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課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初中語文優質課大賽一等獎

2019-10-25     曉語文



師:上課,同學們好。首先老師想送給同學們一句話,「自信從大聲說話開始」。(學生記)

師:我們一起把這句話說一遍。

生:(聲音洪亮)「自信從大聲說話開始」。

師:從你們洪亮的聲音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的自信與激情。希望在這節課中,我們都能充滿自信的投入到學習中,演繹屬於我們的精彩。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則背景材料,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 PPT顯示:背景連結)

(一女生飽含深情地讀)

師:你讀的很有感情,請坐老師要糾正你朗讀過程中的一個錯誤,你把「自信力」讀成了「自信心」同學們,你們看了這一則材料,有什麼感受?

生:我很氣憤,我們中國人並沒有失掉自信力

師:你說的真好!魯迅先生在當時也是充滿激情的批駁了這一錯誤論調,在先生53歲壽辰之際,他以飽含激情的筆觸寫下了一篇戰鬥檄文,這就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PPT顯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 迅

寫於1934年9月25日

選自《且介亭雜文》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看文章的題目

(此時,有部分學生舉手質疑)

師:怎麼了?你們有什麼疑問?

生:老師,你把課題寫錯了

師:(故作驚訝狀)我把題目寫錯了?(回頭再看題目)哦,原來老師少寫了一個「嗎」字謝謝同學們幫老師指出錯誤那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寫錯的題目吧現在題目變成什麼了?

生: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師「你們同意這種說法嗎?

生:不同意

師:是的,我也不同意現在,我們一起來讀這個錯誤的題目

(學生齊讀)

師:讀的時候應該用一種什麼樣的語氣語調?

生:悲觀的、失望的

師:好的,現在請用你的聲音把這種悲觀失望的情緒為我們展現出來

(該生讀)

師:請坐誰還想來試一下?

(又一女生讀)

師:同學們,從她的讀中你們感受到了悲觀失望了嗎?

生:沒有

師:請坐,你再醞釀一下誰能再把這種悲觀失望的感覺讀出來?

(又一生讀)讀完,掌聲起

師:從剛才的掌聲中,說明你讀的非常好同學們,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是誰的觀點?

生:是國民黨反動派的

師:國民黨反動派提出這一觀點的依據是什麼?現在,請同學們迅速地閱讀課文第一、二兩個段落,找出敵方的依據

(學生速讀課文)

師:有同學讀完的,請舉手向老師示意

(一分鐘後,全體學生都舉手示意,表明讀完了)

師: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依據是什麼?

生:依據是:兩年前,總自誇「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誇,只相信「國聯」,現在是既不自誇,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

師:你回答地很準確請坐我們一起通過大螢幕來看這段文字

(PPT顯示)

師:乍一看,的確是的,最後,不信自己的地大物博,也不信國聯了,改為一味的求神拜佛,這樣看來,的確是失掉了自信力啊同學們,你們在閱讀的時候注意了沒有,文中的「我們」是指誰?有發現的請舉手

生:這裡的「我們」是指國民黨反動派

師:你理解為「國民黨反動派」,很好那麼文中的「有人」又是指誰呢?

生:是指當時的國民黨反動派及其「社會名流」

師:你請坐那麼,他說的對不對呢?接下來,老師再為同學們連結幾則材料,我們一起來看大螢幕

(PPT顯示)

師:通過這三則材料,同學們覺得剛才兩位同學把「我們」和「有人」理解為國民黨反動派及其「社會名流」正不正確?

生:(全體)正確

師:從這段文字中,我們能看出反動政府一副什麼樣的嘴臉呢?

(生討論、交流)

生:洋洋自得、炫耀

生:抓「國聯」這一救命稻草的仰人鼻息的醜態

生:悲觀、失望的情態

師:哪位同學能用聲音來為我們展現反動派的這種醜陋的嘴臉?

(一生讀)

師:請坐他在讀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字音的錯誤,同學們發現了沒有?

生:他把「慨嘆」的「慨」讀成了「gài」

師:你聽的很仔細同學們,你們覺得在讀這一段的時候,應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基調來讀?

生:諷刺的、嘲諷的

生:戲謔的

師:哪位同學能把這種嘲諷的味道讀出來?

