨危不亂。
本應戲份最多的機長劉長健缺少感情起伏,照本宣科;原本輔助的次要人物、次要線索卻被導演灌輸了太多情感。
杜江飾演的二機長梁棟不僅有著angelababy飾演的美若天仙的妻子,還有著接連不斷的桃花運,即便危險來臨,還要搭訕乘客。
袁泉飾演的乘務長以過來人的姿態教育下屬,自己卻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曲折。
還有歐豪飾演的副機長,李泌、張天愛飾演的乘務員,即便是一閃而過的李現、關曉彤都有著他們自己的故事。
或許,導演可以將他們稱之為眾生相,但事實上卻是他對劇本的不自信,自知無法用足夠的視聽語言感動觀眾撐起111分鐘,只得採用數星星的方式遮住劇情的空洞。
為了讓觀眾相信這是眾生相,還要用缺乏真實感的乘客來反襯機組人員的真實。
34分鐘的時間內,劉傳建用普通人的意志力戰勝了常人無法克服的困難,感動了無數觀眾,而《中國機長》不過是用111分鐘告訴觀眾原型真的牛,比電影還牛。
3:主旋律之殤
國慶檔三強中,《我和我的祖國》從片名就顯示著主創團隊渴望建立小人物與大時代聯結的企圖,《攀登者》也努力將鏡頭中的山峰擴大為人民心間的高山。
《中國機長》受制於故事,只能用更多一閃而過的小人物來描述時代,前往藏區紀念戰友的老兵、辛辛苦苦打拚的農民工、由「惡」轉善的頭等艙暴發戶……
毫無疑問,這樣的描述是有效的,即便是極少進入影院的大爺大媽也會從小角色身上看到自己,被瞬間帶入故事。
可如此泛泛地描述也讓故事缺少了一以貫之的核心。
從影片開始,觀眾就明白了能串起所有雜亂線索的只能是空難,也只有空難能讓他們瞬間升華。
它們存在就是為了空難,災後重生又讓它們產生了感恩時代的情緒。
就這樣,原故事中的機長被升華成了《中國機長》,觀眾對原型機長的稱讚也被延續到了《中國機長》的票房上。
再搭配星光璀璨的全明星陣容,觀眾自然會買票進場。
電影《薩利機長》中,遭受非議的薩利接到妻子來電。
「我剛剛第一次意識到,飛機上有155個人,而你也是其中之一,我們差一點失去你。」
薩利是普通人,劉長健也是,兩個故事中的原型機長也是,面對困難,他們也有驚慌、擔心,也正是驚慌情況下仍能保持正確抉擇才讓他們成為英雄。
《中國機長》很努力、很用功地描述英雄的處變不驚,但拍得再好,也只是半出好戲。
劉偉強傳遞了感情,賺了口碑票房,就是沒有講好這個機長的故事。
碼字民工:小配角
免費編輯:威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