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自信的人,照亮自己,溫暖別人

2020-02-06     慈懷文化

每天一本書


《自信向左,自卑向右》

原著 | 克雷格·馬爾金

解讀 | 靜心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書是《自信向左,自卑向右》,在這裡,我們將為您提供10分鐘的簡版內容。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超級俊美的男孩,他對自己在水裡的倒影一見鍾情,為了和倒影在一起,一頭栽進水裡消失了。這個男孩可以說是「自戀」的鼻祖,而且是一個被詛咒的超級自戀者。


然而,所有的自戀都是壞的嗎?


《自信向左,自卑向右》這本書告訴我們,自戀也並非都是壞的,適度的自戀不但無害,而且有益。


本書的作者克雷格·馬爾金是心理學博士,哈佛醫學院教授。本書中,作者參考大量的研究,結合自己作為醫生的臨床經驗,為我們生動地舉例說明了自戀心理最好的或最壞的狀態。


閱讀這本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身邊的人,從而更好地與人相處,還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幫助我們克服自覺獨特的短處,並找到平衡,因此受益。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


自戀並不都是壞的


提到「自戀」,人們對它往往沒有很好的印象。人們對待自戀者的態度也通常都是比較排斥的。


本書認為,自戀既不是難以改變的性格缺陷,也不是嚴重的心理疾病,它是一種正常的、普遍的人類傾向:自覺獨特的動力。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獨特的、唯一的。


作者還指出,自以為優於常人的人,比起謙卑的同輩活得更開心,更善於交往,身體也更健康。他們身上的許多優良品質,如創造力、領導力及高度自尊,都有利於工作和生活。


相反,那些不認為自己獨特的人,往往承受更多的失落感和焦慮感。他們以更悲觀的態度看待自己、伴侶和世界,很少有幸福感。


所以,認為自己獨特、比其他人要好,這本身並不壞,反而是好的。事實上,我們也需要這麼做。


而自戀心理是起到傷害還是幫助作用,是健康還是不健康,則完全取決於我們自覺獨特的程度。


本書告訴我們,自戀心理有程度上的變化。


適度的自戀能激發我們的想像力和對生活的熱情,從而擴展我們的經驗,了解自身的潛力,甚至能加深我們對家庭、朋友和搭檔的感情。


書中提到,適度的自戀促進愛情。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對戀人能否長期交往,更主要取決於一方或雙方是否將對方視作比實際更聰明、更有天賦、更美麗的人。


然而自戀一旦過度或過少,則會影響、甚至會摧毀戀情。


因此,危險存在於自戀的兩個極端。只有在中間,才會不至於無視他人的需求與情感,才能獲得健康與快樂。


為了更全面、更直觀地了解不同程度的自戀,作者把從自卑到自戀比作一把直尺,隨著刻度從0到10,自覺獨特的感覺從左往右遞增。


無論是0還是10,在直尺兩端的人心理都不大健康,而直尺中間的人被稱為是「健康的自戀者」。作者指出,健康自戀心理其實就是自我沉迷與關心他人兩者間的自由出入。


所以,自戀並不都是壞的。學會客觀地認識自戀,並將它控制在分布譜合理的範圍之內,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感受和行為以適應環境,就可以擁有健康的自戀。



職場上如何應對自戀者


如何直面職場上自戀的同事或領導,而不讓形勢惡化呢?作者通過研究給出的建議是,提醒和積極干預。


比如提醒自戀者,他們在團隊里的位置的重要性。重新激活他們的同理心,點亮他們大腦負責關心和體貼的部分。


只有讓對方想起關係的重要性時,他們才會在分布譜上滑落。只有他們看到合作和理解的好處時,他們才會改變。


處理職場中面對的不健康自戀,首先要學會保護自己,然後再去積極干預,刺激自戀者,通過突出體諒、合作與尊敬的好處,來讓對方變得更好。


其中關於自我保護的方法,首先是記錄你所做的工作,確保你的工作文件都有備份,保留通信副本等等。這樣,當你受到不公正對待時,可以有效保護自己。


就像書中提到的設計師簡,當她的寶貴創意被上司強占時,她給上司發送原來包含自己創意的郵件,以提醒他,這個創意是自己提出來的。


在語言表述中,簡使用了我們,這樣既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刺激對方向中心移動。


切忌不要直接質疑他們的行為,而是質疑它和成功完成任務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在和工作中所有人溝通後,覺得無助或沮喪,你可能處於擊鼓傳情的末尾,你需要堵住它。在這一方法中,鼓勵自戀者直接說出他們想要擺脫的不安全感。