(一生讀)

師:你請坐從你的朗讀中,老師更多的是聽出了一種悲觀失望的情緒,諷刺的意味有那麼一點接下來,聽老師為同學們朗讀一遍,看看能否從老師的朗讀中感受到那種嘲諷的意味

(師誇張的范讀,儘量讀出嘲諷之味)

讀完,全場掌聲起

師:謝謝同學們和老師們的鼓勵現在,我們再來看這段文字,在這裡說「我們總自誇著地大物博「,這裡的「總」字咱們給它去掉,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生自由討論)

生:這個「總」字表現了反動政府的驕傲和夜郎自大的情態,感覺自己的國家很富有

師: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是什麼時候啊?

生:「九一八事變」三周年的時候

(一女生讀)

師:再把那種洋洋自得的、炫耀的感覺加強一些

(該女生再讀)

師:請坐誰再來試一下

(一男生讀)

師:有一點味道了,還可以再加重那種炫耀的感覺,再來一次

(該男生再讀)

之後,老師就這一句做示範朗讀,指導學生讀

師: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從這個「總」字看出了國民黨反動政府洋洋自得的嘴臉同學們,在當時那種現實情況下,作為中國人還能洋洋自得嗎?

生:不能因為當時的日本帝國主義已經侵占了我東北三省

師:說的很好同學們還有什麼發現?

生:文中的「只」用的也很好

師:「只」是只有、僅僅有的意思,從這個「只」字,同學們又看出了當時反動政府什麼樣的嘴臉呢?

生:從這個「只」字可以看出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把希望寄托在「國聯」,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樣

師:哪位同學能把反動政府抓救命稻草的這種情態用聲音展現出來?

(一生讀)

師:還可以把這種感覺再加重一些

(該生再讀)

師:我們再來看,還有一個詞也值得品味,同學們覺得是哪個詞?

生:「一味」

師:同學們,老師想問,一個人的命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能不能寄托在求神拜佛上?

生:不能

師:但是,當時的反動政府卻是一味的求神拜佛,懷古傷今這個「一味」寫出了反動派的一種什麼樣的嘴臉呢?

生:這個「一味」體現了當時的國民黨反動政府身陷求神拜佛之中,不願自拔,不願清醒,一副頑固不化的嘴臉

師:你的理解很正確接下來,我們把這一段齊讀一遍,儘量讀出那種炫耀的、嘲諷的味道

(學生齊讀該段文字)

師:這是敵方的論據,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是錯誤的觀點,那麼,魯迅先生是怎樣進行批駁的呢?請同學們跳讀課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學生跳讀課文三到五自然段)

生:用直接批駁對方的論據來批駁敵方的觀點的

師:闡述一下你的理由,先生反駁的是什麼樣的論據?

生: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師:這是論據嗎?

生:不不不,是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

師: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和自信有什麼關係呢?

生:他們都沒有相信過自己

師:什麼叫「自信」?

生:就是相信自己

師:那麼,反動政府相信自己了嗎?

生:沒有

師:是啊,信「地」信「物」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那怎麼能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呢,而且,當時「地」還有嗎?

生:沒有了

師:是的當時我東北三省已經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那「物」呢?也被日本帝國主義掠走了再看「國聯」,「國聯」但是幫不幫我們中國?

生:不幫

師: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生:124頁的課後注釋2中,有這樣一句話:「但居然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國聯對日本的侵略不採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師:你看書很自信信「國聯」有沒有用啊?

生:沒有用的

師:信「地」信「物」信「國聯」,都不是信自己啊,那怎麼能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呢?他們失掉的是什麼?

生:是「他信力」

師:誰來說說,什麼叫「他信力」?

(PPT顯示)

生:「他信力」是作者用仿擬的手法新造出來的一個詞

師:你怎麼知道是仿擬的手法呢?

生:因為「他信力」是根據這個詞改造的

師:哪個詞?

生:「自信力」

師:「自信力」和「他信力」有什麼不同?

生:一個「自「,一個」他」

師:本來同學們沒有聽說過「他信力」這個詞,只聽說「自信力」,這是作者通過仿擬而創造的一個詞那麼,作者仿擬這個詞的作用是什麼呢?

生:用「他信力」來說明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味把救國的希望寄托在「國聯」上,來諷刺國民黨反動派

師:你能把這種諷刺的味道讀出來嗎?

(該生讀)

師:你讀的真不錯,充滿了辛辣味那麼,作者還從哪個方面批駁了敵方的觀點呢?我們再來看大螢幕

(PPT顯示)

生: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師:「自信力」和「自欺力」,只有一字之差,這也是仿擬的修辭,表達的也是對敵方的辛辣的諷刺現在,哪位同學來把這種辛辣的諷刺味道讀出來?

