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條電影
引子
看這部《困在時間裡的父親》之前,注意到被討論最多的,是主演安東尼·霍普金斯的表演。
84的歲他通過本片,成為年齡最大的奧斯卡影帝提名者——不出意外,幾天後的頒獎禮,應該就可以將「提名者」三個字去掉了。
但我看過後,最深的感受是:
衰老,原來是這樣一種體驗。
當然,安東尼飾演的老人,意識中出現的那些臆想、幻象與記憶碎片,首要原因來自阿茲海默症。但電影真正在談論的,就是衰老。
這讓我很是興奮。
除了不幸早逝的,人人都會衰老,人人都要面對衰老。更別提在這個內卷時代,「早衰」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但事實上,多數時候我們都在迴避衰老,或者說,用自己能接受的視角看待衰老。
比如,老當益壯。退休老年特工為家人復仇的電影,好萊塢每年都得捯飭兩部;
比如,白頭到老。好萊塢、尤其日韓不知拍了多少走溫情催淚路線的老年故事;
再比如,老奸巨猾。這方面的代表,一個蘇大強,就夠大家記好幾年了。
即便是這部直面衰老的電影,英文名為「The Father」,內地譯名加了不少戲,但還算精準,看看下面的香港譯名,就知道刻意煽情與迎合,有多討人厭了。
總之,因為會讓人聯想到死亡,從藝術創作到日常生活,我們都儘量不去多談衰老。
這方面,咱們東方尤甚。
這是我看完電影興奮的原因,正好,今天就藉此,聊聊衰老。
1.
衰老的模樣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豆瓣 8.9分的年度佳片,好在哪?
有人說,霍普金斯神演技,撐起全片;也有人說,電影把阿茲海默症拍出了驚悚片的味道;還有人喜歡電影中那些前後比照的細節設計。
簡單總結的話,我覺得就是兩個字:
視角。
這視角,要從兩個部分來看。
首先,如果和前面提及的,老當益壯、老奸巨猾等幾個大眾常見的衰老視角比的話,這個視角就要寫實很多,因為電影拍的是:
老無所依。
這個主題,不同導演會有不同的側重點。舉幾個最好的關於「老無所依」的電影:
小津的《東京物語》,是時代發展下,親情必然的疏離,家族註定的割裂;哈內克的《愛》,是兩個遲暮老人面對愛與死亡的痛苦和決絕;科恩兄弟那部《老無所依》,一個很類型化的故事,講到最後,才真正感受到那種,舊有秩序崩塌後,老一代內心徹骨的無力感。
在國內,我最喜歡的是幾年前FIRST系出來的《喜喪》。
如果說「李煥英」大賣,是因為戳中了那句「子欲養而親不待」,那麼《喜喪》的「子不養而親絕望」,就是戳破了多少人對親情和衰老的包裝與粉飾。
回到這部《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劇本上最好的一點是,幾乎去除了一切故事層面我們習慣看到的戲劇性元素,沒有兒女撕逼、家產爭奪、人性善惡、社會黑白那些狗血和煽情,站在最中心的,就是一個個簡簡單單、普普通通、生了疾病的中產老頭。
這也就是在告訴你:
衰老本身,就意味著老無所依。
那意思就是,你們不是恐懼衰老嗎?我就是要把這恐懼,原原本本拍給你看。
其次,電影在視角上的好,也是因為,其全程都是從老人安東尼的主視角來進行敘事的。
太多電影在講述衰老時,關注的都是兒女的辛苦、老伴兒的痛苦、社會的無奈。換言之,那都是觀眾視角,是站在看電影人這一邊,表達著「我們做兒女的不容易啊」,「社會養老真是個大難題啊」。
這麼拍沒毛病,畢竟誰買票誰就是老大,電影就要負責取悅他們。
而在這部電影里,我們看到的,就是安東尼衰老、混亂、被病痛摧殘的大腦意識下,看似錯亂、實則真實的生活體驗。
他常常會忘記自己身處何地,忘記公寓的具體樣子,忘記女兒已經離開自己去了巴黎。
這些記憶上的錯亂,經過精心設計,成為了電影在視覺層面上的一大驚艷,也是很多人說看出了驚悚片味道的原因。
但我想說的是:
這不是什麼驚悚,這就是衰老的真實模樣。
以及片尾,從錯亂中清醒片刻的安東尼,痛苦無助,哭得像個幾歲的孩子,嘴裡說著,我要媽媽,有人來接我嗎?
