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拍不好女性話題?

2020-11-18   壹條電影

原標題:為什麼我們總拍不好女性話題?

作者 | 壹哥

引子

又一部女性話題新劇。

應該說,對趙薇牽頭髮起、且自任監製和導演的這部《聽見她說》,我是抱著不小期待的。原因可能有這麼兩個:

它翻拍自18年BBC出品的短劇《她說》——原版有多牛逼,一會兒展開聊。

再了,就是它 獨角戲+獨白劇的形式。

舞台感超強,會帶來兩個結果:

一是高門檻,不習慣的觀眾會覺得悶、尬,喜歡的則會很享受;二是強表達,主題全靠台詞和表演輸出,直接有力。

再加上女性主題+全明星陣容,不管它最後的市場熱度到底有多高,拉滿的話題度就值得咱們來好好聊聊。

昨天剛剛開播,看完第一集,我的觀感,其實有點矛盾。

沒錯,這兩年女性崛起是時代潮流,但凡是女性話題的作品,也都能引發很高的關注度,但還是那個疑問:

當我們在談論女性主義話題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搞不清這個問題,無論形式怎麼變,我們影視圈的女性表達就永遠只是停在表面,甚至原地打轉。

為什麼觀感是矛盾的?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簡單介紹下《聽見她說》:

8集短劇,一集一位女性演員,一集一個女性話題。昨天播出的第一集《魔鏡》,導演是趙薇,主演是齊溪,主題則是關於女性的容貌焦慮。

剩下7集的主題,也都是當下女性的幾大痛點話題:

從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大齡單身、全職主婦,到家庭暴力、中年危機和物化女性。

應該說,我矛盾的觀感中,相對正向的那一面,大都來自於對這主題選擇的認可。

這八個主題,乍看,真的很好。

因為它們 觸及了當下女性最真實的生存議題,沒有遮遮掩掩,也沒有粉飾太平,直接拿出來擺在檯面上,說給所有人聽。這也是所謂「聽見她說」的初衷。

夠直接,這的確是優點。但,只是直接,就夠了嗎?

就拿第一集來說,很多女生是有容貌焦慮,化妝、美顏、減肥、整容,這些也都是社會附加給當代女性的無形壓力,編劇更是讓齊溪對著鏡頭質問大眾:

什麼是美?誰定義了美的標準?這個標準又是為誰而定?

那, 到底什麼是美呢?美的標準,又該是什麼呢?

我期待,這支短片能給出答案。

在連串扎心的捫心自問後,故事結尾,齊溪望著遠處望京SOHO的燈火,說了句:

我不完美,完美多蒼白;我很完美,完美的成了我自己。

我第一反應,就這??

大談了20分鐘容貌焦慮,最後告訴我解決辦法就是, 「自信的女性最美」?

這不光是雞湯,還是偷換概念的無用雞湯!

我當然不是要求,一個短片就必須解決掉一個女性問題,但在直接地拋出問題後,多少也還是要深入進去,相對深刻地來做做探討,而不是講一大堆陳詞濫調的正確廢話。

一個社會、一個時代,關於容貌美醜的標準,就是基於大多數人的共識而達成的,很多時候你得承認,美就是美,丑就是丑。

以及, 美貌終究是稀少的,平庸和丑才是大多數。

那,男人自嘲長得丑是幽默,到女人這,長得再不好看,也要每天對著鏡子默念一百遍我是最美的?這樣,真的會幫到這些女性嗎?

我總覺得, 與其拿無用的雞湯去麻痹女性,不如鼓勵大多數,坦坦蕩蕩地承認,老娘,就是不好看,怎麼了?

因為,定義一個人美醜的,本來就不只有長相啊。

寫到這,我想起之前李雪琴的一個專訪,標題是:《希望有一天,我能成為美的標準》。這個回答,針對的就是女性容貌焦慮。她自己也說,曾經因為長相普通而困擾,也因此受過傷害。

讓我感慨的是, 即便是不靠臉吃飯的李雪琴,也會期待被大眾認可自己的長相。這或許是女性愛美的天性吧,但也能看到,社會傳統觀念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麼根深蒂固。

而在我的期待中,《聽見她說》,有希望去嘗試打破這個 根深蒂固,有希望去拓寬、甚至刷新社會對女性的認識。

或許,未來的幾集會有吧,但至少趙薇親自導演的第一集,我看到的依然是浮於表面,依然是變相迎合。

中國版配和原版比較嗎?