(一生讀)

師:要讀出那種辛辣味再來一遍

(該生再讀)

師:同學們感覺到了那種辛辣味了嗎?

生:沒有

師:你請坐哪位同學再來試試?

(又一生讀)

師:那麼同學們,現在對於「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一說法,你有什麼疑問嗎?你會怎樣問?

生: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師:是的,不僅我們會這樣問,魯迅先生也是這樣問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師:現在,我們再來看題目,這是一個什麼句式?

生:反問句

師:誰來說說反問句的特點是什麼?

生:反問句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

師:對你的回答,老師要做補充肯定的反問句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問句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同學看我們的課題是什麼樣的反問句?

生:肯定的反問句

師:那表達的什麼意思呢?

生: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

師:我們讀這個題目的時候,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語調?

生:憤慨的,激憤的

師:誰來讀?讀出這種憤慨?

(一女生讀,讀的很微弱)

師:同學們從她的讀中,感受到憤慨了嗎?感受到自信了嗎?

生:(全體)沒有

師:我們一上課的時候就說,自信從大聲說話開始老師相信你充滿自信,再來一次

(該生再讀)

師:比剛才自信多了,也感覺到一點「憤慨」了還可以再「憤慨」一些

(該生三讀)

師:請坐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生:沒有

師:是的,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不僅我們這樣認為,魯迅先生也是這樣認為的這是先生的觀點那麼先生的這一觀點在文章中哪個段落得以體現?

生:第六自然段

(PPT顯示)

師:先生是怎樣提出這一觀點的?用的是哪一個關鍵詞?

生:「然而」

師:「然而」是個什麼詞?

生:轉折連詞

師:那麼,魯迅先生強調的是什麼呢?

生:「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師:「這」字怎麼理解?

生:「這」代指的是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下

師:黑暗統治下的反動政府,當時有什麼樣的論調?

生: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

師:(作驚訝狀)啊!國民黨反動派說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嗎?

生:不不不,他們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師:對,這才是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反動論調,也就是在這種悲觀論調的籠罩下,魯迅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現在,我們一起來讀這一觀點,同學們覺得我們應該讀出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生:自豪的、驕傲的,充滿自信的

師:請你讀出這種自豪的充滿自信的感情來?

(一生讀)

師:作者是怎樣證明這一觀點的呢?

(學生討論交流)

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生:第七、八段

師:那我們就先來看第七段

(學生齊讀該段)

師: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的自信和激情,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PPT顯示)

師:我們有這樣的一些人那這些人又都指哪些人呢?同學們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去了解一下呢?

生:有

師:現在老師也為同學們準備了一個例子,我們一起看螢幕

(PPT顯示)

師:請同學們利用這樣的句式,結合自己的預習,寫出這樣的幾種人

(學生進行仿寫訓練)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生:我們有像包拯一樣貼面無私而為民請命的人

師:你說的很準確,請坐還有誰來說?

生:我們有像譚嗣同一樣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為民請命的人

師:譚嗣同是為民請命的人嗎?

生:不是,是捨身求法的人

師:哪位同學還想說?

生:我們有像玄奘一樣歷盡艱辛而捨身求法的人

師:你的理解很獨特當然了,我們知道玄奘求的是佛法接下來我們再請同學說

生:我們有像岳飛一樣精忠報國而拚命硬幹的人

師:你們說的都很好,還有很多的手在像老師示意,不過這時候,突然有一種聲音出現了,請同學們聽好了

(老師模仿國民黨反動派的聲調)

師:面對這樣一種指責,同學們,我們應該如何來反駁呢?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第八段,試著用先生的語言來反駁他們

(點一名女生讀第八段文字)

師:這是魯迅先生的聲音,也是你的理解,請坐

(此時,學生中有人小聲地說「不是」)

師:你說這不是先生的聲音,請說說你的理解,你覺得剛才這位同學讀的是誰的聲音呢?

生:是國民黨反動派的聲音

師:(驚訝地)啊!這是國民黨反動派的聲音?國民黨反動派會說這一類的人現在也何嘗少呢?

生: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她剛才讀的語調像是國民黨反動派的語調

師:那請你讀出魯迅先生的語調來吧

(該男生鏗鏘有力的讀,讀完,全場掌聲起)

師:這才是魯迅先生的聲音,也是我們全體中國人的聲音,「這一類的人們」到底是指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再來看一則背景材料

(PPT顯示:背景資料)

學生討論交流

生:我認為「這一類的人們」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物

師:請坐對他的看法,有沒有要補充的?