這也不是什麼返老還童,這就是衰老的真實模樣。
2.
第一個故事
我們對衰老的迴避,正在、或者說已經成為了潛意識中的身體本能。
這兩天,在微博上看到兩個關於衰老的小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北京飛昆明的飛機上,一位年輕女性身旁坐了個上年紀的老人,起飛後,老人對她進行了不知有意還是無意的「騷擾」,比如側著身子靠在她身上睡覺,甚至把胳膊放在她腿上。不管她怎麼交涉,老人要麼閉目不理,要麼說一大通聽不懂的方言,繼續我行我素。
貼心的空姐看在眼裡,很快幫她換了座位。她也在那條微博中對空姐表示了感謝。
來源見水印
我不想去揣測那個老人到底是故意還是無心,畢竟在沒弄清事實的前提下,敬老還是要做的——這不,連空姐寫的小紙條上,都「敬老」地給他的騷擾行為找了客觀原因。
「年紀大了」。
有人可能不同意,覺得這更像是「壞人老了」。
不管是哪一個吧,有一點是肯定的:
每個人內心都大機率藏著惡意,釋放惡意的,有時是外力,比如時代環境,從過去的文革到現在的網際網路;有時是內力,比如,受挫了躺平了,或者,年紀大了。
的確會這樣吧,因為老了,年紀大了,所以無所顧忌,所以毫不在乎,甚至肆無忌憚。
換成人話就是,不要臉了唄。
我實在不想把衰老和「不要臉」這樣的字眼放在一起,但或許得承認:
衰老,就意味著尊嚴的喪失。
這不僅僅是外人開始忽視你、可憐你,比如從王老,變成老王。
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在 自我約束力的瓦解。
於是,我們常常看到,一個衰老的人,可以完全活成與自己年輕時截然不同的模樣。
3.
第二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來自一位ICU醫生的分享。
老王是一個多年的慢性支氣管疾病患者,如今已經到了必須插管吸氧才能維持呼吸和意識的階段。按照醫生的建議,與其這樣靠醫療手段強行維持,不如讓老人平靜離開。
但老王的幾個兒子,就是不同意。
理由很多,比如,老王的孫子馬上要結婚了,爺爺哪怕是昏迷著,也要活著看到孫子結婚嘛;
再比如,家裡有條件,不差錢,如果放棄治療,會被其他人說閒話,兒女們不想背上「不孝」的罵名。
以及更走心的,爸爸只有一個,不想成為沒爹的孩子。
總之, 為了維持生命,老王被切開了氣管,就這麼24小時連著呼吸機、躺在床上無法動彈地苟活著。
故事、圖片出自 @許超醫生
「讓我死」。
在漫長的病榻生活中,老王不止一次地對醫生和子女說過這三個字。
孝順的子女,如何會讓老王就這樣離開。
這個故事裡最微妙的一個細節是:
老王的大兒子,非常孝順,會跟醫生說,「我們有經濟能力,總要讓老爸多活一天是一天」。
同時,他也會跟醫生說, 「但是我將來老了,一定不要這樣。」
有人覺得這是中國式親情的悲哀,社會傳統對人的扭曲和異化。
在我看來,這就是加了道德光環的極度自私。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始終沒有學會如何面對衰老,以及,如何面對死亡。
結語
衰老,會改變一個人,更會改變一個家庭。
直到改變一個社會。
想起一個月前的三月中旬,看過一個新聞上了熱搜:
延遲退休改革原則確定。
具體來說,就是延遲退休將是漸進式的,每年延遲幾個月或每幾個月延遲1個月。政策實施後,退休年齡線會慢慢往後推。
有評論寫,到90和95後,怕是要干到70歲才能退休吧。
其實在全世界,老齡化都是個大問題,人口出生率持續下滑,就意味著年輕人在退休金上,註定是多交少領。
一想到自己的晚年,很可能是70歲還在超市收銀、或者開滴滴拉客,心裡反倒釋懷了一些。
至少,到時候天天忙於基本生計,誰還會去想什麼尊嚴不尊嚴的啦。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設置置頂哦~
如何星標我們:
【壹條電影】互動群
敲級感謝大家對我們【壹條電影】的支持!為了報答大家(認真臉φ(>ω<*) ,我們開設了一個互動福利群,不定期發放各種福利,以及線下活動的通知。
即刻添加管理員ID:【 movielove666】加入壹條電影互動群和胖友們一起討論電影的聲光影!
你們的【在看】是我們最大的動力