實事求是,中國版一定是不及原版的。

當然,這樣的直接比較並不公平,原因在於,兩個作品根本出發點的不同:

原版是基於英國女性獲得選舉權100周年這個歷史契機,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從過去100年中選取了8個平凡女性的不平凡瞬間。

職場性侵、性向探索、婚內強姦,乃至為女性平權、民族獨立的抗爭……8個主題,各個厚重有力,一針見血。

相比之下,因為沒有過往百年的女性運動積累,中國版更多是對當下熱門女性議題的探討。

不過,兩版真正的差距,並不在主題本身的高下,而在講述主題的深淺。

浮於表面,這是目前《聽見她說》的最大問題。再通俗點,就是只會喊口號,也 只有喊口號

《魔鏡》中的齊溪,是各種標籤的拼湊,一會是愛慕虛榮的膚淺女性,一會是連珠炮質問社會的先鋒女性,一會又是活明白了的智慧女性。

導演和編劇,想表達的太多,又缺乏提煉的能力,結果就是, 沒有人物,只有符號;沒有故事,只有道理。

生怕觀眾看不懂?覺得大家現在懶得思考,必須像做閱讀理解似的、把所有表達都赤裸裸地喂到嘴裡?

原版的核心,是女性對自身 二等公民身份所發出的怒吼與抗爭,其中的幾集,甚至可以視為女性平權的 戰鬥檄文

我對中國版的期待,差不多就可以歸結到這兩個詞上:

犀利、和勇氣。

即便因為主題的原因,上升不到女性平權的高度, 至少,也要讓社會聽到女性的吶喊,看到女性的憤怒,感受到女性的決心。

那位說了,容貌焦慮這個主題還是淺,後續的家庭暴力、重男輕女應該會講得更深刻。

未來幾集會不會變深刻不知道,但細想想,容貌焦慮這個主題,真的很膚淺嗎?真的就是喊幾句女同胞們活出自信,就能解決的嗎?

快別天真了。

女性面臨的所有困境,程度或許有不同,但背後的根源,並無本質區別。

為什麼我們總拍不好女性話題?

今年最火的綜藝和新劇,都是女性主義話題—— 《乘風破浪的姐姐》,和《三十而已》

都是爆款,都在剛開播時收穫無數好評,最後也都是高開低走,爭議收場。

和《聽見她說》一樣,這些基於女性主義的創作,主題都超棒,亮相也都超精彩。

為什麼,為什麼就是做不到善始善終?

表面看是膚淺不深刻, 內里,是從一開始就放棄了真正的女性表達與抗爭,轉而去迎合世俗,妥協流量。

《乘風破浪的姐姐》:

打著30+獨立女性的旗號,把一群被事業危機籠罩的女明星,推進商業女團的流量旋渦,即便是最後成團的姐姐們,也早就和女性崛起沒什麼關係,純粹淪為 流量工具。

《三十而已》:

從女性年齡焦慮出發,看似傳遞女性力量,中後段完全把重心放在了渣男、渣女、抓小三這樣的話題製造,現實讓位於情緒,好好的一個女性宣言,最後成了觀眾的出氣筒和資本的 快消品。

多數創作,去迎合去討好甚至跪舔流量,我能理解,這是個一切求快、一切看錢的時代,影視圈更是首當其衝。

但比跪舔流量更跌破下限的,是 利用流量。

它的可怕在於,一些本能出現的、超出娛樂之外的深刻與反思,就這麼被輕而易舉地消解掉了。

這對女性是遺憾,對更多人,則是一種 消磨。

消磨資源,消磨時間,消磨情緒,以及,消磨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點的進取心。

最後這個,最可怕。

結語

往回收一點,《聽見她說》爛尾的機率,比另外兩部應該要低很多。

它天生獨角戲+獨白劇的形式,給了它女性表達的 硬核保底。

所以,還是推薦大家去看一看,相比它試圖傳遞的女性主題,它本身的質量反倒沒那麼重要了。

也真的希望, 趙薇發起、演員零片酬出演的這部短劇,能夠在社會上、在網絡世界,得到它應有的聲量與影響力。哪怕是靠著楊冪、楊紫等人的流量,只要結果是好的,就值得欣慰。

畢竟,關於女性話題的表達,是時候在宣洩與挑逗之上,邁出更大的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