生:「這一類的人」是指腳踏實地,為民族進步而奮鬥不止的人

師:還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應該是指當時處於地下狀態的中國共產黨

師:通過剛才三個同學的發言,我們知道「這一類的人」是指為了民族的進步而奮鬥不止的人,是尚處於地下狀態的革命勢力那麼,「這一類的人」多不多?

生:多

師:從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現在也何嘗少呢?」

師:這又是一問,那麼這是個什麼問句呢?

生:反問句

師:它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這一類」是針對什麼來說的?此刻,又一種聲音出現了同學們請聽好啊

(師再次模仿國民黨反動派的語氣說)

師:同學們,魯迅先生說「這一類的人們也何嘗少呢?」,先生這一處的反問是針對什麼而來的呢?剛剛的那種聲音你們覺得是誰是的聲音呢?

(生自由討論)

生:我覺得那種聲音應該是國民黨反動派的聲音

師:國民黨反動派認為現在這一類的人少了,魯迅先生正是針對敵方的這一責難才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的,「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現在請你把這一反問句變成陳述句

生:(聲音很微弱)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不少

師:你說的底氣不足,再來一次,充滿自信的說

生:(堅定有力的說)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不少

師:請坐我們再來看,「現在」指什麼時候?是不是指我們現在?

(生討論)

生:不是的,這裡的「現在」是指「九一八事變」,國民黨反動派宣揚不抵抗精神的時期

師:你理解的很準確或者可以說,是從「九一八事變」到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這一時期那麼,「這一類的人們「,先生把他們稱作什麼呢?

生:中國的脊樑

師:怎樣理解「中國的脊樑」?

生:脊樑在人身上,撐起了一個人對一個國家而言,它能撐起一個國家的命運

師:你說的很好就是這些「中國的脊樑」撐起了中國的命運,對這樣的人,我們為之稱讚現在,讓我們一起通過大螢幕,感受今日中國之自信

(播放「今日中國之自信「的幻燈片)

師:感受了「今日中國之自信」,此刻,我們的內心都非常的感動,為今日中國而感到現在,我們再回頭來看課文的題目,這是一個反問句,在感受了今天中國的自信後,誰能把這個反問句變成陳述句?誰來試試?

生: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

師:這是一個否定的陳述句,誰能把它變為肯定句?

生:中國人充滿著自信力

師:是的,我們中國人不僅沒有失掉自信力,通過剛才的展示,螢幕上一面五星紅旗高高的飄揚在祖國的上空,它告訴我們,中國人是永遠充滿著自信力的現在,請同學們為老師的板書加一副橫批吧

(學生討論交流)

生:(堅定地說)自信永存

師:你說的太好了!謝謝你的橫批

師總結:(配樂)

同學們,通過以上的交流學習,我們深深的感受到了魯迅先生身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先生用他尖銳犀利的語言,無情的抨擊了當時反動政府的悲觀論調,用他飽含深情的筆觸告訴世人,我們中國人並沒有失掉自信力踏著先生的步履,充滿自信的中華兒女正用自己的滿腔熱情,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自信之歌最後,我想化用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課堂,那就是:要論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且看我中華少年下課

(全場掌聲起)

廣告

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作者:錢理群

京東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後記

淮北市濉溪初級中學 黃維陸

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同一位作家的文章被收錄最多的,當屬魯迅先生先生有九篇文章散見於初中語文教材的六冊書中,所涉及的文章體裁也較為廣泛,有小說、散文、詩歌、議論文等,在這些文章中,當屬《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較難把握,在近10年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我發現,魯迅先生的作品不同於其他作家的文章,教魯迅先生的作品就等於是教語文課文中的經典課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文本的教學,讓學生走近魯迅先生,走進先生的內心世界,建立起學生與魯迅先生的一種情感共鳴,同時,要圍繞具體的課文,拓展相關的背景知識,來了解魯迅先生,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對語言的品味,強調師生雙向的交流,側重於「交」,其核心是咬文嚼字學魯迅通過朗讀指導,讓魯迅先生在學生心中變成一個活生生的人,變作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民族精神的彰顯,讓先生成為師生人格的楷模