堵住對方壞情緒的去路,至少給他們機會,思考自己的行為如何受到影響。他們甚至可能會談談讓他們焦躁的東西,而不是羞辱你。


尋找對方做出更好行為的時機並加以突出,刺激自戀者向中心移動。在讚賞對方令人欣賞的良好行為時,明了而真誠,並將他的行為和團隊的成功聯繫在一起。


我們還可以把他們的不良行為和曾經抓取過的良好行為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從而能更有效地發現前者。


如果做了以上努力,仍然沒有好轉的跡象,也許是時候向主管或人事總監求助了。但是這個方法的效果並不樂觀。


如果做了所有能做的事,你的需求基本不太可能得到滿足。這時候,離職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正確地使用社交媒體


在當今社交媒體異常發達的社會裡,人們不但生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還生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裡。


研究表明,如果我們在社交媒體上花太多的時間打扮自己,我們可能會很容易落入虛榮和自我迷戀之中。


反之,當我們花很多時間去查看別人的資料和狀態時,也可能會損壞自己的健康。


為確保我們在虛擬空間中不會完全喪失自身的核心,作者為我們提出以下幾種策略,幫助我們從「唯我世代」轉移為「我們世代」,從而促進健康的自戀。


首先,不要迷失在智慧型手機創造的美麗新世界裡,忽略對身邊最親密的人的關注。


比如那些習慣於在生活中瀏覽智慧型手機而不和同伴說話的成人,在遊樂場上點擊網頁而忽略孩子的父母等等,如果讓手機把我們對親人的關注偷走,必定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最親密的人的關注,可以讓我們以正確的方式自覺獨特,從而促進健康自戀。


在社交媒體中,要讓我們的周圍都是真正的朋友。朋友之間要注重真正的聯結,而不是著迷於別人的點贊、喜歡、關注等數量。


還有,在關注和模仿自己喜歡或佩服的人的時候,也一定要理智。


同時,我們要對自己的生活保持開放,分享我們的喜怒哀樂,與周圍的人真誠溝通,這才是真正用社交媒體延伸和拓展了自己的人際關係,從而使生活更開心。


反之,如果我們不再和人們交流,而是遠距離盯著別人的生活,躊躇於自己如何比得上別人,這是社交媒體的一大危險。


我們還要避免展示自己的頻率過高,形象浪潮,以免助長我們的自戀。同時在發布內容前,先思考一下為什麼要分享,確保你的分享能有助於你的人際關係。


在社交媒體上,還可以試著加入一個有目標的團體,是獲得強烈聯結感的有效方式。這樣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歸屬感,還可以獲得對自信、同理心和快樂的促進作用。


由此可見,無論是在當下的現實生活,還是虛擬的網絡世界,有安全感的愛和體貼的關係最能保護我們免受不健康自戀的危害。


因此,如果我們遵從這些簡單的指導,也可以從社交媒體獲得健康的自戀刺激。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精華內容。


現實世界並非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壞。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細微的變化和差異,包括態度、情感和人格。


自戀既不是絕對的有或無的東西,也不是絕對的好或壞的東西。當我們能夠全面地了解自卑和自戀,找到其中的平衡點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變得自信。


德國作家尼娜曾寫道:「你要過一種清醒的生活或是想變得幸福,你必須得愛自己。」


掌握健康的自戀,就是一種愛自己的表現。當我們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懂得回歸自我,才知道如何去和世界打交道。


人生這一程,當你勇敢出發,發現自己,才會擁抱屬於自己的浪漫。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註:配圖來自攝圖網與Pexels


*文:靜心,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國學研修者,自由撰稿人。讀最經典的書籍,寫最走心的文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XhfHHABjYh_GJGV8I8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