基於以上對魯迅先生作品的認識,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本著「本色語文」的教學理念,結合自身「激情演繹」的教學風格,把這節課的教學定位於「激情演繹 本色語文」整節課以對題目的解讀貫穿始終,因為我發現魯迅先生的作品,在題目上都有「文章」可做《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也不例外,一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四次解讀題目,使課堂銜接自然流暢,又因為本文是一篇駁論文,其行文的思路也是非常明顯的,第一次解題,是在板書的時候故意少寫一個「嗎」字,讓學生質疑,然後將錯就錯,引出敵方的錯誤論調,即「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進而結合課文1—5段進行分析批駁,這一環節的設計解決了駁論文中「破」的問題第二次解題是引導學生對「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一謬論進行發問,從而加上一個「嗎」字,首先就這一反問句進行分析指導,讓學生明白在這一反問句中實際上隱含著作者的觀點,那就是「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樣就自然而然的樹立了魯迅先生的正確的觀點,之後,通過對第七、八兩個段落的分析,證明了我方觀點的正確,這一環節解決的是駁論文中的「立」的問題第三次解題是在證明了我方觀點的正確之後,引導學生把題目中的反問句變作陳述句,即「我們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通過播放幻燈片,感受「今日中國之自信」,繼而進行最後一次對題目的解讀,讓學生把「我們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這樣一個否定的陳述句變作肯定的陳述句,那就是「我們中國人永遠充滿著自信力」,讓學生明白我們是自信永存的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教學,首先是抓文章的思路,就這篇文章而言,其行文的思路是非常明晰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明確一般駁論文的寫法,那就是先擺出敵方的論點,樹立批駁的「靶子」,然後通過批駁對方的論據和論點之間的邏輯不符的毛病,駁倒對方的錯誤觀點,這就是駁論文中的駁論證的方式,從而樹立起我方的正確觀點,並進行證明其次是抓文章的語言,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的語言是十分尖銳犀利的,先生通過尖銳犀利的語言無情的抨擊了當時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悲觀論調,在實際的教學中,我重點抓一些虛詞如「總」、「只」、「一味」、「卻」等進行品析,引導學生品味隱藏在這些虛詞背後的對敵人的嘲諷和抨擊,真正實現了「咬文嚼字學魯迅」的初衷第三個方面就是抓誦讀,作為語文課的教學,我一直堅持的是應該讓語文課堂「響亮」起來,朗朗的讀書聲是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在這節課的處理上,我特別注意對朗讀的指導,在第一次解讀題目的過程中,我著力引導學生讀出對反動政府的嘲諷的味道,讀出辛辣味在第二次解讀題目中,我又指導學生讀出「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的那種自豪的感覺,在學生讀的不到位的時候,我認真做了示範朗讀,可以說讀書聲是貫穿在這節課的始終的

如果說我的這節課算是「成功」的語文課,我認為是預設和生成共同成就了它在備課的時候,儘管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既備了教材,又備了學生,但課堂上還是有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課堂應變能力,最典型的一次就是在證明魯迅先生的觀點的時候,我請一個女生讀課文第八自然段,當這個女生讀完的時候,我就聽見在學生中間有人小聲的說「這是國民黨反動派的聲音」,因為當時有話筒,這個同學「小聲」的質疑讓我和在場聽課的老師都聽得清清楚楚,我感到很是詫異,作為課堂學習的主導者,我不可能裝作沒聽見,必須要接過這一質疑,於是我就問那位質疑的同學:「你認為剛才的女同學讀的是國民黨反動派的聲音,請說說你的理解」,那位同學趕忙做了解釋,他說:「我的意思是說剛才的同學讀的像國民黨反動派的語調」我頓時明白了,覺得新的精彩就在此出現了,於是我就說:「那請你用自己的理解讀出魯迅先生的語調吧」,結果這個同學讀得是鏗鏘有力,義正詞嚴,充滿了自信與激情,贏得了全場的掌聲,這只是本節課中的一處生成點,但這一生成點,也讓我對語文課堂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那就是完全預設的課堂是死板的,只有生成的課堂才是充滿靈氣的,一節好課應該是預設和生成共精彩的

通過這節課,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由於自己缺乏大賽經驗,課堂上表現的就有些急躁,沉穩的程度還不夠,還有一些內容沒有涉及到,這也真應了一句話,「教學是遺憾的藝術」,但也正是這種「遺憾」,讓我在語文教學的路上更加執著地去探索

總之,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不但收穫了很多教學上的成功經驗,也讓我深深體會到:要上好一節語文課,教師就要能夠準確熟練地駕馭教材,儘可能地預設課堂上將可能出現的問題,想好對策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這樣,才能真正上出一節成功的課這也將是我今後繼續努力的方向


求學為知,支教為行,「知行合一,以成證知,知成一體,方為真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PIhAm4BMH2_cNUgY1V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